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从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4年,3500万军民伤亡,无数先烈血染山河……遭受敌人的野蛮侵略,可能使一个国家灭亡,也可能令整个民族觉醒!每到“九一八”,人们总能想起那首如诉如泣、悲愤激越的歌曲《松花江上》,仿佛又看到当年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东北父老乡亲,看到遥望白山黑水、背井离乡、有家难归的东北妇幼学童……

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哪些(那首因九一八闻名的歌)(1)

1931年9月18日,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天。这天晚上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第三中队所属的河本末守中尉率其部下,经过长时间密谋和精心策划,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南满铁路,栽赃嫁祸于中国守军。以此为借口,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发起猛烈攻击,炮轰沈阳北大营和兵工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名誉会长、辽宁省九一八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学教授看来,“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非常重要的国际性历史事件,是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他表示,表面上,“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沈阳、侵略东北、侵略中国。但随着史料不断丰富,史学界发现,“九一八事变”不是一次局部地区冲突,而是一起国际事件,是日本在向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开战。“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持续膨胀,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东北为首要目标的‘大陆政策’,提出第一步占领‘满蒙’、第二步占领中国、第三步征服世界。可见‘九一八事变’开启的绝不仅是中日两国间的战争,而是日本妄图征服世界的第一步,其国际企图显而易见。”王建学教授进一步解释道,“从世界角度看,‘九一八事变’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阶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1年到1937年的6年应该从世界历史高度看待。”

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哪些(那首因九一八闻名的歌)(2)

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哪些(那首因九一八闻名的歌)(3)

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哪些(那首因九一八闻名的歌)(4)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不仅是对中国主权领土的严重侵犯,也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公开挑战。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就在“九一八事变”前一天,美国国务卿与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达成一项秘密谅解:美国保证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行动,日本则保证其在中国东北的行动应限于锦州以北。直到日本侵占锦州,并向锦州以南进犯时,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才照会中国和日本,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干涉,违反了凡尔赛和约,美国政府对此不予承认。由于没有采取遏制日本侵略的具体行动,美国的这一政策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九一八事变”后,短短4个多月,日军就占领了东三省,3000多万东北同胞开始了黑暗的生活,而东北军官兵则被迫流亡关内。

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哪些(那首因九一八闻名的歌)(5)

1936年秋,在西安任省立二中国文教员的张寒晖,耳闻目睹了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悲痛的声音与惨景。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思恋。这时他接触了东北军中的共产党员孙志远,听他讲述了东北军将士思念丢掉了的国土之情,讲了东北难民对丧失国土的悲愤,并得到了一本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出版的《东望》杂志,杂志封面写到:“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我们何时能安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我们何时能救我们的父老兄弟于水火之中?”这些激发了张寒晖的创作灵感,他很快创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词,并以北方失去亲人的女人,悲哀的哭诉声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的曲调。张寒晖曾说:“我把北方女人在坟上哭丈夫、哭儿子的那种哭声变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了。”

这的确是一首让人心酸至极、为之落泪的歌曲。歌曲以带尾声的二部曲式为结构,倾诉性的音调贯穿全曲,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真切感人。“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歌曲的第一部分由两个长乐句组成,节奏缓慢,音调悠长,哭诉着故土沦陷后被迫背井离乡的痛苦心情。“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第二部分的旋律环回萦绕、反复咏唱,以呼喊似的音调、悲愤的情绪,控诉日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尾声是歌曲的高潮:“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那撕心裂肺的呼喊,以深沉悲愤的感情,倾吐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抒发着人们对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哪些(那首因九一八闻名的歌)(6)

《松花江上》最初由陕西省立二中唱起,后流传东北军。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全城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唱到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它以如泣如诉的语调与悲壮激昂的旋律,激励着人们去抗日救国、收复故土,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歌曲。

1937年除夕,周恩来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

毛泽东曾说,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松花江上》在日寇大举侵华的紧要关头,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悲愤,蕴含着抗争的力量和对胜利的希望,唤醒了民族之魂,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抗日烽火。这首歌与《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成为激励国人抗战决心的有力武器!

九一八事变的歌曲有哪些(那首因九一八闻名的歌)(7)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被万众传唱的《松花江上》其实是“流亡三部曲”的第一首。“流亡三部曲”的后两部《流亡曲》与《复仇曲》,却很少有人提及。

原来,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刘雪庵(著名作曲家,作有《上前线》《长城谣》等歌)等众多爱国人士准备赴武汉继续抗战。在轮船上,刘雪庵与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内委会主任的作家江陵相遇。他们谈到《松花江上》时,都认为词曲俱佳。当时刘雪庵萌发了一个念头:为它续作两首歌,联起来称为三部曲。第二部作为一个过渡承前启后,由原来的沉痛哀伤逐渐转为激昂雄壮,以振奋抗日人心。

于是,江陵写了歌词,刘雪庵即在船上谱曲,完成了第二部,歌名《流亡曲》(又名《离家》)。江陵与刘雪庵到武汉后,又合作写出了第三部,歌名叫《复仇曲》(又名《上前线》)。他们将《松花江上》《流亡曲》《复仇曲》合并成“流亡三部曲”,当即指导流亡学生排练,在中国戏剧界支援各地抗敌军联合大公演时首次演出。之后又在《战歌》上发表。从此,“流亡三部曲”传遍全国各地,成为当时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抗日歌曲,对激励广大民众走向抗日战场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松花江上》一曲仍然流传,上个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松花江上》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经过长时间的冲刷,后两部《流亡曲》与《复仇曲》,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整理综合)(参考资料:《人民政协报》闫泽川/文、中新社 韩宏/文、中国军网 徐平/文、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