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凌文秀
这阵子,贾平凹女儿贾浅浅的写诗水平备受争议,这个纯文学圈的争议迅速出圈,一时间成为网络讨论热点。有人质疑贾浅浅这位“文学家二代”没实力,靠拼爹当上教授,挑战社会公平良序,让“小镇做题家”们心寒。有人从纯文学角度感叹,如今诗坛原本就衰微,却总有“小丑”跳出来搞怪,怀念诗歌鼎盛的时代。
能给人极致美学享受的诗歌是什么样的?本期《盛放吧!唐诗》,我们走进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做过兖州兵曹,其实就是在济宁负责过征兵工作。张若虚本人写过多少诗已经不可考,流传至今的诗篇只有两篇,但这首《春江花月夜》却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名篇。
一起来听这首《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段《春江花月夜》的朗诵是2016年中华情中秋晚会上,演员张嘉译、耿乐和于明加的演绎。这首诗用词和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给人清丽自然、空明澄澈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诗中还蕴含着哲学和宇宙学的思考。
故纸堆中翻出的名篇
闻一多曾经评价这首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课堂上,很多老师在讲述这首诗时,也会说这首诗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巅峰之作。然而这首诗差点湮灭在历史中,险些失传。能够成为如今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春江花月夜》的命运其实挺坎坷。
据程千帆先生考证,现在还能查的唐人的唐诗选本,包括唐人的杂记小说,没有收录这首诗。宋代的如《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纪事》没有收录这首诗。元代的《唐音》等没有收录这首诗。
现在可查的资料文献中,宋朝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最早收录这首诗,却放了五个作者的七首同题诗。可见,当时郭茂倩只是因为《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才收录,并没有对这首诗格外青睐。
明朝嘉靖年间,“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兴盛之后,各种唐诗选本才开始收录这首《春江花月夜》。明清两朝对这首诗的重视越来越高,尤其是从晚清到民国,才有了“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孤篇压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些评价,这首诗开始受到重视。
从唐朝到明朝,八九百年的时间,这首经典名篇从寂寂无名到流传千古,是一首“后人”考古从故纸堆中翻出来的名篇。
唐诗前十高频词这首诗中有一半
大数据时代,腾讯云入驻作者“IT故事会”用爬虫技术爬取了4.8万首唐诗和1400首宋词。经过预处理后,对爬取结果进行分词与词频统计,选取了词语出现频率最高的50个词,分别做出了唐诗词云和宋词词云。
唐诗中出现频率前十的词分别是,不知、万里、千里、不见、今日、不可、春风、白云、不得、明月。如果把诗中的“千万里”拆分成“千里”和“万里”,唐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前十个词语,这首《春节花月夜》占了五个。
唐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相思、思家,这首诗中也有。
众多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经典意象在这首诗中也有体现,比如月亮。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倾诉旷达潇洒的胸襟、寄托济世报国的壮志、抒发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
《诗经·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唐代诗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首诗中的月亮是爱恋、相思的月亮。
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朝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两首诗中的月亮则是溢满乡愁、期待团圆的月亮。
前四组望月,发出宇宙学“天问”
这首《春江花月夜》四句一转韵,形成一组,全诗一共有九组,九次转韵。简单来看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组“望月”,后五组“游子思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第一组四句是在描述“月生”。张若虚是扬州人,描写的应该是扬州长江畔的场景。春天的江水涨潮,潮水跟海水连成一片。这里的“海上明月共潮生”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一样,用的是生命的“生”,而不是升起的“升”字。这个“生”字给了明月生命力,注入了灵魂,让明月有了拟人化的形象。
第二组四句讲述“月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中的“皆似霰”、“不觉飞”、“看不见”,这几个词瞬间把眼前具体的景象罩上一层柔光滤镜,画面变得缥缈梦幻,来突出下一组的“皎皎空中孤月轮”。美丽皎洁的月光弥漫了所有时空,无处不在月光的笼罩之下。
再来看第三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光给眼前的一切加上柔光滤镜,天地一片纯净,整个时空中心只剩下空中皎皎的一轮圆月。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公元七世纪,张若虚站在春天的江边看夜晚的花朵。然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是第一个看到这轮明月的人呢?这轮明月又是在那一年开始照耀着人?
诗人在追问和思考生命的起源、宇宙的开端,这些如今依然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团。
整首诗从春天、江水、花、月亮、夜晚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提升到哲学思考和宇宙疑问的层面。也让这首诗在空间感之外,增加了时间感。从三维的描写,进入四维的科学空间。
第四组展示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可以看做是诗人对之前提问的自我解答。个体虽然渺小、生命有限,但一代一代的人是不断绵延向前的,正如这不停奔涌的长江、这照耀千古的明月。其中并不全然是个体渺小的伤感,更描绘出世界的壮丽、生命的可贵。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个体生命虽然短暂,但人类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人类得以与这轮明月在这个宇宙中得以长久存在。
诗句中的“待何人”顺利开启了下篇“以诗言情”,切换到后五组“游子思妇”中深情与婉转的镜头。
参考文章:
《且看看唐诗宋词都在写什么》,腾讯云作者ID:IT故事会。
实习主播肖瑶
编辑凌文秀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