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约翰·休斯执导了《早餐俱乐部》,影片呈现五个被罚留校的高中生一天之内的经历与变化。三十年后,影片已然成为青春片经典之作,围绕着电影内外的种种,都有太多值得回顾。
时光网特稿时间回到1985年,小有名气的约翰·休斯拍出了他的第二部影片《早餐俱乐部》,这部看上去平淡无奇的青春片在美国青少年中成为了热点,影片中的人物、故事、台词甚至在三十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是一代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津津乐道的话题。2012年,在《娱乐周刊》评选的“50部最好的高中题材电影中”,《早餐俱乐部》位列第一。
《早餐俱乐部》海报
影片的故事简单的几乎平铺直叙:五个高中生被罚在周六留校,在这共处的一天当中,身份性格各异的五个人从漠不关心到相互敌对,直到逐渐敞开了心扉,最终成为了交心的好友。一天的时间,一间图书馆的阅览室,书呆子、公主、运动员、小痞子和怪咖五个典型的人物,大量的台词,《早餐俱乐部》看起来更像是一出枯燥的戏剧,和青春的躁动相去甚远。
五个主人公一次次的冲突和矛盾、挣扎、痛哭当中,展现的是80年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家庭暴力、学业的压力、父母的殷切希望带来的困境,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大事往往被家长和学校当中无病呻吟而置之不理。
或许在成年人看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们根本没有什么“痛苦”可言。正是在这样的漠不关心当中,影片当中的五个主人公在被留校的这一天当中,找到了宣泄的方式和出口,平时采用了各种方式来隐藏伤口,来伪装成另一副面孔的这些年轻人,最终也卸下了对这个世界的防备.
幸运的地方在于,在影片结尾,我们看到他们相互之间还能互相支撑,他们还相信自己的梦想。影片最为动人的地方恰好在于,对于血气方刚的年纪来说,青春的苦闷最终依靠满满的正能量得到了化解——而不是转化成为怨恨和浮躁。约翰·休斯对于这群孩子抱有最单纯的梦想和希望,正如影片开头所引用的大卫·鲍伊的话,“当你对着孩子们口沫横飞时,他们正在改变自己的世界,他们不会受你影响,他们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年轻一代的未来并非如上一代人想象中那么糟糕,而只不过是和他们不同而已。
《早餐俱乐部》在上映之后至今的三十年当中,不但影响和感动着一代代的年轻人,甚至也深刻地影响着美国青少年题材影片的演变和发展。《早餐俱乐部》的重要意义或许在于,它所展示的是真实的高中生活和青少年心理,他们的生活、情感,与家庭和社会的复杂关系。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部既没有大导演,也没有明星的小成本影片能获得超越时代的动人力量。毕竟对于一部青春片来说,重要的不是光鲜华丽的外表和纸醉金迷的梦幻,而是对于青春的真是感触和热情。在这一点上,《早餐俱乐部》或许才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大时代青春片。
《早餐俱乐部》当中的五个主角相当典型地代表着当时美国高中(可能也是全世界的高中)当中最常见的几类人:一门心思学习的书呆子(the brain)、热爱运动的运动员(the athlete)、桀骜不驯的小痞子(the criminal)、家境优渥的公主(the princess)和特立独行的怪人(the basket case)。
或许在我们的学校生涯中,每一个班上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几个人,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是否就真的是如这些标签所表述的那样?在这些表面之下,有没有谁关心和关注过他们本来是什么样子,或者,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约翰·休斯在《早餐俱乐部》中所关心的,正是这些孩子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成长历程。
同时,影片的五位主演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贾德·尼尔森、莫利·林沃德、安东尼·迈克尔·豪尔与艾丽·西蒂也因为这部电影被称为“顽童帮”(特指经常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青春片中的一批年轻演员)的核心成员,他们的命运也因为这部电影,开始了不一样的一页。
安德鲁·克拉克=运动员
他人眼中的他:高中当中的运动明星事实上处在学校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安德鲁显然并不属于这一类,在旁人眼中或许他只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肌肉男而已,或许毕业之后会去修车店工作,一辈子在碌碌无为和自吹自擂中度过。
真正的他:安德鲁在影片当中因为对同学恶作剧而被留校,而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想让他父亲觉得自己并不是“孬种”——没错,这也是典型的“头脑简单”的逻辑。安德鲁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被社会和家庭催促着"Be a man",但是他的内心,还只是一个孩子。
艾斯特维兹(右)与父亲马丁·辛(左)在《朝圣之路》中第七次合作
现实的他:安德鲁的扮演者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是老牌影星马丁·辛(原名雷蒙·艾斯特维兹)的长子,演员查理·辛则是他的弟弟。11岁时他就拿着父亲的便携式摄像机,与查理·辛以及同班同学西恩·潘一起拍短片,剧本往往由他来写;14岁时,他还跟随马丁·辛去到菲律宾拍摄《现代启示录》,并作为群众演员参与了影片,不过他出现的镜头在成片中不幸被剪掉。
在父亲的影响下,艾斯特维兹也开始了自己的演员生涯。1983年,他出演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电影《局外人》,影片被视作“顽童帮”成员早期的代表作,而他也因此被视作“顽童帮”的领头人,但他与所有“顽童帮”的成员都对这一称呼都相当抵触。出演《早餐俱乐部》、《圣艾尔摩之火》后,艾斯特维兹称参演了《古往今昔》、《火魔战车》等类型电影。他原定出演《野战排》,但因影片不断延期而放弃,他的角色最终由弟弟查理·辛扮演。
艾斯特维兹导演工作照
1990年,他独立执导了喜剧电影《玩命双龙》,与他搭档演出该片的也是弟弟查理。在此之前,他已经参与执导了类型电影《智慧》。所谓“知子莫若父”,艾斯特维兹最初做演员时,父亲马丁·辛就预言他最终会成为一名导演“他更像一名指挥官,而非士兵。”之后,艾斯特维兹的工作重心全面转向幕后,曾执导《法外情真》、《犯罪现场调查》等剧集。
2006年,为了拍摄筹备了七年之久的《博比》艾斯特维兹差点破产,参演本片的安东尼·霍普金斯等只拿了很低的片酬,另一位主演黛咪·摩尔——艾斯特维兹的前任未婚妻——甚至还拉来了自己当时的丈夫艾什顿·库彻出演该片。2010年,艾斯特维兹与父亲实现了第七次合作,完成电影《朝圣之路》。
约翰·本德=罪犯
他人眼中的他:本德是一个典型的“坏学生”,尤其在学校老师的眼中更是如此,学习糟糕、缺乏教养、打架、抽大麻、满嘴脏话。在传统观念看来,他的未来只有一条路——成为街头混混,酗酒吸毒,最后悄无声息地死在街角。
据称,动画《辛普森一家》中的学校霸王尼尔森的名字就取自本德的扮演者贾德·尼尔森
真正的他:但是在影片当中我们看到的本德却有着另外一面,他的倔强和桀骜只不过是掩饰脆弱的面具。在谈到各自家庭时,本德大大咧咧地演绎着父亲怎么斥责母亲、殴打自己的情景,然后亮出手臂上的烟疤。看似满不在乎,但是却心酸得让人落泪。
现实的他:贾德·尼尔森对本德的精彩演绎令观众几乎以为那就是他,据称动画《辛普森一家》里的那个学校小霸王尼尔森就是取自他的名字。尼尔森出演《早餐俱乐部》时已经26岁,此前的代表作包括与凯文·科斯特纳一同主演的喜剧电影《三步舞》。《早餐俱乐部》与《圣艾尔摩之火》两部电影使他成为当仁不让地成为“顽童帮”的核心成员,但此后他并未有太多代表作诞生。近几年,他也参演了热门剧集《尼基塔》、《嘻哈帝国》等,出演角色均非常驻卡司。
克莱尔·斯坦迪什=公主
他人眼中的她:克莱尔属于这个学校当中真正的少数,优越的家庭让她们可以过上公主般的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她们在旁人眼中只是拜金虚荣的女孩。影片当中本德一次次激怒了克莱尔,不断地挑战关于性的话题。因为对于本德这样的“底层”的人来说,富家女的生活,或许只存在钱和男人。
真正的她:克莱尔是那个真正说出“我不愿意变成我父母那样”这句话的人,事实上,她才是这五个人当中最迷茫的一个,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梦想和未来,甚至在本德一次次的挑衅中无力辩驳。但是最后,最起码,她坦白了自己“仍是处女”,学会了开始面对自己。
莫利·林沃德曾登上1986年《时代周刊》的封面
现实的她:扮演克莱尔的莫利·林沃德也是约翰·休斯处女作《十六支蜡烛》的女主角,之后她还出演了约翰·休斯担任编剧的《红粉佳人》。1986年,被视作一代青少年代表的林沃德登上了《时代周刊》杂志封面。
之后,林沃德希望拓宽戏路,并推掉了休斯操刀编剧的《妙不可言》,两人也因此出现分歧,不再合作。在出演了《泡妞专家》(与小罗伯特·唐尼合作)等爱情喜剧,推掉了《风月俏佳人》、《人鬼情未了》等片约之后,精通法语的林沃德去到法国发展并出演了几部法国电影。林沃德依旧偶尔会出现在一些美国电影与美剧中,2008年她还在美剧《青春密语》中出演了一位母亲。2013年,林沃德发行了爵士专辑《Except Sometimes》,与此同时她还是一名作家,曾出版两本自传,也在为《卫报》撰写专栏。2013年,在《VH1》评出的“100位最伟大的青少年明星”中,林沃德位列第一。
布莱恩·拉尔夫·约翰逊=书呆子
他人眼中的他:每个学校都会有这样的人,身材瘦弱,长得书生气,每天死命学习,听老师的话的“乖孩子”。布莱恩正是其中一员,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努力,成绩不错。在学校的眼中,这样的人才是值得培养的好学生。
《剪刀手爱德华》中的豪尔(右)与他在80年代中的形象相去甚远
真正的他:但是讽刺的是,布莱恩也留校了,原因是他的储物柜里藏了一把枪——虽然只是一把信号枪——起因则是因为他的手工课挂科了。这是我们时常听说的社会新闻,平时的乖孩子突然犯下惊世骇俗的罪行。因为他们在重重压力之下透不过气来,要不断地往前、往上,不能停歇,甚至不能容忍一点小小的失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生活就像重重牢笼,无法逃脱。
现实的他:饰演布莱恩的安东尼·迈克尔·豪尔是《早餐俱乐部》五位主演中与约翰·休斯合作次数最多的演员。除本片之外,他出演过休斯担任编剧的《假期历险记》,又参演了其执导的《十六支蜡烛》与《摩登保姆》。童星出道的他也因约翰·休斯的赏识而使自己的演员生涯出现突破,出演《早餐俱乐部》之后,他与莫利·林沃德亦有过一段短暂的恋情。之后,他还加入《周六夜现场》,试图改变自己的形象,但最终与同期进入的小罗伯特·唐尼一起在节目季终被解雇。八十年代末,豪尔开始酗酒,事业甚至一度因此停摆。
1990年,他戒酒成功,以《剪刀手爱德华》复出,而他在片中体格健壮的运动员形象显然与他此前出演的瘦弱青少年相去甚远。之后,豪尔出演了一系列低成本电影,也曾在《六度分离》中突破形象,扮演威尔·史密斯的同性伴侣,还在《硅谷传奇》里出演过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近几年,豪尔也开始参演一系列剧集,其中包括《第十三号仓库》等。
艾莉森·雷诺兹=怪胎
社会眼中的她:艾莉森或许是一个学校当中谁都不会注意到的那种人,独来独往、沉默寡言,既没有朋友,也没有同伴。没错,这些人或许有着奇思妙想,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但是更多时候,他们只是神经病,是不合群的怪人,是地球上可有可无的一群。
真正的她:影片中的艾莉森画着浓重的眼线,头发糟乱,随时准备着离家出走。在影片最后,克莱尔给艾莉森重新化了妆,换上了亮色的衣服,出现在我们眼中的一个全新的女孩。当然并不是说原来的艾莉森不好,而是在和朋友们长谈之后,她选择了尝试新的生活和风格,懂得了敞开心扉,迎接更多的人。
现实的她:与艾莉森名字相似的艾莉·西蒂从小学习芭蕾,最初她甚至想要成为专业的芭蕾舞演员,但最终这一理想未能实现。12岁时,她就出发表了儿童小说《她对老鼠很友好》,该书也成为畅销书。1983年,21岁的西蒂与西恩·潘共同主演了电影《坏小子》,之后《早餐俱乐部》、《圣艾尔摩之火》等一系列电影照亮了她的80年代。
80年代之后,西蒂的演员生涯显然无法与此前相提并论。她曾出演百老汇戏剧《摇滚芭比》,也客串过《犯罪现场调查》等剧集。
图为《早餐俱乐部》上映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的四位电影主演,由左至右依次为安东尼·迈克尔·豪尔、莫利·林沃德、艾丽·西蒂、贾德·尼尔森。《早餐俱乐部》历次纪念活动,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均未参加。
约翰·休斯
约翰·休斯在1980年之前,只是好莱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编剧,写过几个不甚有名的喜剧片。直到1983年,他根据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写成了《假期历险记》的剧本,这部影片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为约翰·休斯带来了独立执导电影的机会。1984年,他的导演处女作《十六支蜡烛》上映,开始了约翰·休斯对于高中生题材青春片的独特表现。这部影片中的两位主演安东尼·迈克尔·豪尔和莫莉·林沃德也成为他在《早餐俱乐部》中的演员。
随后的《红粉佳人》和《摩登保姆》,直到经典作品《春天不是读书天》。约翰·休斯的高中生题材的青春片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而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则是对于高中生生活的真实展现:不偏激、不极端、饱含善意和幽默,甚至也不对影片主人公的选择或者社会和教育制度做出评价和指责。这种拍摄角度和态度开启了青春片拍摄的新风气,即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很难有人能出其右。
第82届奥斯卡致敬约翰·休斯
进入90年代之后,约翰·休斯的商业触觉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由他编剧的《小鬼当家》系列几乎成为90年代家庭喜剧的巅峰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初尝商业化的中国电影似乎影响更甚,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种“小鬼”和各种“当家”始终都是家庭喜剧的代名词和标签。
约翰·休斯显然能够准备把握住市场的喜好和家庭喜剧的商业脉门,但是同时又并不媚俗地用低廉的笑话和神经质的动作来吸引观众。约翰·休斯的喜剧是温暖的,他作弄坏人、但是并不贬低他们;他赞扬正义,但是也并不盲从。也许可以说,从80年代的青春片到90年代的家庭喜剧,约翰·休斯始终在不断的类型尝试当中保持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按照评论界的说法,整个90年代的青春片导演和编剧都应该好好感谢约翰·休斯自80年代以来为青春片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正是因为这样,在2009年约翰·休斯因为心脏病猝然离世之后,引发了从曾经和他合作过的电影人到奥斯卡组委会的集体怀念。
“约翰·休斯式”也成为一股持续不断的影响力,不断地影响着此后各种类型的影片,甚至连还在筹备中的《新蜘蛛侠》也将自己的风格定位为“超级英雄与约翰·休斯风格”的结合。这也再次证明,约翰·休斯和他的作品才会并不仅仅只是跟着市场风向的流水线喜剧,而是一代代人心目中的成长印记。
《早餐俱乐部》与《圣艾尔摩之火》的主演构成了“顽童帮”的核心成员
“顽童帮”原本是一出戏剧的名字,1985年被《纽约》杂志拿来形容一批因青春电影而成名的年轻演员。作者大卫·布拉姆最初想要撰写一篇有关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的文章,他接受后者的邀请,参加他与罗伯·劳、贾德·尼尔森等人在洛杉矶的一次聚会。聚会上的人大都是因出演《早餐俱乐部》与《圣艾尔摩之火》而关系亲密的演员。聚会之后,布拉姆迅速改变想法,最终完成了一篇名为《好莱坞的“顽童帮”》的文章。
文章中所说的“顽童帮”是指包括《早餐俱乐部》与《圣艾尔摩之火》的主演在内的一批年轻演员,在文章中他们被描述为年少成名而不知天高地厚的典型,形象整体偏向负面。文章发表后,这些演员们纷纷感到被作者背叛。此前,这些年轻演员们被视作前途不可限量的电影新秀,之后,他们却被裹胁进“顽童帮”的标签之内,无法脱身。这些原本关系亲密的演员也因此刻意疏离彼此。艾利·西蒂曾经说过“那篇文章摧毁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曾经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之间的情感,但是那个家伙毁掉了它。”布拉姆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希望那篇文章从未发表过。
而“顽童帮”的成员们大都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各自事业的巅峰,之后多名成员因为酗酒、吸毒等问题,陷入演艺生涯的低潮。在此之后,这批人几乎都没有能与《早餐俱乐部》等影片齐名的代表性作品。很多人认为,他们原本能够逐渐成长,开始出演一些更为严肃的角色,但在“顽童帮”这个具有负面意义的词汇加诸在他们头上以后,他们的生活与事业都走入困境。
如今,当我们再次提到“顽童帮”,这个词汇原本所带有的贬义已然被抽离,但是它所带来的影响却已无法改变,正如青春的年代一去不返,少年的心气早已不再。
现在再回头去看,1985年似乎是一个独属于“青春”的年代。在台湾,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和杨德昌的《青梅竹马》相继诞生;在北欧,讲诉小男孩成长故事的《狗脸的岁月》上映;在南斯拉夫,库斯图里卡的《爸爸去出差》获得全票通过赢得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在美国,将会影响一代人的经典系列《回到未来》刚刚拉开序幕;而在电视上,《成长的烦恼》也开始了长达七季的漫长故事。
在每一个年代都有数量众多的青春片涌上世界各地的银幕,但是八九十年代青春片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对于八十年代的美国而言,刚刚走出了越战的泥潭,而又不得不面对国内的种种社会,经济的动荡、离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高涨,再加以冷战的气氛仍在继续,对于未来的焦虑或多或少地表现在对于青少年的关注上。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在60年代的激进年代当中曾经振臂狂呼的年轻人,他们的孩子也来到了他们当年的年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叛逆和热情,正如《早餐俱乐部》当中的弗农老师所说,他所焦虑的是“一想到当我老了,国家是由这些年轻人掌握”;而孩子们则在下定决心“我不愿意变成我父母那样的人,绝不!”,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从来没有如此巨大尖锐。《早餐俱乐部》作为一部典型的八十年代青春片,在故事的底色当中,混杂的正是对于这种对立关系的描述和思考。约翰·休斯对于青少年群里的敏锐触觉让影片能够细致深入到每一个角色的内心当中,也能够清晰描摹出当时青少年的生活状态。
《早餐俱乐部》的结尾部分,五人之间相互敞开了心底的秘密,坐在一起分享着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而他们得出的共同结论就是“We're all pretty bizarre”(我们都是怪人)。事实上,这些青春期的少年们与社会和家庭产生的种种矛盾正是来自于他们与“大人们”不同。
影片当中弗农老师要求五个学生留校写作一篇“我是谁”的作文,而这恰好是影片的核心问题,约翰·休斯借演员们之口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在陈腐的世俗面前他们是叛逆的怪人,他们是罪犯、运动员、书呆子、公主、怪胎,他们就是他们自己。正如歌词所言,“如果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片尾,本德挥起拳头指向天空的画面已成经典
曾是校园风云人物的卡尔最终成了学校的清洁工(上图居中者为卡尔)
《辛普森一家》也曾直接致敬《早餐俱乐部》
片中布莱恩的“父母”都大有来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