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即肚脐中央,取穴简便,日常艾灸能调动全身阳气,具有良好的升阳举陷,治疗脱肛、胃下垂以及胃肠道疾病如虚寒性腹胀、腹痛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若元气虚弱,针药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灸的疗效更能立竿见影。

《本草纲目·火部》载艾火“灸百病”。艾叶因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容易燃烧、火力温和,故为施灸佳料。将采集的艾叶经过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便得到的软细如棉的艾绒。艾绒可以作为制造艾条的原料,也可以直接拿来施灸。

泻脾经火的穴位(神阙灸升阳举陷)(1)

新制的艾绒因含挥发油过多,灸时火力过强,故以陈旧的艾绒为主。艾绒使用时,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紧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艾炷。之所以捏成圆锥形即保证艾炷的平稳,又能使火力由弱到强更好的施灸。

神,神气;阙,原意为门楼、牌楼。神阙意指神气通行的门户。神阙经属任脉,《素问•骨空论》有:“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脉上的穴位主治头、胸、腹的局部病证,相对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妇科、男科病证。神阙穴位于腹部,因此可以治疗胃肠道相关疾病。

泻脾经火的穴位(神阙灸升阳举陷)(2)

神阙灸又被称为隔盐灸,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因其只用于神阙部位,故特指神阙灸。神阙灸最早记载于《肘后备急方》,用于治疗霍乱等急症。后人继承发展,将神阙灸的治疗用途扩大到中风脱证、虚症、脱肛、胃下垂;虚寒性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立即、便秘、水肿等症。

神阙灸具体操作时令患者仰卧,暴露脐部,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可将食盐炒至温热再放,上置大艾炷施灸,如感到灼痛,即更换艾炷,一般就5~9次。

泻脾经火的穴位(神阙灸升阳举陷)(3)

注意神阙灸时要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肚脐,若不幸脐部灼伤,要涂以龙胆紫,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