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出生于晚清,他是晚清政权的敌人,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赢得了全世界华人的普遍爱戴和尊敬孙中山还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大地留下遗迹最多的人——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据统计共有187条;更多的是中山公园,全国共有309座,另有3538所学校名字中带“中山”两字相比之下,中共领导人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但因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立下了“不以人名作地名”的规矩,所以像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伟人的姓名,都没有出现在地名中,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纪念孙中山先生150周年大会?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纪念孙中山先生150周年大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

纪念孙中山先生150周年大会

  孙中山先生出生于晚清,他是晚清政权的敌人,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赢得了全世界华人的普遍爱戴和尊敬。孙中山还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大地留下遗迹最多的人——中国很多城市都有中山路,据统计共有187条;更多的是中山公园,全国共有309座,另有3538所学校名字中带“中山”两字。相比之下,中共领导人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但因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立下了“不以人名作地名”的规矩,所以像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伟人的姓名,都没有出现在地名中。

  新中国对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活动,也是最多最隆重的。每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都要在天安门广场摆放孙中山像;每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都要以全国政协和民革中央、北京市人民政府名义在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行纪念仪式,各界代表人士向孙中山先生表达敬意和缅怀。辛亥革命纪念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中逢10年的年份,必定都要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大会,最高领导人要发表重要讲话,对孙中山先生表示敬意和纪念。

  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章程里,该党派明确强调“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是“民革优良传统和基本特色”,而且该章程6次提到孙中山;“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这一句话提到了4次。民革组织开展活动、召开会议的时候,都要悬挂孙中山画像,在民革各级机关的会议室、办公室里,也都挂有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宣传弘扬孙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如果说把孙中山先生的故事用电影这一年轻人最熟悉的手段宣传开去,我觉得至少有六个方面的故事,可以向电影编剧和导演推荐题材。

  早年孙中山。孙中山本来不是革命家,他在《上李鸿章书》的时候还是改良派,是清政府一步一步“推动”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专门挖掘清政府怎样把改良派孙中山打造成为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其中规律性的历史逻辑,应当可以拍出经典性的发人深省的电影作品。

  开始时孙中山一心想改良,或说,只是想改良,但遭到李鸿章的冷遇,才起来革命。但孙中山闹革命的思路,却是与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完全不同,他振兴中华的思想是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孙中山的思想转变历程,是和中国近代史上所有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时势之变,使孙中山成为20世纪中国第一位伟人。

  革命家孙中山。孙中山一直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但实际上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他还在美国,并不是直接的领导者。那时候他并不知道武昌起义之后多久才能推翻清政府,而一旦得到消息他立刻便启程回国参加革命,一回来,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轰轰烈烈的革命故事由此展开。

  从孙中山决心推翻清政府到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这个过程非常具有戏剧性,虽然电影、电视剧都已经有所呈现,但它仍然为电影编导留下了发挥才华的极大空间。比如革命党人孙葆仁为了借助孙中山的影响力、号召力,改名孙武,自称是孙文的弟弟,并加以渲染。听说是孙文派弟弟孙武来武昌,许多进步分子受到鼓舞,纷纷参加革命活动,革命党人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为武昌起义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灵魂人物的历史地位。这些如同编剧巧妙设计一般的历史小插曲,放到大银幕上必定会具有观赏性。

  孙中山的爱情故事。孙中山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的原配夫人卢慕贞,1915年为成全孙中山和宋庆龄的婚姻而离婚。这段婚姻虽然平淡,但卢慕贞却是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有一部电影叫《夜·明》,讲述了孙中山与陈粹芬的鲜为人知的情感故事,1892年8月12日,19岁的陈粹芬在香港认识了孙中山,两人坠入爱河。实际上陈粹芬是一位颇有“女中丈夫”气概的革命家,1907年孙中山在广东等地策划的四次起义,都有陈粹芬参与其中。1912年秋她离开了孙中山。

  孙中山最著名的情感故事是和宋庆龄的爱情。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是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1913年,21岁的宋庆龄从美国卫斯理女子学院毕业回国,途经日本时拜会了孙中山,当时她的姐姐宋霭龄是孙中山的秘书,但宋庆龄主动提出要到孙中山身边工作,后提出结婚时,父亲宋嘉树不同意,把她锁在上海的家中,但她逃出了家门。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抵达东京与孙中山正式举行婚礼。

  宣传家孙中山。孙中山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的革命活动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宣传。着力表现孙中山作为演说家、宣传家的特点,也可以拍出非常吸引人的电影。

  毛泽东曾经对孙中山的演说这样评价:“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叶剑英也曾说:“50多年前,我曾多次聆听过孙中山先生激动人心的演说,孙中山先生铿锵的声音至今仍回响在我的耳边。”原任清王朝驻法国公使孙宝琦的商务随员张静江,也因为听了孙中山的演讲,而成为热情的革命者和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提款机”。

  孙中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发表演讲、文章,唤醒革命志士和广大知识分子,最终成为著名的革命家,也成为现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世界眼光、能够深刻了解世界发展潮流的政治思想家,从而形成了强大而又长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孙中山与军阀。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但他失败了。他和袁世凯,以及陈炯明、吴佩孚、冯玉祥、蒋介石的故事,可以深度体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特色政治运行发展规律。

  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他遵守革命党人和袁世凯的约定,是孙中山崇高政治品格的体现,这不是孙中山的缺点。至于后来孙中山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包括后来拟发动北伐战争,也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的艰难曲折。孙中山在与军阀势力斗争中坚持理想、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值得传扬与传承。

  孙中山与国共合作。国共合作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孙中山提出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国共合作的建议时,孙中山并没有作出积极回应。后来,鲍罗廷任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以雄辩的口才说服了孙中山,开始了国共合作。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会议文件即由鲍罗廷起草,由张太雷、瞿秋白等人翻译。鲍罗廷对北伐前的国共合作,特别是国民党的自身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虽以失败告终,却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不仅充分体现了孙中山的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也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先声。实际上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多数都参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孙中山所领导的国共合作的众多历史故事,有待当今主旋律影视作品编导进一步挖掘。(蔡永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