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范美俊读名画七)(1)

关山雄伟气亦壮 景少笔简意却长

——关仝《关山行旅图》管窥

07.关山行旅图

五代·关仝

绢本墨笔,144.4×5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范美俊读名画七)(2)

此画峰峦叠嶂、气势雄伟,布景兼高远、平远二法。

右上,形如卷云的深黑色石峰突兀高耸,山腰的古寺隐藏在疏林巨石间,谷底云蒸霞蔚,河流自左向右蜿蜒而下,一直流到近处的板桥茅屋。左下角,是水边小镇,来往商贾旅客不断,一家山野小店敞开栅栏大门,旅客在此或行、或坐、或休憩饮茶,一妇人烧水,数孩童嬉戏,周围有鸡犬和猪圈,一只小船停泊河边。画面具有典型的关陇特色,是一幅山川冷峻也其乐融融的生活图画,为相对客观的无我之境。

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范美俊读名画七)(3)

关山,在古代文献中经常提及,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关,常与“关陇”、“关陕”等并称。今关中、甘肃、宁夏等地,古称“关陇”。今陕西地区,古名“关中”,是指四关之中,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古称“关陕”。而狭义行政区划的“关中”,今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

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范美俊读名画七)(4)

《木兰辞》中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里的“关山”,可能泛指关隘和山岭,也有可能具体指某座山。据相关文献,关山古称陇山,又曰陇坻、陇坂、陇首,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处,大致是今之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的六盘山南段。陇山的道路,称陇坻大坂道,俗称陇山道,是古代有名的难越之山。《太平御览·地部十五·陇山条》载:“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王勃《滕王阁序》有言:“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陇古道连接着关内八百里秦川和天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连接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同时也是陇右要冲、关中屏障,秦人东进、张骞出使西域、刘秀灭隗嚣、玄奘西天取经,都得经过此地。也因此,该古道也是古代军事重地,曾经车流阵阵,人声鼎沸,沿途“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从该画的场景看,大致是“三十里一堡”的描写,类似武侠电影中吃饭、歇脚、住宿的“龙门客栈”。不过,此画的场景可谓民风淳厚,主人忙前忙后,商客和颜悦色,似乎并没有走南闯北的江洋大盗与官家捕头,也没有人肉包子和杀人机关。

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范美俊读名画七)(5)

该画在技法上,山石先勾勒后皴擦,用点子皴、短条子皴,笔法缜密。然后,用淡墨层层渍染,因此显得凝重硬朗,落墨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迥异于董源、巨然江南山水的圆柔与迷蒙。山间树木,用唐代毕宏空枝无叶,或有枝无干的技法表现,用笔简劲老辣。

关仝(?907-960),又名童或同,五代宋初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而自成一家,将其师开创的全景山水及勾、皴、擦、点、染的技法推向成熟,画风雄伟凝重,力逾其师,擅画关陕一带山川的雄伟壮阔、苍茫荒疏,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事、渔村山驿,刻画极其精细,时称“关家山水”。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认为:“关仝,工画山水,师从荆浩,有出蓝之美,驰名当代,无敢分庭。”《宣和画谱》评其画:“盖仝之所画,脱略毫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不擅人物,点缀人物多是胡翼所作。

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范美俊读名画七)(6)

范美俊教授(中)和同事们在评画

范美俊,美术理论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书画史与艺术理论,兼及书画批评。

关仝作品关山行旅图(范美俊读名画七)(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