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忆恩师(中秋念师恩I在曲阜一中求学的日子里)(1)

我的高中时代是在曲阜一中度过的。从农村老家到曲阜一中是七十多里路,骑行需要五个多小时,也是曲阜一中离家最远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和减少来回路途的奔波,我每两个月回家一趟。回家带够两个月的生活费。学校食堂有时候要粮票,有时候要换成面粉,有时让交小麦。要粮票还好,便于携带,如果交面粉和粮食就惨了,自行车后座上捆绑200斤重的面粉或小麦,骑行七十多里的路程,其中二十多里是山路,这对于我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是多么的艰难啊!好在有家人的支持,有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使我最终坚持了下来。

高中三年是炼狱般的三年,不仅要经受路途的遥远、贫穷的折磨、心灵的孤单,还要面对升学的压力。如果考不上大学,十多年寒窗苦读就将付之东流,更可怕的是,于我来说,意味着又回到原点,回到那偏僻、落后、愚昧的小山村,像父辈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当一辈子农民。我并不歧视农民,因为我祖祖辈辈就是农民出身,一个人的出身是没办法选择的,我怎会嫌弃自己的出身?我考虑更多的是一定要坚持下去,否则我如何面对我的父母?如何面对那么多亲人为我的付出?

路上的寂寞、劳累慢慢的被我征服了,但水土不服又差一点要了我的命。记得我上高一那年夏天,晚自习课结束后,由于口渴难耐,就对着自来水龙头猛喝一气(我们老家井里的水打上来,我就习惯这样喝),没想到,半夜里上吐下泻,伴随着发高烧,直至昏迷后被班主任尹洪林老师和同学们送进医院……

尹老师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爱生如子。若不是他和几位同学及时把我送进医院,我也许性命休矣。看我吃不下饭,尹老师还让自己的爱人下了碗鸡蛋面,里面有两个荷包蛋,他亲自送到男生宿舍,端到我的床前,看着我吃下去。尹老师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正是有尹老师这些爱生如子的好老师,有互相帮助的同学们,给了我求学的勇气和动力,当我面对困难,想要退缩和放弃的时候,尹老师和同学们都及时出现,及时鼓励我,安慰我,使我度过了高一新生阶段的水土不服、想家等诸多心理和生理问题。

中秋忆恩师(中秋念师恩I在曲阜一中求学的日子里)(2)

高考那年,面对升学的压力,我失眠了。结果可想而知,我落榜了,又是同学魏大庆和孔磊的出现,一封封鸿雁传书,安慰我,鼓励我,使我有了复读下去的勇气。复读那年,和牛邵明、老方、小孔、康杰等同学同住一个宿舍,我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并肩战斗,经过一年的复读,我们终于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大学。

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多少激动,多少感慨,多少感恩,多少感激,多少话语,多少情怀。如此让我泪流满面。我真的说不清楚,这泪水里面蕴藏着多少艰辛,多少苦难,多少感人肺腑的同学情,刻骨铭心的师生恩······感恩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们,感谢我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关心和鼓励,我终于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高等学府的象牙塔,成为九十年代初的一名大学生,大学催开了我人生命运的花朵,使我的人生有了出彩的机会。

作者李兴甲简介:笔名:尼山布衣、昨日残荷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库认证作家、齐鲁晚报青未了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村里春外》、新闻集《夯歌》。著有散文集《远去的村庄》《千年古村之谜》;长篇报告文学《这方热土》;长篇纪实文学《岁月如歌》《邹城烽火:邹城抗战纪实》。散文《麦收如歌》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发表并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共同编著的《拾掇70年的片段:我和我的祖国》一书。散文《乡村的雪》《父亲的树》《听蝉》被中国作家网重点推荐;散文《父亲的树》《听蝉》入选马来西亚华文学校校本教材。散文《听蝉》获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优秀奖。散文《漫漫求学路》获山东手机报、海报新闻客户端共同组织的“追梦2019”新春有奖征文三等奖。散文《父亲的树》入围第二届“吴伯箫”散文奖。散文《“崮”乡的风景》《暴雨带走了娘的眼神》入围第三届“吴伯箫”散文奖。散文《九女筑坟与山洞悬棺》入围2021“讲好山东文物故事,守护齐鲁文化根脉”征文大赛。《一辈子跟党走》获上海市松江区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的“读红色历史、颂百年党恩”征文比赛入围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在中共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委组织部联合浙江共产党员杂志集团、《人民日报》等媒体组织开展“回望初心”百个入党故事征文比赛中获入围奖。

壹点号尼山布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