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讲自然之本原,或者“道”之“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原本是没有名字的,后来人类为了区别和研究的方便,便逐步分别起了名字,这便是所谓的“名以命物”。有了名字,物体之所以是它本身,或者说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事物,便是确定的了。老子恰巧用了一个字,就是“道”,或者说,老子用“道”,来指代自然的本原,称为“道体”,以及道体的规律,称为“道法”。换句话说,“道”就是自然的本原及其规律。作为自然之本原,道体一种客观实在,以自然科学之推理,大概是一种极其微细的波动,依次聚合成为“能波”和“物质”,而“能波”和“物质”也在无休无止地处在聚散之动态过程。道体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道家的始祖老子说,“先天地生”、“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佛教的始祖释迦世尊说,“前前无始,是谓如来”、“法而如是”、“后后无终,是谓如往”。作为人类最具智慧的道家和佛教,都在回避自然的本原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因此,我大胆地说,宇宙由一个致密的奇点,滚落爆炸而生,是故,“卐卍圜重天,演化即自然”。这样,本章就容易理解了。

道德经十大哲理与起源(道德妙要道经道本第一)(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原文】

有状䖵成,先天地生。

敓穆,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爲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安,

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l 有物䖵成,先天地生。

宇宙时空之中,存在一种微细众多,如同昆虫一般的物状,在天地剖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l 敓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恬静安然,寂然无声,独立实存,不失自性,可以把它看作是自然的本原。

l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爲之名曰大。

它的名字尚未得知,姑且用“道”这个字来指代它,我勉强用“大”来称呼它。

l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物体膨大,大则流逝;流逝有往,必及于远;远而有极,至极必反。

l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天宇无垠,故可曰大;地承万物,亦可谓大;道包天地,故为至大;王为民主,民人之大。

l 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

邦国之重兼有道、天、地、人四大安定要素,而王者位居其一。

l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生存在地球之上,因此人之道,应取法于地之道;地球为天宇之中一粒微尘,因此地之道,应取法于天之道;天之道,取法于大道,而大道便是自然之道。

评注】

“有狀䖵成,先天地生”,是说,在天地剖判之前,在天宇虚空之中,就形成了一种物状,看上去就像微细而众多的昆蟲一样。“有”,是存在;“状”,是微细而众多的道体之对外呈现;“䖵”是昆虫的总名,是表示这种“物状”看起来就象微细而众多的小昆蟲所组成;“成”,是形成。“先”是早于,在…之前;“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天宇之中的所有外物,狭义的要去掉人类所居住的生物圈以内的地球;“地”是分类所居住的生物圈以内的地球;“生”,产生,形成。自然的本原,或者道体,聚合而产生天地万物,在奇点爆炸之前,是奇点的基本组成成分,而奇点爆炸后,弥散到宇宙空间之中,混混沌沌,逐渐重新聚合为各种天体,形成各种星系、银河系、太阳系以及太阳、地球、月亮等天体,而地球,正如太阳一样,不过是天宇虚空中的一粒微尘。本章之中,重点描述自然的本原,也就是道体,而道体其小无内,小得不能再小了,数量极其众多,正如人类所可以直观感受的黑压压的蚂蚁群、铺天盖地的蝗虫群一般,只不过更小,因此说这种其小无内、数量极多的道体,用微细而众多的昆蟲来类比,因此说“有狀䖵成”。而作为自然的本原,道体之聚散,形成了天地万物,因此从逻辑上讲,道体是在天地剖判、万物形成之前,就早已存在了,因此说“先天地生”。

“敓穆,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是说,恬静安然,寂然无声,独立实存,不失自性,可以看作是天下万物的本原。“敓”,音“兑”,恬静安然貌;“穆”,通“默”,寂然无声;“独”,独立,不依赖它物;“存”,存在;“改”,失却自性;“天下”,天下万物。道体作为自然的本原,聚合而成天地万物,是组成天地万物的元组分,不依赖任何它物而独立存在。它存在宇空之中,恬然自适,寂然无声,不依赖于任何它物而存在,故而“敓穆,独立而不改”。它组成了天地万物,因此可以被看作天地万物的本原,故而可以被看作天下万物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是说,自然的本原,尚未有名字,姑且用“道”这个字来指代它,我也勉为其难,用“大”来称呼它。在大圣先师老子之前,还没有明确地给自然的本原起过名字。“名以命物”,为了明确这个本原,以便区别于其他事物,老子就用“道”这个字,来指代自然的本原,也就是“未知其名,字之曰道”。由于道体组成和包覆自然界的一切,因此就用“大”这个字来称呼它,也就是称呼“道”是“大”的,也就是“道”“大”,也即是“吾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是说,道体弥散在宇空之中,不断扩散而流逝,越来越远,最后至极而返。根本的原因,是事物所受外力(包括引力和斥力这一对矛盾)随着距离的变化,发生此消彼长,并导致物体绕特定中心的公转,循环往复,不知停息。“大”,是说道体承受着斥力并远大于引力,因此不断弥散到宇宙空间,逐步到达杳远之地,在此过程之中,斥力逐渐衰减,引力逐渐增大,继而反超斥力并愈益增大,终至于一个极限,而开始折返,最终回到起始的位置,并由此继续旋转,正如小孩的跳绳,循环不止。从整体上来看,宇宙之中的任何事物,都在绕着一个中心进行公转,而自身也在绕着一个中心进行自转,无论这个事物,是小到一个道体,还是大到一个星球,还是大到太阳系、银河系或者河外星系。除了被抽象到其小无内的道体之外,一切事物的尺度,都是相对的,比如相对人的自身尺度和感知能力,而与此同时,任一事物,又处于一重又一重的宇宙空间之中,正如本人一首诗中所云,“卐卍圜重天,人生天地间”,宇宙的各个层次,都正如一颗滚动的椭圆形鸡蛋,有蛋黄,有蛋清,有蛋壳,而每一层之中,又分为若干层,以至于无穷。在引力-斥力的共同作用下,任何事物公转的基本轨迹,都是圆形,因此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事实上,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是圆融,也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形。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是说,从至大的道、到浩瀚无垠的天、再到厚德载物的地、最后到泽被苍生的王,都可以称之为“大”。“道”体弥散和充斥整个宇宙时空,包覆一切,因此是最大的。其次,“天”也是浩瀚无垠的,最广义的天是宇宙时空,中义的天是人类所能感知的宇宙时空,狭义的天是人类当下所看到的宇宙时空,无论哪一个,都是浩瀚无垠的。再次,“地”厚德载物,承载着天下万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因此,相对于人类而言,地球是大的,所以人们常说“大地”。最后,“王”是贯通上天、下地、中人“三才”的,是天下亿兆黎民的共主,仁怀天下,泽被苍生,因此也是大的。所以,从其大无外的“道”,到浩瀚无垠的“天”,再到承载万物的“地”,最后到泽被苍生的“王”,都是大德,因此说,“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是说,邦国疆域之中,有四大安定因素,王者是其中之一。“國”,邦国,疆域。“國”,有的版本作“或”、“域”、“国”,都是一个意思,由甲骨文“或”演化而来。甲骨文中,“或”象以“戈”(武器)守卫“口”(城邑);金文中,“或”加“土”为“域”,因为邦国疆域的要素是土地。小篆增加了“囗”(音义均为围),表示邦国疆域有界。其背后的含义,在于处于游牧时期,并无边界,故而“或”;后来边界固定下来,故土地最为重要;最后边界确定下来,故有“國”;建国后文字改革,汉字被简化,才有了“国”,但字形已面目全非。“中”是邦国疆域边界以内;“有”,存在;“四”,道、天、地、王,故为四;“大”,四者均可言“大”;“安”,安定因素。关于“安”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均不够圆融通达。“安”,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子,手置胸前,安祥地坐(席地跪坐)在一间静静的屋子里,所以“安”字,上面是“宀”字头,下面是“女”字形,本义是“安定”、“舒适”、“安全”、“安然”,也就是“安定貌”。在这里,“四大安”,是指四大安定因素,包括“道”、“天”、“地”、“王”,所以有“道安”、“天安”、“地安”、“王安”,如北京的天安门、地安门。其中,王者是万民之首,臣工之首,只有王者端坐国都王宫,群臣和万民才会安定,所以,王者是安定因素之一,故而说“王居一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人生于地,故而取法于地;地运于天,故取法于天;天是道体聚合物,故取法于道;道是自然之本原,故而取法于自然。此句,涉及到五行、堪舆术、心灵妙体等众多传统文化,此处不再赘言。关于这一部分,道安居士将另文叙述,敬请期待。

【文均为原创,图片源自网络;自度度人随喜,转发分享多谢。版权所有:北京泰和(Beijing Ty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