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蜀国时的农村风貌
“这人是个赞花。”一一指爱出风头
“好洋盘哦!”一一指很得意
“你又捡了个粑因。”一一指便宜
……
四川方言,以其幽默风趣和戏谑的特点,在全国各地的方言中别具一格。四川话使外省人普遍感到兴趣,也常常被搬上影视剧,足见其魅力。
在我国,各地方言是在千百年来的文化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传袭下来。而四川话是否源于蜀人的传承呢?为了考证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翻开历史,去寻根溯源。
四川古称蜀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人丁兴旺,被称为天府之国。
至明代万历六年(1578),四川总人口(包括重庆)是“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九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六十三”(《明会要》卷五十)。这个人口数字仅是明官方“赋役黃册”登记的纳粮户,而实际人口是这个数字的二三倍,也就是有近千万人。
不幸的是,到了明未清初,四川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数十年战乱,饥荒和疫情,导致人口大量灭绝,成了千里荒芜,虎迹纵横,空如大漠的省份。
到了康熙二十四年(1685),四川通省人口仅剩“一万八千零九十九余丁”(《明会要》卷五十)。
张献忠入川,与明军发生激烈交战
历史都会留下纪录。《明史》,《罪惟录》及各种野史都把造成四川人口大灭绝的原因归咎于张献忠屠蜀(对此,学界存在着争议)。
按文史资料说法,张献忠前几次入川,均遭到明军和川人的顽强抵抗,使他骨子里产生了“川人负我”的成见。再因张献忠“嗜杀自天性”,使他第三次入川(明崇祯十七年)采取了“连城带邑,屠尽杀绝”的极端手段。单拿重庆和成都来说吧:
“屠重庆,尽拘在城男女老幼杀之,抛尸江中,水为不流。”(《纪事略》)
“贼攻成都,陷之。大杀三日后,方招安。”(《蜀碧》卷二)。
“屠城三日,贵贱同尽,惟少艾妇女为营伍密藏者免。”《蜀乱》
战乱,使蜀中百姓遭到生灵涂炭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1644),张献忠攻陷成都建立大西国。是时,四川连年战争,无人种庄稼,致使发生了空前的大饥荒。据《蜀难叙略》记载:“全蜀大饥,虽万金无所得食。”又《荒书》记载:“民互相食,成都残民饿死满路。”
严重的饥荒,也使张献忠的大西军断了炊,只得靠吃人来维持生存。在已无遗民可杀的情况下,张献忠竟干下了千古罕见的事情。据《蜀难叙略》:“既而无民可逞,乃自戳其卒。初杀蜀卒,蜀尽及楚卒。楚尽,乃杀其同起之秦人。”
顺治二年(1645),清军入川,迫使张献忠不得不从成都撤离。顺治三年,张献忠死后,清军占领了成都。那些逃到深山避乱的成都人闻讯后陆续返回成都,欲重建家园。但哪里想得到,到了顺治四年(1647),残存的明军攻打成都,使这部份幸存的成都人遭到了彻底灭绝。据《鹿樵纪闻》和《客滇述》记载:“明宗室朱容藩来寇,王师(清兵)退守保宁。成都守城者亦驱残民千余北去,至绵州,复尽杀之。成都人殆尽,竟无遗种。”
战乱前的成都一角
此后,四川的战乱一直不息,直到结束“三藩之乱”后,政局才稳定下来。清政府为了解决四川无民的问题,采取了“湖广填四川”的办法。初始,是将湖广江西人强行押解到四川安家落户,从事耕种,恢复农业生产。到后来,没想坏事变好事,来川移民们由最初的不情愿变成了情愿。其变化的原因,是“地既久荒,田皆丰获。力之所到,即为永业。遂纷纷邀约其亲族戚党陆续以来。”就这样,随后又有大批湖广人来到四川,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使四川人口逐渐增多兴旺。到了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川户已增加到一百七十六万五千八百九十九(《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一)。
“湖广填四川”,使城市恢复了烟火气”
问题来了。原蜀人惨遭灭绝,其语言也不复存在了,那么,新语言又是如何诞生呢?有人会说,不是还有一万多幸存者吗?答案是:这些人分佈在全省,都是逃入深山方才避过劫难。这些人的状态,据《绥寇纪略》记载:“……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久,偏体皆生毛”。说白了,幸存下来的蜀人已形同野人,在大量的移民们前,语言也已失去了主导性。
以成都为例:湖广移民来到成都时,城里已再无成都人。湖广移民们同城生活,但因“乡音难改”,相互间语言不通,难以交流,这就亟待需要一种互相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这时,北方话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成都的政府和驻扎的清军,上至官员下至兵勇以及家眷仆从们大都是北方人。湖广人作为治下的百姓,必然要与这些北方人打交道和接触。而湖广人虽能听懂北方话,但却苦于不会说也学不像(说出来就如“四川骡子学马叫”般的难免荒腔走板)。但久而久之,湖广移民们在北方话的基础上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亦都能叫懂的语言,即是现在的四川话。这也是四川话偏北方口音的原因。
四川话由湖广人所创造,其中还有个佐证:以前乃至现在,四川人普遍把上厕所叫做“解个手”。据传,最初几批湖广人是被清军押送来川的。在千里迢迢的途中,每当遇急,就叫清兵解开套在胳膊上的绳索好去方便,以至叫惯后就改不过口来。于是,“解个手”就成了川人上厕所的习惯语。
湖广人被清军一押送到川的漫漫途中
结束语:“湖广填四川”不仅形成了新川人,也创造了新四川话。而且,在四百多年生活中,也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乡土文化。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