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2]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

秦腔艺术家窦凤琴专辑十六段(秦腔名家窦凤琴)(1)

窦凤琴 ,中共党员,现任甘肃省秦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先后在30多部戏中,担任女主角,代表剧目有《白花曲》、《斩秦英》、《窦娥冤》、《玉蝉泪》、《梨花情》、《思源》等。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又把民歌、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行腔的特色,溶入秦腔演唱之中,高亢嘹亮而又委婉细腻,在秦剧旦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有“陇上金嗓子”、“秦腔界的金凤凰”之美称,与谭建勋、张兰秦并称为“陇原三俊杰”。

窦凤琴出身于陇东高原的秦剧之家,从10岁起,窦凤琴就跟着父亲走上了秦腔艺术之路,父亲窦富民就是她的启蒙老师 。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被选为省七届政协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国第七届妇代会代表,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96年获全国梆子戏调演优秀表演奖,98年连任省八届政协委员,97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荣获优秀表演奖,2002年在第二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荣获表演一等奖。

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2018年5月,确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秦腔《庵堂认母》选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