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光绪的一生,总觉得他的身上充满了悲剧色彩。慈禧太后当年是为了掌握朝政大权才立他为皇帝的,年纪小小就离开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在深宫之中,长大之后想要一展雄图,挽救清朝于危难之中,却遭遇了戊戌政变,后来又被幽禁了十年左右。相信不少人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光绪皇帝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慈禧太后,然后夺回自己的大权呢?  

  假设时光可以倒流,回到清朝慈禧太后和光绪在位期间,我们或许可以从点滴的历史痕迹中,寻找一下光绪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慈禧太后的原因。

  其一:光绪不想这样做。光绪虽然不是慈禧的亲儿子,但她是慈禧太后妹妹的亲儿子,光绪的父亲是咸丰的异母弟弟,两家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自从光绪被立为帝后,他就被养在深宫之中,由慈禧太后负责照顾,十几年的养育之恩不可谓不重,而且在戊戌变法之前两人的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试问光绪能对养育了自己十多年的慈禧太后下手吗?

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的缔造者)(1)

光绪

  其二:光绪不具备杀掉慈禧太后的条件。我们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光绪皇帝真的是铁心肠,以江山社稷为重想要杀掉慈禧太后,那么他是不是有这个能力和条件呢?

  

  成功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毕竟这种事情不可能自己亲手干的,必须要依赖身边的亲信们来做。可是光绪皇帝有可以信赖的亲信吗?光绪四岁登基继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了十多年,朝廷内外都是她的人,有谁会愿意为光绪卖命呢?

  戊戌政变发生的前夕,光绪皇帝给杨锐下了一道密诏,希望维新派能够想办法救自己。维新派抱着密诏痛哭,只能把希望系在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和袁世凯身上,这也反映了光绪皇帝力量的弱小。缺乏力量的光绪皇帝遇到危险的时候,各国公使只是表示了同情,袁世凯更是说一套做一套,最后光绪皇帝被幽禁了,慈禧太后对他的控制更加严了,试问他去哪里有力量有亲信杀掉慈禧太后呢?

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的缔造者)(2)

慈禧

  再退一万步来说,即使光绪愿意杀掉慈禧太后,也具备杀掉慈禧太后的能力和条件,他就真的敢这样做吗?

  慈禧太后在朝廷内外拥有非常稳固的地位,稍微有点权力的人基本都是她提拔出来的,对慈禧太后也非常的忠心。如果光绪皇帝真的直接杀掉了慈禧太后,他的日子也未必比幽禁的时候过得舒心,会遭到大臣们的声讨,朝廷内外陷入混乱之中,更有甚可能会被一些权臣废掉再立一个傀儡皇帝。到那个时候就真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光绪驾崩之谜

上次讨论了光绪帝载湉和德川家茂。提到光绪,他的死颇具戏剧性。不仅仅是37岁英年早逝,更重要的是几乎同一时间(次日)慈禧也撒手人寰。这样的巧合用常理无法解释,因此光绪死谜的阴谋论就成为了一直以来各界好奇的谈资。

根据史料,民国成立后光绪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健康,主因是长时间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迹象。也就是说只是体弱,并无大病,更无绝症。况且毕竟贵为天子,正值壮年,物质条件无人能比,在精心调理下不可能无故暴毙。据宫中起居录,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十七日当天,光绪按例上完早朝,下午批答送过来的折奏,然后用了太监送来的膳食。其间毫无异常。饭后不久,光绪忽然感到身体强烈不适,随后传下两道上谕紧急延医。四日后,光绪驾崩于瀛台。次日,慈禧病死。

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的缔造者)(3)

慈禧与光绪

由此可见,光绪被下毒鸩杀无疑。尽管官方文献和宫廷档案记载光绪为病死,1980年整理崇陵光绪遗骨时“未发现外伤及中毒迹象”,结合以上说法,自然死亡一说在当时一度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但许多野史、当事人访谈、宫廷回忆录包括溥仪均指出光绪是被人下毒所害,但对凶手的推测各不相同。2008年社科院启动专项调查工程,对清西陵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后,证实光绪是砒霜中毒死亡。项目结案后,下面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主谋和凶手是谁?

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的缔造者)(4)

瀛台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列出了四个最主要嫌疑人:孙中山、李莲英、袁世凯、慈禧。下面域君逐一分析并得出答案。

首先排除的便是孙中山说。持此论者的依据比较简单,就是革命党人意图通过刺杀皇帝以达到颠覆清皇室和清帝国的目的。不过从主观上来说,孙中山和革命党人从未将矛头直接指向光绪,光绪作为改革派君主一向并不招革命党人记恨,甚至还给他们带来过一丝希望。革命党人最恨的是慈禧。要杀也是先杀慈禧。客观上,即便光绪被杀,依旧有人可以继承皇位,无法直接埋葬清室统治。再退一步,纵然革命党人欲杀皇帝,但宫廷戒备森严,安全保卫密不透风,常规又有试毒程序,革命党人基本上不可能有机会或是能耐实施这种计划并得逞,排除此项。

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的缔造者)(5)

孙中山

第二是李莲英。持此说者的依据是由于李莲英是慈禧心腹,在光绪与慈禧成为政治上的敌人后李连带成为了光绪的敌人,眼见慈禧将不久于人世,李莲英担心自己日后会被清算,故而痛下杀手。这也是对事实的无知造成。事实是李莲英与光绪的关系并不是外界以为的那样。李虽是慈禧心腹,但情商颇高,游刃有余,从不怠慢光绪。且作为太监他也颇知本分,只在生活起居上精心照料主子,绝无政治上半点僭越。平时谨言慎行,从不多话。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逃亡西安时看见光绪下榻处缺少御寒被褥时还下跪请罪,赶紧把自己的被褥送给光绪使用。此举让皇帝深受感动。光绪自己也曾说过,没有李莲英他活不到今日。由此可见,李莲英和光绪即便不是非常亲密至少也素无冤仇。李莲英既无必要也无动机谋害光绪。以他的城府也不会冒此种风险。曾留洋并担任慈禧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其英文版自述《瀛台泣血记》中说是慈禧指使李莲英下手很大程度上因为民间只知道李莲英是慈禧最宠太监,便误传是李莲英。而实际上是小德张(张兰德)及小德张上司二总管崔玉贵给光绪置办的膳食并送到光绪案边。

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的缔造者)(6)

袁世凯与李莲英

第三是袁世凯。这一论调主要来自末代皇帝。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称,袁在戊戌政变中负恩反戈,陷光绪于万劫不复,光绪在瀛台“日书‘项城’(袁世凯别号“袁项城”)名以志其愤”。袁既知光绪对其深恶痛绝,则不能不惧太后死而皇帝独生,故加以谋害。但从实际可操作性上,当时除了慈禧外并无其他人具备指使人对皇帝下毒的能力。王公勋贵尚且不能且不敢,以袁世凯当时的地位职务更不可能,他亦难以接近光绪。袁世凯一说基本是以溥仪为代表的晚清宗室遗臣因记恨袁逼清帝退位以致国破家亡,报复嫁祸罪名,是典型的欲加之罪。

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的缔造者)(7)

崔玉贵,李莲英,慈禧

排除掉所有的不可能,最后的结果则必然是答案。不错,主谋是慈禧无疑。不论从动机、逻辑、能力、证据、旁佐都指向太后。

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的缔造者)(8)

裕德龄

动机上,戊戌后,慈禧和光绪已经在政治上决裂,光绪曾不止一次在不同人面前暗示等到自己重获自由,独揽权柄时将会清算一切。到时首当其冲的便是慈禧和后党。为此,慈禧也多次表达过自己绝不能死在光绪前面的意思。在行将就木之时,必须当机立断,斩草除根,这符合慈禧的性格和现实政治需要。

逻辑上,据《方家园杂咏纪事》,当年夏秋之交,慈禧开始犯病,持续了几个月。自己病情越来越重后,她又开始命各路医生每日来给光绪号脉,并“宣示中外,开方进药”。光绪此时已有戒心,“从未进一口,已视为习惯之具文。”《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两书也指出:慈禧病危期间,曾犹豫对光绪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再度亲政翻案。

光绪皇帝发动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的缔造者)(9)

小德张

能力上,慈禧作为半个世纪的帝国实际主宰,几度训政听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牢握生杀予夺大权,几度欲行废立,是完全有能力且唯一有能力做到此事的人物。

证据和旁佐上,清室后裔、书法家启功指出,其曾祖父、时任一品大员礼部尚书兼管宴大臣溥良曾亲眼看到太监从病重的慈禧宫中传出一个盖碗,称“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之意。送后不久,小德张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驾崩了。随后乐寿宫才哭声四起,宣布太后已死。当时慈禧已处于弥留之际,此番派人给软禁中的皇帝赠食极不寻常。

皇后隆裕为慈禧侄女,两人是强行指配,光绪并不喜欢。隆裕与光绪有名无实,多年分居,未同床更无子,故皇后对皇帝心怀恨意已久。隆裕多次向慈禧诉苦,其和太监崔玉贵等参与了慈禧处死光绪宠妃珍妃,让光绪对她更为憎恨冷淡。新仇旧恨一同爆发,促成了谋杀皇帝的举动。裕德龄则说光绪很清楚自己不大可能活到慈禧去世。

虽光绪已被慈禧软禁瀛台,但贵为皇帝平时用药需御医几人严格审查,但除慈禧亲赐的食物外。光绪喝了塌喇在一小时后发作,之前表现与正常人无异,慈禧竟然命人将光绪的棺椁抬到乾清宫,准备后事。这很显然都是事前命太监准备好的。光绪之死主谋者为慈禧,默认在场知情者为隆裕、小德张以及小德张的上司二总管崔玉贵。事后崔玉贵立即出宫回家以回避。小德张被隆裕提拔为长春宫四司八处大总管。隆裕在清亡后内心不安,很快去世。崔玉贵藏居寺庙,卒于1926年。小德张晚年寓居天津,隐姓埋名以卖煎饼果子为生,不谈政事,守密一生,卒于1957年。清皇室核心层载沣等少数几人知情,但碍于家丑外扬,为混淆视听,将责任推给清宗室外的袁世凯和李莲英等人,导致民国谣言乱起。

‬下一篇章,大清帝国退出历史舞台。清宣统的亡国之路及伪满州国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