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弯弯边塞题材的诗,或浸着彻骨寒意,或燃着豪情壮志,或蘸着凄楚哀怨无论怎样,背后都透着无尽的牺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五首边塞诗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五首边塞诗句
作者:弯弯
边塞题材的诗,或浸着彻骨寒意,或燃着豪情壮志,或蘸着凄楚哀怨。无论怎样,背后都透着无尽的牺牲。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相望足够凄凉。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足够铿锵。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愿景让人期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结局令人忧伤。
可是有这么两首诗,没有愁思百转,没有义愤填膺,更不够气势雄浑,诗的作者甚至根本不知名,然而诗作却有惊人之语,早已流传千年。
那字里行间,你读到的不止有斑斑血泪,还有累累白骨。
1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其一)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生活在晚唐时期,一路辗转避乱,为生计奔波,一生颠沛流离,为科考跋涉。他历经多个皇帝,见证了唐王朝末期的飘摇世态。
《己亥岁二首》作于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描写的是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所发生的战争,即黄巢之乱。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大唐走向衰败,其腐朽坍塌之势不可挡。
大片的水域江山都已经绘入了战图,天下大乱,民生凋敝,藩镇势力割据为王,宦官于朝堂争权夺势,唐王朝危机四伏。
富饶的土地上到处战云笼罩,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就艰难,又处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哪怕是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这样朴素的愿望都不能实现。
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燃起来时,百姓的流离失所,心系灾民的诗人都会黯然神伤。
战乱年代,无数平民挣扎在生死线上,能平安活着就是万幸,能糊口度日就是快乐。只是如今快乐也不可复得啊。
战火烧到哪里,哪里就尸横遍野、白骨森森。试问哪个成功将军的背后,不是有成堆白骨?诗人满心的痛苦无处诉,遂发出犀利的呼号:请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你们可知,一位将领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的生命!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士卒们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白骨可能都无人掩埋。可见,战功威名的代价,是无数条鲜活的生命。
2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北方边塞长年战事,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试想,军队配备这般精良,战斗该多么激烈,才会造成如此惨烈的伤亡。
那无定河边啊,成堆的白骨都是沙场上牺牲的战士遗骸,可是千里之外的闺中妻子还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思念着丈夫。
初读这首诗,先为前两句的波澜壮阔而惊叹,又为后两句的凄楚哀伤而震撼。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为边塞战争题材。千百年后,陈陶的这首诗何以流传千古,它绝不是单单写出战争的残酷,警示和平的珍贵。
关键在于此诗笔触悲情,让人吟来潸然泪下。有人对这首诗评议:“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一针见血,发人深思。
不得不承认,描写战争残酷的诗句莫过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在崇尚边功的年代,战士们当初慷慨激昂出征时,都幻想金戈铁马后的凯旋而归。然战事激烈,当初何曾料到,边塞遥远,这一去可能战死沙场,此行再无归期。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征人思乡,思妇怀远,带给人无限的沉思。将士翘首故里,闺妇盼等郎君,这无边无际的苦,怎一个愁字了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事连绵时,还有比一封家书更宝贵的吗?大概家中人最担忧的就是征人长年音讯杳然,最害怕的就是男儿们生死未卜了。
战场上的生死一念,都关系着千万家庭的幸福。每个将士的平安归来,都代表着一个家庭终得圆满。
3
如果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战绩足够不齿。
那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的守望却足够凄楚。
千年后的我们,回溯那久远年代里的战争时,依然葆着对战死者的无限缅怀,抱着对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倘若时光倒流,我们处在诗人的境况中时,何尝不想默念一句“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愿战火的硝烟早日消散,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愿盛世皆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