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爱上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1)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少时工作在哪儿,家居自然就在哪儿。那时都是单位分房。所居之地也较闭塞,常吟此诗以抒怨。我所居处,乃东北黑龙江,距黄河还有相当的距离。现在乘火车从哈尔滨到无锡,路经黄河却总在下半夜,每次都隆隆而过,黑黢黢的什么也看不见…

今居江南已2O个年头,愈感王之涣诗乃边塞之绝唱。每读到此诗,感慨良多,且夹杂着浓浓的乡愁。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李白之“黄河之水天上来”,是由远及近,王之涣这句呢,是由近及远。真真的是“望去”。这是纵向观。而“一片孤城”,对“万仞山”,其萧索,绝非人烟居所,乃戍防之地也。而背景辽远雄奇: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乃一竖轴画。

羌笛何须怨杨柳?住在这里的征人,久驻孤城,何得不思家怀乡?羌笛吹的正是“愁杀行客儿”的《折杨柳曲》。家乡的柳早就吐绿了吧?送别时,那亲人折柳的情景,不犹然在目吗?而这里呀,柳叶还未吐呢…可是,又“何须怨”呢,这本就是苦寒之地,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怨”它又有何用?

写景雄奇壮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何况愈是壮景越显苍凉呢?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能为经典者,原因不止于此。有人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也有人说,“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犹为得体”。

据相关资料记,此诗脱稿不久,即传遍四方,推为绝唱。而为“绝唱”者的一首七绝,其简约,其意阔,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真可谓“凭一绝而立天下”也

至今,常有没到过东北的江南朋友问我:那地方冬天是不是冷得擤鼻涕撒尿都得手持一棍子打呀?我说是,木棍还不行,得拿一钢筋……这当然是玩笑。而坐拥江南北望,想像那苦寒之地黑龙江,也并非无稽。边地,向来如此。待塞北春风吐绿,江南早已是暮春三月,草长莺飞了。

塞北春初,江南春老,这是不争的事实。难怪我一个温州的小朋友,每每拒绝我哈尔滨的家邀,她总说:那苦寒之地,俺可不去…

是啊,早年大批“闯关东”的移民,当年屯垦戍边的军人和石油人已是第四、五代了。比如“北大荒”、“北大仓”,比如“大庆”…长居此地的人早已融入了那一片热土,没有苦寒之感了。

古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爱上唐诗羌笛何须怨杨柳)(2)

王之涣 《凉tl词》

作者简介: 诺鸫。 高中语文教师。现已退休。 一半塞北,一半江南,喜骏马秋风,爱杏花春雨。

浸染于古诗词多年,喜读诗书,偏传统古典文化艺术。

简书创作者 编委 【脑动读书】签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