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我从原著读来,再去观影,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和更清醒的认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性格鲜明且截然不同的妻妾们,以及从没露脸的男主人公陈老爷。因此我决定先从人物角色切入,剖析片子整体隐隐透出的内容。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妻妾成群的对比(大红灯笼高高挂)(1)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海报

大太太毓如——规则中的正妻

这一人物在影片中体现的不多,但形象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挽成髻的盘发、蜡黄臃肿的脸、不苟言笑的神情里透着威严。影片里给她的第一个镜头是吃斋念佛的情境--心肠好?善良?看不出。让我感觉到的并非是超凡脱俗的气质,她的与世无争”似乎是一种早已习惯和服从封建纲常和秩序的无奈和颓败,她已经不屑于和其他妾室争风吃醋。颂莲来拜访,她先是表现对其受过教育、知书达理的欣慰,然后告诫她要融入家庭、适应家庭和其他“姐妹”和睦相处:端着正妻的架子,脸上没有露出一丝笑容 --她在压抑着一切的不满情绪。但表面要呈现正妻的地位和明事理。这是与封建家庭已经融合的表现,而且毫无悬念,她的余生也会得过且过。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妻妾成群的对比(大红灯笼高高挂)(2)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剧照 大太太

二太太卓云——适应封建秩序的王者

如果说影片中有反派,那她是最明显的那个。她有能力打败其他的妾室,这也是毫无疑问的。颂莲初来乍到,拜访大太太,毓如敷衍交代,去见三太太,吃了闭门羹;只有见二太太时,卓云表现得热情颇高,又是唠家常又是递瓜子,一上来就赢得了颂莲的好感和信任,在自然而然的交涉中展现了她圆滑的处世之道,这也揭示她常年受宠不衰的本事,这是她高于其他妾室生存能力之处。不同于颂莲对仆人的态度,她能做到让伺候颂莲的雁儿忠心于自己,成为自己稳坐妾室王者的利器,的确让人觉得细思极恐。两面三刀、勾心斗角,在她身上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现,她不会输,她打败了梅珊、颂莲,也一定可以打败后来者文竹。如果说毓如是旧社会的适应者,那么卓云则显得在封建家庭中游刃有余。但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扭曲,不是一种悲剧?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妻妾成群的对比(大红灯笼高高挂)(3)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剧照 二太太

三太太梅珊——敢爱敢恨的抗争者

比起她的倾城容貌、戏子身份,更吸引我的是她身上的泼辣和妩媚以及敢爱敢恨的鲜明人格。在封建纲常和等级森严的家庭秩序中,在不争宠就难度日、必须依附老爷才能存活的陈府里,孤傲如颂莲,都沦为争风邀宠的一员,依靠老爷而生存,梅珊确是一抹灰暗中的亮色:只有她敢给老爷气受,大胆到敢红杏出墙。只是这样的人,最终也悲剧收尾,化作一缕幽魂。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妻妾成群的对比(大红灯笼高高挂)(4)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剧照 三太太

四太太颂莲——走进旧家庭的新女性

新在她受过高等教育,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女大学生。初入陈府她也曾以为与其他妾室不同而孤傲,但也就是这样的“另类”,仍然步了前面姨太太的后辙--与其说是为争宠而算计不如说是为存活而算计。读书人又怎样呢?她因为家道中落,在做工和嫁人里选择了嫁人,在到普通家庭做正妻到和到富贵人家做妾,她选择了后者。这是一种选择,还是一种注定的命运呢?她的直率、清冷,最终也不为封建家庭所容,化作痴痴的倩影这又何尝不是预示着五太太的命运呢?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妻妾成群的对比(大红灯笼高高挂)(5)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剧照 四太太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妻妾成群的对比(大红灯笼高高挂)(6)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剧照 五太太

陈老爷——主宰妻妾命运的男权者

故事的背景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早已被摧毁但在陈府这样的家庭里,陈老爷仍然沿袭封建思想余孽,娶了三妻四妾并享受着她们对自己的依附感他觉得“女人永远爬不到男人头上”。影片中独具匠心之处,在于自始至终没有展现老爷的正脸,留给观众的是模糊的背影。我想,在此的作用并非是为观众留悬念,因为他代表的是一种身份,一个符号代表的是封建社会这一建制。影片中大多数镜头都给了妻妾们,老爷出现的很少,但女人之间的斗争都是围绕他而展开,女人的命运也是因他而消亡。他就象征着封建社会的纲常礼教,一只无形的手,主宰者府里所有女性的命运,使她们都臣服于自己,屈从于自己:这只无形的手紧扼人的咽喉,紧扣人的命运,让人觉得窒息。

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妻妾成群的对比(大红灯笼高高挂)(7)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剧照 陈府

在封建思想大量存在的旧社会中,屈服于礼教的女性的命运显得格外悲怆。在那样的秩序和氛围里,似乎人性的扭曲是常理,灵魂的灭亡是常态。

(文:原创|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