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387定律”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这条人际沟通定律,起初被广泛应用于职场培训,后来也被用到家庭沟通中。
55387,即55% 38% 7%=100%。55%是沟通中的态度,包括表情,态度,行为等;38%是讲话时的语气语调;7%是指说话的内容。
也就是说,我们若想达到沟通的效果,最首要的是你说话时候的态度、肢体语言以及面部表情,着装仪态是否得体;其次是你说话时的语气;而我们传达的内容却只占了7%的份量。
很多人这里就会有疑问,沟通的目的不应该是传达内容吗?为什么内容显得那么不重要?其实,我们想象一些日常沟通场景就明白了。
假如一个人态度傲慢,动作夸张,语气里透着不屑和不耐烦,你会喜欢听他讲话吗?即使他说的话再正确,我们可能也会下意识去找茬或者反驳。但是,如果另一个人,态度诚恳,语气温和,透着耐心带着微笑,通常我们都会愿意静下来听他想要表达什么。这就是“55387定律”中93%起到的作用,它直接决定着剩下的7%内容能否被接收。
记得《爸爸去哪儿》里杨烁跟孩子杨雨辰的沟通方式,就受到了很大的争议。显然,大家对杨烁这个动不动就吼叫的爸爸,并不满意,感觉他伤害了孩子。而杨雨辰表现出来的也是根本不想跟爸爸说话。
想想我们平时是不是也会这样跟孩子说话?或许是没有杨烁这么严重,但是通常我们对语气态度并不在意,指责、命令、不耐烦常有,把说话的焦点都放在了内容上,所以难怪孩子根本不听你那套。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孩子是情绪的俘虏,他们捕捉到什么情绪就会跟什么情绪联盟。你对孩子不耐烦,他们就会把不耐烦同样用在你身上。你抱怨,他们也学会抱怨。然后双方愈演愈烈,最后孩子可能大哭大闹满地打滚来进行对抗,整的父母焦头烂额。
试想一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罪是谁呢?
有一段时间,晚上我哄儿子睡觉,就觉得特别困难。不是看动画片就是玩玩具,反正就是不上床。到时间我一般都是跟孩子说:“儿子,现在9点了,我们该睡觉了,动画片明天再看吧!”儿子摇着脑袋说“不要”,我都要不耐烦的催促几次,结果根本没用,最后直接关电视。儿子气的又哭又闹,就是不肯上床,只能强行抱走。
孩子两岁左右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总会和大人产生冲突,这就体现了沟通的重要性。就像我和儿子,最后并未达成一致,是一种失败的沟通。不管怎样,孩子和我的心情都是不好的,而且一次没有解决的问题,还会累计第二次,第三次……
当我知道了“55387定律”之后,我开始下意识的去应用它,我特别的注意自己跟人说话时的态度、情绪和语气。结果是,这样的沟通十分顺畅,让我收获了很多正向的反馈,也让我越来越喜欢跟人聊天了。
那么,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如何应用“55387定律”呢?
第一点,和孩子沟通时,父母的情绪态度要诚恳平静,尽量带着微笑,最好是蹲下来或者坐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告诉,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接受到被尊重的感觉。
这里要特别注意,父母一定要先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因为就算这样,孩子依然给的可能是否定和不配合的反馈,所以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平和的状态,要能够接纳孩子的想法,发自内心的跟孩子讲道理。
第二点,语气平和,有时候也可以发出一些搞怪的或者你和孩子平时互动的口吻。也可以是模仿一个动画片里的人物的声音,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一部分注意力。
就比如我哄孩子睡觉这件事,我是这样做的:坐在孩子身边跟他一起看一会儿,首先做一个心理提示,然后拉下他的手,轻轻的在他耳旁说:“宝贝,睡觉的时间到咯!咱是不是说好9点就要上床啊?”儿子最初两次还是会舍不得离开电视机,这时候我会给他两个选择:“现在关电视还是五分钟之后关呢?”他基本都选择五分钟之后了。 然后我赶紧拿出手机定闹铃五分钟,并且把手机放在他旁边。等5分钟到了,我只需要提醒一句,帮妈妈把闹铃和电视都关了吧,谢谢宝贝。等他照做后,不要忘了夸一句“你真是个守时的好孩子!”
结语:
其实在育儿这件事上,根本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的只是父母有没有耐心,学不学方法。了解和学习了基本的“55387定律”沟通法,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也能提升我们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魅力。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