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英语经典美文诵读100篇(情深而文明)(1)

中国古人讲文,有所谓天文、地文、人文。如日月星辰,四时运转,这是“天文”;如高山深谷,水流山峙,这是“地文”;如男女老幼,智愚强弱,这是“人文”。文是条理,是花样,是色彩。若使其条理很清晰,花样色彩很鲜明、很光亮,这就是“明”了。是谓“文明”。

曾经看过国学大师钱穆有一篇文章,讲什么是“情深而文明”,他说千姿百态的人,能在此花样百出的人文中相安相处,共织经纬交错、纹理斑斓的文明图景以“化成天下”,既要重“文”之涵义,亦要重“明”之涵义。什么是“明”?钱穆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男一女配成夫妇,倘使这对夫妇相互间的情不深,马马虎虎,那对夫妇便像灰色的,甚至是黑暗的。所以说情不深便文不明。若使这对夫妇的爱情深了,夫显得更像夫,妻显得更像妻,那就是‘情深而文明’了。我觉得在中国古人观念里,这‘文明’二字,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很喜欢钱穆先生拈出的“情深”二字。记得以前我在一篇《爱是一朵随遇而安的花》的文章中,也写过“所谓痴情,应该这样去理解,那是一种专注的状态。如果我们全副心思都专注在欲望的对象上,我们就会更强烈地体验到这个欲望的对象。相反地,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时没有表现出适当的注意力,那么投入不足,感受也不深。”投入越多,领略越多,对这个世界深情以赴,这个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鲜明生动。

我们的祖先们,他们是多么深深懂得这一点呀!他们活在每一个深情的烂漫春天,他们活在每一个情深的斑斓秋天,随着春秋代序。四季轮转,一种应季而生的深情,伴随他们行走在流光飞扬的路上。在过去的深情里,有专一的投入,有恰如其分的慢和回味,有牺牲精神和爱人惜物如己。在寄情山水的隐情中,在尊老携幼的深情中,在沉郁顿挫的家国之思中,在所求有度的惜食惜物中,在逝水流年、人生如梦、静看天地与生命变化的幽情中,多少先祖们就这样用情很深地过了一辈子。即使热情热心换冷淡冷漠,也一意而行,任多少深情独向寂寞。深情热烈地爱,也许会受伤,但这是使人生完整的唯一方法。

读一读那些碎玉遗珠般的古诗词,南唐冯延巳《鹊踏枝》“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的情深;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凄然;《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情态;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意韵;“零落成泥碾成尘,只有有香如故”的风神……其缠绵不尽,真是不可说,不可说,只可静心去听。中国精神世界的丰富细腻,对无情之物也能一往情深,一个人的性灵感悟与山川景物交相辉映。

明月高楼休独倚,梦啼妆泪红阑干,多少诗词每每读得我心潮起伏、惊心动魄,千载之下,都能够感受到前人对此在生命的爱惜和一往深情,以及这种有情生命本身深厚悠远的意蕴。尤其是古诗词中呈现的中国式的爱情,情深的时候,许下“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情变的时候,吐出“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的坚决;爱殇的时候,又有“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的勇气。难怪李泽厚先生说中国文化是“情本体”的文化,即以情为根本的文化,中国文化也讲“理”,但一般都是“通情达理”,即以情为前提,为中介。

出生在此中国山河,这片浑厚的土地具有浩瀚而秩序的深情。这个情深文明的静谧和丰饶,对应着每一个子民的丰饶和静谧,这中间有一种同质的气息交流和能量互换。在这种交流和互换中,有一种很深的东西在滋长。中华文明是深邃的,这个深, 是才智的深。这个深,更是情感的深,中国,看我深情已钟。守着你的是我,不是迁徒不定的风,情生意动,与子共老,一生守候着不会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