我在农村生活数十年,对一些老话有一些理解,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卫校是高等教育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卫校是高等教育吗(嫂子口口声声说)

卫校是高等教育吗

我在农村生活数十年,对一些老话有一些理解。

像人们常说的:血浓于水。实际上,亲情关系是很脆弱的。

我的理解是:兄弟姐妹们只要条件相仿,没有利益矛盾时,这亲情关系还好说。一旦生活层次要拉开距离,这个时侯往往会是亲情裂痕的起点。假如,有些条件好了多年,条件差的大有要赶上的节奏,那么似乎就会打破平衡。这样必然会引发新的矛盾。

这个时候,大家就会发现亲情其实很脆弱的。

以前村里有户人家,那家庭条件基本上是村里最穷的人家之一了。就是因为他家两个儿子读书。农村人,土里刨食,收入本来就低。一年的农作物下来,不过几千块钱。去除基本的生活费,再把学费用一交,一年到头就所剩无几了。所以村里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开始出门打工了。

大家都很会算账的。

这上学花钱和打工挣钱,里外里要差很大的。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或五年。那差距可是一幢楼房和一个媳妇儿。

农村很多人都笑称自己是修理地球的。又说天底下不是那么多干活的嘛,又不是我一个。

就在这种环境下,村里的俊波考上了湖北医科大学。是小山村里几十年来第一个大学生。

俊波很高兴邀请亲戚们和伯父伯母、堂哥堂嫂们来吃饭。

哥嫂们虽然没上过大学,但以前上的中专,包分配的。又在体制内,城里上班,所以每每回乡都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样子。

这次兄弟考上大学,大家先在祖坟燃放鞭炮,感谢祖宗荫庇。再到家里叙说各种见闻。大家互相夸耀着,祝福着。

在交通局当主任的二嫂从一回来就在撇嘴。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

俊波还是客气了一下,感谢伯父伯母多年来的关怀,感谢哥哥嫂嫂们多年来的指导和帮助之类的。

大家都说好,应该的,在校要好好学习,给孩子们做个榜样,云云。

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二嫂终于发话了:“哦∽,我还以为考上了啥大学,原来是湖北医科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就是以前的湖北医学院改的。学啥子的呢?我跟你们说呀,就是学医生的。就是那个卫校,卫校怎听说过吗?那还费那个力做啥子?还不如一开始就读卫校算了。花那些钱做啥子呢?”

二嫂还特地在卫校上加重语气,以示强调。

气氛顿时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俊波的舅舅打个圆场:“上大学总比我们当老农民强吧。管它呢,总是个大学吧。”

也不知道是怎么结束的。

等伯父伯母们、哥嫂们都走了,亲戚们也有些气愤,都在嘀咕:“这么瞧不起人?大学总是大学吧,咋就成了卫校呢?咋没人说卫校是大学呢?”

但俊波耳朵里响起的是父母与二嫂子的另外几句对话。

“丽丽呀,你们都在城里上班,又是国家单位,认识的人多。以后他大学毕业,还要麻烦你们。”

“娘哦,你儿子有这么大的本事,都能上大学了,哪里还用的到我们?他报的大学的时候那都想好了,哪里会用到我们眠?我们虽然没上过大学,我们也是吃皇粮的啥。”

……

咋听起来就这么别扭呢?

亲情这玩意儿,它的建立是有条件的。大家实力相当,互不相求,你好我好,能够保持。要么有好有坏,维持不变,好的趾高气扬,差的低眉顺眼,也能保持。一旦条件差的要去打破这种关系,亲情就很脆弱。

脆弱到一触就碎,一碰就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