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记者李润泽子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郭美婷 实习生 周逸婷 广州报道

“东数西算”稳步推进,新基建带动产业升级超车,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格局由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和众多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组成。根据《中国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分析报告(2022年)》,2020年基础电信运营商约占总市场规模的54.3%,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市场规模占比为45.7%,对比2019年的40.7%,市场收入占比有明显提升。

长期产业发展中,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何以占据了我国数据中心市场半壁江山?商业模式有何特殊性?未来有何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市场份额、业务模式、资源布局等选择了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秦淮数据、数据港、光环新网及奥飞数据六家头部企业,从其近期发布的财报中剖析其经营模式、收入来源、成本构成等,以期展现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透视行业破局之道

乘势而上

近年来,产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成为数据中心服务市场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财报显示,2021年6家头部企业营收普涨,万国数据以78.19亿元的营收稳居第一,同比增长36.2%。步入2022年第一季度,奥飞数据和光环数据的业绩增长虽不够亮眼,但秦淮数据、万国数据、数据港和世纪互联4家公司仍延续了去年的强劲势头,其中前三家企业在该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均达30%以上。

互联网数据中心规划(数据中心产业观察④)(1)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认为,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在商业模式、竞争形态等方面的灵活性更强。

目前,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主要提供服务器托管、应用托管等基础服务以及网络安全、数据应用、运营维护等增值服务。

一般而言,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可分为零售型和批发型。零售型数据中心通常面向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一般企业等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及网络带宽服务;批发型数据中心运营商通常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或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业务确定性较强,往往与大客户绑定。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分析师徐可源介绍,以往零售型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相对较多,但随着流量爆发式增长,互联网巨头需求激增,批发型业务快速增长,同时催生出合作建设数据中心的新模式。

据了解,合作建设和自建自营是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建设数据中心的两大典型模式,前者的常见形式有与基础电信运营商合建、客户定制、政企合作等。

互联网数据中心规划(数据中心产业观察④)(2)

国金证券通信行业首席分析师罗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常批发型厂商与大客户签订长期合约,上架率提升显著,项目爬坡期短,可发挥更好的规模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六家企业的客户中都不乏互联网巨头的身影,有的甚至超过八成营收均来自同一家互联网企业。

以秦淮数据为例,其2021年财报显示,与字节跳动已签订长达十年合约。作为头号客户,2019至2021年,字节跳动为秦淮数据贡献收入占比分别为68.2%、81.7%和83.2%。

数据港则表示,2021年公司直接或间接来自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及其控制企业的合计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94.10%。

但巨头的扶持有时也是双刃剑。徐可源指出,数据中心项目如果跟大客户高度绑定,将导致企业的议价能力将有所下降。

罗露分析称,如果服务的客户过于集中在一两家巨头或者某一个行业也存在风险,一旦某个大客户或者某个客户比较集中的行业景气度下行会给公司经营带来较大的波动。

担忧同样出现在了企业财报之中。数据港就在2021年财报中坦言,目前公司直接及间接来自于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收入占比较高,未来如果在合同有效期内因多次严重运营事故导致最终用户在合同期满后转移或减少订单、最终用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与相应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终止合同而该基础电信运营商又无法签约其他用户以继续履行与公司的服务合同、或者基础电信运营商及最终用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产经营,从而给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减碳降费

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如何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成为了当前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据了解,数据中心整体成本(TCO)分为建设支出(CAPEX)和运营成本(OPEX)两部分。其中,运营成本指的是每月运行设备的实际花费,主要包括电费支出、折旧、房租、设备租赁等。

数据中心运营成本中,电费是最主要的,占比从30%-50%不等。”徐可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为此,数据港、光环新网、奥飞数据等企业已采取措施,降低数据中心耗电量,从而降低用电费用。例如,数据港在报告期内通过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设立IDC大数据监控平台、数据中心机房空调群控节能系统、数据中心故障自我修复系统、数据中心低碳循环式冷却装置等技术改进项目,持续加强保障数据中心安全稳定和绿色节能发展。

互联网数据中心规划(数据中心产业观察④)(3)

事实上,企业降低数据中心耗电量,一方面是为了控制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出于产业政策的考量。

数据中心是新兴高耗能产业,一直以来有“电老虎”之称。据国网能源研究院的测算,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用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占用电总量比重约2.7%;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000亿千瓦时,占比升至3.7%。

2021年,工信部就曾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计划“到2021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5以下。到2023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1.25以下。”

此外,北京、上海、广东等数据中心产业热点区域也围绕数据中心的发展、节能审查、整改等出台了多项方案举措。

然而,产业政策的持续升级同样带来了运营成本增加的风险,企业迎来了不可避免地短期“阵痛”。

在新数据中心建设及老数据中心节能改造的工作中,通常通过选用节能设备和应用节能技术,提升电力等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运维效率。

“节能设备投资普遍高于普通设备投入,势必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同时随着公司经营规模和资产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相应的各项成本费用增加,从而导致公司毛利率降低,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光环新网在财报中表示。

但罗露指出,设备、温控等属于刚性需求,规模效应下,单体数据中心规模越大,上架率越高,越容易摊薄平均成本。而与大客户合作有机会获取更多订单,保障上架率,获得更多收入,覆盖高额折旧摊销成本。

一般来说,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或电信运营商的IDC厂商,用户租期更长,上架率更有保证,能效保持在较高水平,PUE较低。”罗露表示。

实际上,为摊平成本,近年来各企业逐步拓展数据中心规模,机柜数量增长迅速,规模效应初显。

财报显示,2021世纪互联和数据港机柜资源优势突出。截至2021年底,世纪互联总机柜数达到78540个,相较于2020年末的53553个同比增长46.7%;数据港,IT负载合计约352.72兆瓦(MW),折算成5千瓦(KW)标准机柜约70,544个。

互联网数据中心规划(数据中心产业观察④)(4)

开拓云计算业务

随着5G、AI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将成为未来网络的核心控制节点与内容载体,其业务需求量大大增加。

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心白皮书 2022》显示,2021 年,我国数据中心行业市场收入达到 1500 亿元左右,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30.69%,随着我国各地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我国数据中心市场收入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在此背景之下,数据中心产业迎来的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多家企业在2021年年报中提到市场竞争问题。实际上,当前头部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收入占比已经出现下滑,市场竞争加剧成为事实。

中国信通院分析,行业头部效应减弱重要原因是数据中心市场吸引大,行业新进入者不断涌现且后起之秀加速追赶。

对此,不少企业提出优化布局、落实项目交付、加大研发力量等入手,以期从行业竞争的赛场之中脱颖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国内数字化实践的不断深化,云计算业务前景广阔,因此不少企业在财报中提到将持续开拓云计算增值业务。以数据港为例,将继续拓展与推进解决方案与云服务等业务模式。同时,也将发力探索边缘计算、国资云、分布式云服务等各类新型业务的合作发展,探索有效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徐可源分析,对于云计算业务的探索与数据中心收入模式有关。

“当前数据中心主要收入主要仍是来源于机柜租赁,利润空间有限。如果在未来收入或利润上有增长点,选择增值服务是比较好的选择。”徐可源说。

罗露则认为,对于数据中心厂商而言,提供云计算增值服务较容易,但如何营销、推广为目前难点。

“由于技术相通,若是能够卖出云计算增值服务,对于厂商而言肯定是利大于弊,然而云计算需求早期客户主要来源于互联网企业,对云计算的接受程度较高,而云计算厂商后续要面临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其对云计算增值业务的付费意愿较低。”罗露指出。

展望未来,数据中心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对数字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将持续增加,数据中心为数字产业赋能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而在政策引导、产业需求、技术推动的合力下,一体化、高算力、绿色集约、面向应用等特性将成为数据中心产业发展必经之路。

(图上数据梳理自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秦淮数据、数据港、光环新网及奥飞数据六家公司2021年年度财报,制图:徐晖)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