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珍宝馆】
❀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元代未设画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创作比较自由,多表现自身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
山水、枯木、竹石、梅兰等题材大量出现,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画减少。作品强调文学性和笔墨韵味,重视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画的三结合。
本期「看见」,为诸君遴选24件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博物馆藏元画佳作,邀请大家共赏。
点击下图,自取本期 画单 ~
▼
01
元·高克恭《春山欲雨图》
绢本 墨笔 | 100.4 x 106.8 cm
高克恭,以云山著称于世。此图绘写江南一带山水,远山在云雾间时隐时现,山石多以横点皴之,远方房屋隐约在树林之中,再现了春雨迷蒙的景致,有平淡天真的情趣。
高克恭平生醉心于米氏云山,晚年继师董源、巨然而自成一格,在明代以前,他的作品,大都被人截去题款,充作米友仁的作品,因而署有高氏之名的作品,流传极少。此幅未署名款,但可证是高氏的晚年之作。
02
元·金黼《山林曳杖图》
纸本 墨笔 | 126.2 x 42.4 cm
金黼(fǔ),元末明初人,与倪瓒同时。此图画高耸入云的树木,枝干虬曲,占据了画面的大半。树下一位长者手持竹杖,正向远方眺望,身后随从一侍童。树干勾勒细致,枝梢有蟹爪皴与夹叶皴,墨色浓淡得宜,特别是陂陀及树干上以浓墨醒点,颇具精神。图中有元倪瓒、虞良、尤玘、董昶等人诗题。金黼的作品流传极少,此幅殊为珍贵。
03
元·马琬《暮云诗意图》
绢本 设色 | 95.6 x 56.3 cm
马琬,秦淮人,长期寓居松江。工诗善画,尤长山水,所作多以江南风景为蓝本。画中平岗陂陀上林木深秀,临水有亭,隔溪板桥相接,山嶂烟岚轻动,茅屋村舍掩映,云霭氤氲,境界苍莽而空灵。整体山峦连绵起伏,平缓浑厚,施以花青、浅绛,在黄公望风格外,别有米家云山和高克恭云山的趣味。
04
元·倪瓒《琪树秋风图》
纸本 墨笔 | 62 x 43.3 cm
倪瓒的作品,被时人称为“殊无市朝尘埃气”。画面总是平远小景或枯木竹石,疏疏落落,悄无人影,枝头无绿叶,仅有萧疏瘦硬的干枝,具清冷、寂寞、淡然之意。画中以淡墨侧锋皴出坡上乔柯拳石,浓墨写细竹三五茎,苍古之中饶有秀润之气。与其说他表现的是景色,莫如说是心情的写照。
05
元·倪瓒《秋空落叶图》
纸本 墨笔 | 82.8 x 32 cm
倪瓒的作品主要有两大格式,一是一河两岸三段式,一是枯木竹石图,《秋空落叶图》就属于后者,画面简淡超逸。对中国山水画来说,无论在境界上还是在技巧上,这种简单的美均超过繁复的美。通过作品确立了新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标准,这应该是倪瓒对中国画最大的贡献。
06
元·倪瓒《六君子图》
纸本 墨笔 | 61.9 x 33.3 cm
此图以平远的章法、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表现了六株挺拔的树木,列植江边陂陀上的景象。这六株树分别为松、柏、樟、槐、楠、榆,有其象征意义。土石层叠,连勾带皴,树木用笔简洁疏放,墨色浓淡变化得宜。江上远峦以乾笔皴擦,给人一种空灵之感。
07
元·倪瓒《竹石图》
纸本 墨笔 | 尺寸不详
倪瓒的绘画一直以枯寂孤高称世,本幅《竹石图》深藏上海博物馆,是一幅罕见展出的倪瓒作品。画中景物仅见竹石,用笔干涩却不失腴润,气质高雅又颇见孤洁。画上有倪瓒自题:“黄陵庙前雨过,邯郸谷口风生。爱杀山人清致,纵横淡写秋声。点明画意,诗塘处更有明人吴宽题跋。”
08
元·任仁发《秋水凫鹥图》
绢本 设色 | 114.3 x 57.2 cm
任仁发,元代著名水利专家和画家。工于书法,擅画人物、花鸟,尤其精于画马。作为其代表作,此图描绘了双鸭湖边戏水的场景。画面中,右上方数只鸟栖息于斜出的海棠枝头,左下方一鸭于湖畔梳羽,一鸭于湖中嬉戏,湖畔竹菊生长,画面整体充满生机。是任仁发少见的花鸟画作品,用笔精细、设色妍丽,具有南宋院体之风。
09
元·唐棣《松荫聚饮图》
绢本 设色 | 141.1 x 97.1 cm
唐棣,元代画家,工山水,得赵孟頫指授,师法郭熙,擅长布置景物,得清森华润之致。此图绘远处山峦连绵,近处河畔数棵长松高耸,树后露出数间茅屋。松荫下四位长者席地而坐,正举杯畅饮,旁有两人手捧壶盘侍候,一人抱矮案前来。对岸中景是古树茅舍,远景群山蜿蜒。画中岗峦坡石笔墨圆润婉和,存有赵氏遗法。长松勾勒苍劲精巧,细枝似蟹爪,则从郭熙法中得之。
10
元·王蒙《春山读书图》
纸本 墨笔 | 132.4 x 55.5 cm
图绘松林中茅屋数椽,有士人读书其间,水边茅亭里又有闲坐观赏之士,环境十分幽静。画面突出表现了王蒙的独特技法——用笔密而不乱、构图实而有虚。
画面以纵向线条为主(山石轮廓和树干),松枝松针组合又作横势,用笔横纵相互照应,墨色浓淡干湿亦相互错落。在结构上呈“V”字形,山体与松干向两边倚侧,团成一股气势;崖边茅屋又使左右平分的山岭右密而左疏,打破左右均势,并和左下方草堂相呼应,也与山头繁密、浓重的点子取得了平衡。
11
元·王蒙《青卞隐居图》
纸本 墨笔 | 140.6 x 42.2 cm
图绘浙江卞山之景色,山峰曲折盘桓,重叠峥嵘,气势雄奇秀拔。山间林木茂密,山径迂回,飞瀑高悬直注。山脚下有客曳杖而行,山坳深处茅庐数间,堂内一人抱膝倚床而坐。技法上,画作以淡墨勾皴,而后施浓墨,先用湿笔而后用焦墨,层次分明,牛毛皴将山体密林葱郁之姿表现的淋漓尽致,诚王叔明传世之佳迹。
12
元·王冕《墨梅图》
纸本 墨笔 | 90.3 x 27.6 cm
此图绘梅干自下而上,曲昂仰首,老干新枝,风姿独立不羁,潇洒自然。此种绘法为明清之后画梅之典范。画面上梅花枝干很长,收尾处略微上翘,形成S形布满整幅画面。淡花浓干,后重前轻,充分地显示出花的丽质和枝干的挺秀,形成花与干的微妙对比,美感顿时显露出来。
13
元·王渊《竹石集禽图》
纸本 墨笔 | 137.5 x 59.4 cm
图绘夏日苑竹石丛中禽鸟翔集的情景。两只吐绶鸟,目光炯炯,胸部毛色斑斓,拳举一足蹲立于湖石上。雌雉则半藏于石后,探出身子,回头仰视雄鹰。石后描有杜鹃花及竹枝,一鸟栖息于竹梢,近空有一群鸟正展翅飞去。
此幅描绘禽鸟,以勾勒复加水墨皴染,用笔精细,几乎不露痕迹,而禽鸟神态毕肖。又用白描双钩画竹枝,线条挺括、结构准确。王渊又学过山水,有郭熙雄健明洁之致。图中石头、土坡,就使用了这种笔法。这一风格恰恰与黄氏画法的精细无痕形成对比。
14
元·吴镇《松石图》
纸本 墨笔 | 104 x 31 cm
作为元四家之一,吴镇画风继承董源、巨然平淡天真的特色。本幅《松石图》描绘一株斜生的古松垂顾湖石水草。画面上下间留有大片空白,景物以意趣相连。其用淡墨画松石,笔迹鲜活盈润;浓墨点苔痕,深得苍劲之质,是吴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15
元·佚名《广寒宫图轴》
绢本 设色 | 75.6 x 62.1 cm
传说唐明皇梦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也就是广寒宫。天上仙宫自然是雕栏玉砌、清幽缥缈。此幅画风近于元代王振鹏,建筑结构严整,尺寸层叠合乎法度,为元代界画中的佳构。
16
元·佚名《寒林平远图》
绢本 墨笔 | 尺寸不详
元代李郭派的众多佚名画作中,本幅《寒林平野图》颇为独特。它的构图大胆,放大近景压缩远景,留下宽阔的江面,已然展现出元代典型的“一江两岸”形式。树石的用笔虽然继承李郭派传统,却显示出概念化的趋向,令人联想起姚廷美、朱德润等元代李郭派大师之作。
17
元·佚名《溪山图轴》
绢本 墨笔 | 尺寸不详
伟大的北宋山水历史上,宋初的李成与神宗时期的郭熙堪称两座高峰。他们形成的“李郭派”更延续数百年,深刻影响了后世画坛。本幅《溪山图轴》正是一幅极具代表性的元代李郭派画作。它虽然没有留下名款,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无论是标志性的蟹爪树还是卷云皴,都昭示出它的师承,也展现出来自北宋传统的独特魅力。
18
元·佚名《携琴访友图》
绢本 墨笔 | 尺寸不详
本幅《携琴访友图》是一幅佚名元代画作,画面展现出极具宋代山水气质的全景式构图,而细节处理却已脱去宋人痕迹,渐显强调笔墨趣味的元人风格。画面的主角显然是高耸入云的主峰,而画题则源自画面右下角的一场小小相逢,主人与客人相互作揖,小童抱琴侍候一旁。
19
元·张渥《雪夜访戴图》
纸本 墨笔 | 91.8 x 39.6 cm
张渥,元代画家。博学多艺,累考科举不中,遂致力于诗画。善画人物,学李公麟白描,也有人说他学南宋梁楷。笔法细劲,形象生动。此图描绘《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天乘舟夜访戴逵,及门而不入,谓“乘兴而行,尽兴而归”的故事,反映出王子猷率真洒脱的名士风度。
20
元·张中《芙蓉鸳鸯图》
纸本 墨笔 | 147 x 56.8 cm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元代的花鸟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不假雕饰,尤其强调个性的发挥。这样使元代的水墨花鸟画盛行起来。
钱选变宋人的工丽为清淡,赵孟頫更强调以书法入画,开创了王渊、张中的介于“写意”与“工笔”之间的墨花墨禽一派。张中的水墨淡渲的花鸟画,不注重工细的勾勒,却更倾向于大片的没骨渲染。《芙蓉鸳鸯图》是这种画法的突出典范。
21
元·赵孟頫《洞庭东山图》
绢本 设色 | 61.9 x 27.6 cm
此画为赵孟頫洞庭东、西山对轴中的一幅,描绘了江苏吴县太湖边洞庭东山的秀美精致。画面中,东山作为主体居于画面的中间,太湖环绕山石,与远处的山峦和近处的沙洲小树相结合,扩大了画面的深度与广度,突显太湖的辽阔。
山石、湖水的描绘,青绿淡赭的设色,与五代南唐画家董源一脉相承,兼有隋唐时期青绿山水的意味。此画右上方有赵孟頫自题诗一首,以影射现实的政治生活,其后署款“子昂”,并钤“赵子昂氏”的朱文印。
22
元·赵孟頫《兰石图轴》
纸本 墨笔 | 44.6 x 33.5 cm
赵孟頫倡导“书画同源”,提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这是其关于绘画与书法笔墨相通理论的名句,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极为深远。
此《兰石图》用书法的用笔作画,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绘兰花和杂草,纯以水墨为之,墨色浓淡相间,笔致潇洒有致。阐明了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艺术理论,是其传世的重要画作之一。
23
元·赵雍《青影红心图轴》
绢本 设色 | 74.6 x 46.4 cm
画面中危石耸立,以中锋淡墨勾画轮廓,略加皴擦,石间生出一枝修竹,枝条如弯弓曲弧,竹叶纷披多姿。坡地丛生蕙兰,茎叶青翠穿插交错,一荑盛开五六朵白花,蕊心浅红点缀,清幽含芳。从用笔上可看出其父赵孟頫的影响。
24
元·赵雍《长松系马图轴》
绢本 设色 | 尺寸不详
赵雍,赵孟頫次子。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书画承家学,擅山水,师法董源;尤精人马,得曹霸、韩干法;兰竹则腴润洒落。书善正、行、草、篆,体势清劲。其子赵麟亦擅长绘画。此图是其“人马画”题材的代表作之一,其他还有《春郊游骑图》、《挟弹游骑图》等。
❀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