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老子才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也是老子在最后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根本原因所在。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很好理解,为什么到了“人之道”,就变成了”损不足以奉有余”呢?因为这是生物的基本本能,要保证个体基本的生存的权力就要合理去争取那些必须的、赖以生存下去的资源,然而僧多粥少,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从“人道”最低的层次整体来看,就是在为自己的基本生存权利争取更多的资源,就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因此世界各国都有基本的“人道”或者“人道主义”这种说法。而一旦从个体的层次发展到团体的层次,形势就又发生了变化,到了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地道”层面,因此中国人又有“地道”的说法,什么是“地道”呢?能合理公平地兼顾整个团体中每个人的利益,既能实现整个团体的和谐共生,就是“地道”,所以中国人一旦被别人说做事“不地道”的时候,那就证明在别人看来他没有兼顾到大家的整体利益,喜欢吃“独食”。而“天道”呢,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什么层次呢?就是凡是能影响历史进程甚至是天下大势走向的事情就是“天道”,说白了就量变引起质变的问题,你做的事情足以左右天下苍生的生死存亡,足以影响整个团体甚至是整个地区和国家的和谐稳定,那就是“天道”,“天道”要怎样呢?“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唯有如此,方能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如果还停留在人道的层次和境界,损不足以奉有余,就是与天下人在争,与天下人为敌,就会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马云讲人生的三大难题(马云跳不出的怪圈)(1)

人道地道天道,橄榄型模型图例

因此“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又是一个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阴阳之道”的对立统一体,一头是“人之道”的“损不足以奉有余”,另一头是“天之道”的“损有余而补不足”,而绝大部分人就在兼而有之的“地道”中间区域活动,大致上达到整体和谐的共生,一旦达到了两个极端,就要按极端的规律去办事,比如人道损失殆尽的时候就会人性泯灭,发生“人道主义”危机,某些强势的人或者利益集团就为实现自己的“独生”,而不惜发生“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弱肉强食事件,甚至是互相残杀的暴力事件。天道普渡众生、雨露均沾的时候,就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叫“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因此老子又说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若非要去争,那就是扪心自问一下,你争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与天下人在争?还是在争天下?是为了个体的基本生存保障和权利在争,还是在为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在争,如果这个问题想不通,一意孤行地去争去夺,那“天之道,损有余以奉不足”的自然规律就会启动,以人性的规律和自然之力强行进行自我修复和矫正进而达到整体的和谐平衡。

马云讲人生的三大难题(马云跳不出的怪圈)(2)

从“烟王”到“橙王”的褚时健

比如红塔山集团的褚时健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从“红塔山”到“褚橙”,作为罕见的、身陷囹圄之后还能以古稀之年东山再起的企业家,通过电商和媒体的演绎,他变成了一个励志符号,他跌宕悲辛的人生也被省去了晦暗不明的部分,成了最佳的心灵鸡汤。本不愿面对媒体的褚时健不得不抛头露面,为“褚橙”代言。他给人们的正能量,也是“褚橙”前讲的力量。他是企业家心中的企业家,王石、柳传志都对他倍加推崇。“80多岁了,心还是不甘。”他对王石说的这句话,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更成为了一个励志的名词。80岁的他还心有不甘,然而到了87岁,他终于还是熬不过时间巨大跨越,说了一句:“我已经甘心了,我筋疲力尽了。”然而年轻气盛的时候,带领“红塔山”蒸蒸日上、直上云霄的时候,他何曾服过老、服过输,一个红塔山,就订了云南省税收的半壁江山。在当时的整个中国,玉溪卷烟厂的缴税达到了全国第三名,褚时健也走上了人生巅峰,“五一劳动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十位改革风云人物”等荣誉接踵而至。然而在巅峰的褚时健,却在一封匿名举报信之后走向了低谷。1995年,褚时健被匿名检举贪污受贿,在即将卸任的时候,他贪污了。他在任的期间,为国家创造了税收1400亿,而这个高额的数额背后,作为一把手的褚时健的工资,当时的工资还不到4000块。律师马军感慨:“褚时健是在不该拿钱的时候,拿了他应该拿的钱。”1999年1月,褚时健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此时,他的女儿已于河南狱中自杀,夫人也身陷囹圄。褚时健他缔造了红塔帝国,“红塔山”造就了多少百万富翁、为多少人解决了吃饭问题,已数不可数。也正因此,很多人为褚时健晚年的遭遇抱不平,褚时健自己也认为他应该得到不只是这些,因此就在贪腐的路上越走越远,以至于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那么,褚时健为什么会入狱呢?总结起来就俩字“贪腐”,“为”了之后就要“争”,“争”了之后还要“争”,没完没了地“争”,以至于触犯了国家的法律和“天道”的规律。

马云讲人生的三大难题(马云跳不出的怪圈)(3)

马云说对钱不感兴趣,小撒都笑了

马云说“他对钱没有兴趣“,关键是别人看到了他对钱的更大兴趣,看到了最后”有为“的收场阶段,还要穷追不舍,赶尽杀绝,与天下人去争。马云在《功守道》中宣扬”心中无敌,则无敌于天下“,”拈花微笑,勇而不敢“,关键是他还是敢一鸣惊人,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天下人为敌。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在众人皆知的“有为”阶段,其处世法则更是如此。“天地人“三才之道,马云已通关其二,唯”天道“层次尚需精修精进和通悟践行,”为而不争“是其今后最好的做法和最佳出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既然你已经达到了”天道“的层级和体量,那就要”德配其位“,就要具备”天道“的行事法则和格局,就要像“许老板”一样发挥自己“无为而治”的特长,努力践行“天之道,损有余而奉不足”的自然法则,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崭新领域去“开疆辟土”,“勇闯无人区”,并像“天之道”那样“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像“圣人“那样“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像“至善“之人那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马云讲人生的三大难题(马云跳不出的怪圈)(4)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马云说“心中无敌,则天下无敌”,“拈花微笑,勇而不敢”,都不敌老子一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马云读《道德经》,明白了老子开篇所讲的“有与无”的综合辩证关系,通晓了篇中强调的“有为无为”的综合辩证关系,并成功践行了“无为而治”的博大精深,然而,却唯独漏掉了老子在最后一章的忠告:“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然而事实的结果却再次证明一个真理:不管是“无为”的高阶层面,亦或是“有为”的普通领域,“为”的越大,越要不“争”,“为”的越广,越无法“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最后一句的肺腑之言和忠实勉励。如果把学习老子《道德经》,比做西天取经的话,那么,第八十一章就是九九八十一难里面的最后一难,只有过了此关!我们才可以挺起胸脯说,我们读过《道德经》,懂得一点做人的道理,才能希望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亦可以毫不犹豫说,我们得到了《道德经》的真传!否则,终将功亏一篑,难成正果!

马云讲人生的三大难题(马云跳不出的怪圈)(5)

九九八十一,功满取经回

言归正传!接下来一起看看《道德经》最后一章的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其实本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学习,先来看一下第一部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说,值得信赖的话,不一定很好听!很好听的话,不一定值得我们去信赖。这个不,可以理解成不一定,当然也可以理解成绝对的否定。这句话就是正话反说。正着说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人!花言巧语的人,可不是什么好人!善良的人不会轻易去辩解,反过来说,辩解的人可能不是什么善人。在多个领域学识渊博的人,不一定精通,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知识面就不一定广。万事通不如一事精!样样精通,其实是样样稀松。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就那么多!那怕你是天才!也只能在某一领域里面一显身手。其实,这仍是其一贯的“阴阳辩证之道”的事实性论述。

第二部分:“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云,圣人是不去积累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为什么?因为圣人无常心,无己心,以天下百姓心为心。就像阳光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所以你说他积个什么?他说你越为别人着想,自己反而深有体会。越给与别人,越帮助别人,自己反而得到的愈加多。

第三部分,最后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可以好不夸张地说,这句总结性的发言才是老子写《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这也是《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圣人之治”所贯彻始终的主旨,足可以和《道德经》开篇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相媲美。自然之道,即是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利而不去害,老子心中所向往的、最伟大的圣人之道呢?“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要不要“为“呢?当然要为,对“无”而“为”是“无为”,对“有”而“为”是“有为”,“有为无为”是综合辩证的统一体,具体怎么“为”呢?“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无为”和“有为”的具体实施过程重又衍生出了一个“为”和“不为”的综合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不是通常人所理解的那个“无为”哦!是做了,但不去争!做了好事不去争功劳。这是多么高洁的品格呀!看到了没有,人活着无非就是自然之道,和本我之道,看透了又归于一元。纵观《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仅仅关于“圣人”的论述就占了二十五章,共31处,因此《道德经》又被人尊称为“帝王之术”,“圣人之学”,“无为而治”的终极智慧,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甚至连基本的生存保障,都成了其生活重的最大问题,何谈去履行“天道”呢。

因此马云的最大问题和最佳出路,就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和切实践行老子在《道德经》最后的忠告:“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在于其对“无为有为”的转换关系和“为而不争”的关键点上把握不够精确。但是即便如此,马云也足可以笑傲江湖,叱咤风云,因为他已经达到了相对于普通人来说,仍旧难以企及的高度,最起码他从“知行合一”的实践角度验证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合理性、现实性,及其可操作性,并为人类达到“无为而治”的终极修为和实践应用,奠定了较强的现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