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刷屏的电影被打上了很多标签,什么“杀手拯救雏妓”、“R级”、“揭露政府高官恶行”,还有什么“没拍完就拿了戛纳大奖。”
没错,我说的就是——《你从未在此》。
本片入围了去年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并且,因为电影节开幕时电影还没做完,被送去参赛的只是80多分钟的未完成版,“简陋”得连个片尾字幕都没有。
不过尽管如此,评委会最终还是将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两项重量级大奖颁给了它,各种媒体更是纷纷给出“华丽”、“杰出”这样的形容词。
如上图所见,从外貌上来看,乔这个大叔绝不算上有魅力的那种。
他身体发福,胡子拉碴,一头长发散乱得很是随意。
而从精神上来看,乔也不是英明睿智,随便说句话就能拿小本本记下来作为人生导航那款。
他又丧又暴躁,不仅一言不合就打人,还有强烈的自毁倾向。
自己把头封在胶袋里、试图用嘴接刀的乔
唯一符合大众预期的应该就是乔的职业了:和著名的“莱昂”一样,大叔乔也是一名杀手。
某天,经朋友介绍他接到了一个特别的活——
参议员的黄花闺女被绑匪掳走卖去当雏妓,于是请乔出马救出女孩并惩治劫匪。
面对参议员给出的巨额佣金和如此正义的任务,乔当即应允下来,单枪匹马闯入淫窟展开了救援行动。
而这段戏也进一步展现出乔的特别:一般杀手可能都用刀枪,但他的兵器是一把锤子,每次遇见敌人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通猛砸。
透过极具写实质感的监视器视角,很快,淫窟里的绑匪嫖客全部倒在大叔锤下。
而小萝莉也成功被拯救出来。
当看着大叔背着她缓缓走出房间,画面还真有点《这个杀手不太冷》的feel。
但难道事情这么简单就解决了?当然没有。
大叔救出萝莉后本想着赶紧把她送回家,但很快他便发现,已经送不回去了——萝莉的议员父亲突然坠楼身亡,疑似自杀。
而奇怪的是,听说父亲离世萝莉的脸上没有浮现出一丝丝悲伤。她一脸淡漠,仿佛死去的并不是自己的亲人。
那么参议员和萝莉到底什么关系?他又真的是自杀么?
就在大叔一脸懵逼的时候,更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两名持枪警察突然出现,他们先是当着大叔的面,爆掉旅馆服务员的头;
被溅一脸血的大叔
接着便直接掳走了萝莉。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与近在咫尺的死亡,此时的大叔还算淡定。
他掐指一算,觉得这事儿绝不简单。
于是随后大叔便展开了调查——而等待他的,却是更多的死亡与一连串更大的打击。
他找到给自己介绍这份任务的两个朋友,发现其中一个已经被杀了;
而另一个也在他拨通电话的瞬间,死在枪口之下。
这时大叔的精神已经有点开始绷不住了,然而他仍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到底是谁。
所以他想先回家缓缓,而眼前的场景却直接让他崩溃——
与大叔相依为命多年的老母亲竟然也受到牵连,被杀死在自家床上。
不过好在大叔赶回家的时候两名凶手还没离开。
于是他马上干掉其中一个报了仇,并在随后从另一位凶手口中问出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小萝莉就不是参议员的女儿,而只是上层政府官员的性玩具之一,他们相互交易未成年少女,而萝莉正是州长的最爱。
后来,胆小怕事的参议员想摆脱这一切,便请了大叔想把事情捅出去。
谁知州长势力实在太大,不仅很快又把萝莉抓了回去,还派出杀手将涉事人员相继灭口。
按照一般类型片的套路,估计下面的情节就是大叔为了复仇开启反杀模式最终救出萝莉。
但在本片里,知晓真相的大叔第一个想法却是带着母亲的尸体自杀。
抱着母亲尸体走向河中央的大叔
而就在大叔在水里慢慢下沉的时候,恍惚间看到了萝莉的身影。
这时他才终于决定不死了,要把萝莉从变态州长手里救出来再说。
不过,大家幻想中的高潮决战接下来仍旧没有出现。
当大叔赶到州长的豪宅时,发现他已经被干掉了,而满手是血的萝莉正淡定地坐在餐桌前吃饭。
而这样的场面,最终让大叔彻底崩溃了。
崩溃的大叔和旁边躺着的州长尸体
影片到这里已经临近尾声,可以说它是一部反类型或者说反套路的作品。
光看题材设定,它和前几天我推荐给你们的《伸冤人》有点像,讲的都是大叔拯救未成年少女的故事,而且本片里的大叔也是个退伍老兵。但两者的气质风格、剧情走向却又完全不同。
从结构上来说,《伸冤人》依旧是传统的商业片模式,起承转合完全符合观众的预期,要高潮有高潮,要动作有动作,所以看起来很燃很爽。
而《你从未在此》则走的是艺术片路线,它节奏偏缓,也并不想去迎合观众的预期——
里面的杀手不酷不帅,没有复仇没有高潮没有大叔与萝莉之间的感情,甚至连故事的前因后果都交代得比较模糊,需要你通过人物的闪回、想象甚至幻觉脑补。
大叔想象中的画面
所以与讲一个劲爆好看的故事比起来,本片更关注的其实是人物的心理层面。
说白了,被囚禁作为性玩具的萝莉、阴暗诡谲的政治阴谋,这些自带噱头的话题不过是一个引子。
导演也无意探讨和剖析少女性侵、高官恋童这种沉重复杂的社会议题,被卷入其中精神一点点崩溃的大叔才是影片真正的核心。
那么问题来了,大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又为什么会逐渐崩溃呢?
通过插入片中的三段闪回,影片简单为我们交代了大叔的人生轨迹。
他成长于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常年家暴,且最常使用的工具就是一把锤子。每当暴力发生的时候,年幼的大叔都会藏在柜子里,但外面的一切他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此处画外音就是母亲的哀嚎
后来大叔参了军,被派到动乱的海外战场,面对当地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心地善良的大叔常常会给他们一些巧克力。
但有时候他一转身,拿着巧克力的孩子就被当地另一个同样饥饿的人打死,目的只是为了抢夺他手中的食物。
再后来,退伍的大叔加入了FBI,偶尔会参加一些贩卖人口的案子,而这时他经常要面对的情况也是有时候找到了被拐女孩的位置,但一开门,发现里面全是死人。
于是透过零散的回忆影像,可以看出大叔的前半生贯穿着同一种浓烈的情绪——无力。
小时候,他无力拯救被父亲殴打的母亲;
参军时,他无力帮助战乱中的平民;
做FBI的时候,他也无力救下每一位陷入危险中的同胞。
用电影的标题来形容,就是每一次他似乎都置身灾难现场,但因为什么也改变不了,仿佛“你从未在此”。
而也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让大叔产生了强烈的厌世情绪,让军人、FBI出身的他抛下了救人的念头,开始像变态的父亲一样,以拿着锤子杀人为业。直到他遇到了萝莉,那次成功的拯救仿佛让大叔看到,自己依然有掌控人生匡扶正义的可能。
但谁知这次救人,却变成了新一轮,且更为浓重的无力感袭来的开始——萝莉很快再次被抓走,找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刚死,打通另一个朋友的电话那边刚好传来枪响,回到家又发现杀害母亲的凶手甚至还没离开。
每一次,离大叔阻止悲剧发生似乎都只差那么一点点。
那此时再回头看剧情,你会发现它们仿佛就是大叔人生的重演——他永远慢一步,或者只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却无法做出任何改变。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叔那些关于过往的痛苦回忆也渐渐被唤起,新的旧的无力感叠加在一起,让他对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对人生彻底失去了希望,所以在母亲死后,他才会崩溃到想要自杀。
随母亲尸体沉入水中的大叔
直到在弥留之际想到萝莉,他才又一次看到了希望。所以表面上看最后大叔去州长家是去救人,但其实那也是他自救的一种方式——想通过为母亲复仇、救出萝莉证明自己依然可以掌握人生。
可他没想到萝莉根本不用救,她自己就轻松完成了反杀,帮大叔报了仇,甚至反过来安慰又一次晚到一步的大叔。
说到这,或许大家就能理解为什么大叔见到州长的尸体彻底崩溃了。一方面,他依旧没有摆脱那种宿命般的无力感;另一方面,萝莉的“勇敢”之举也让他更加清楚的意识到,曾经那个躲在柜子里逃避,后来一度想要放弃人生的自己是多么的懦弱。
没错,直到最后大叔也没有逃出“你从未在此”的命运,或者说从小到大被欺侮、被侵害的,其实也都不是他。所以在我看来,大叔这个人物可以做双重解读。
首先我们可以说他道德感很强。因为一直以来他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不能解决旁人的痛苦,来源于置身事外的愧疚感和罪恶感。那按照这种解读,影片要表达的是一种普便的人类困境,即我们的同理心与行动力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通俗点说就是“力不从心”。
而换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说大叔的这种痛苦有点矫情,因为你会发现片中真正遭遇侵害的两个人——大叔的母亲,小萝莉,都没有像他一样自怨自艾。
她们从来没有放弃反抗,更没有因为曾经经历的伤害而放弃拥抱生命,放弃人生。
说到这,不得不提到《你从未在此》的主创,电影的导演琳恩·拉姆塞就是一位英国女性。所以同样是拍“大叔与萝莉”,她的视角跟那些男导演完全不同。
之前同类型的电影,其实主要讲的都是“大叔救萝莉”的故事,故事中大叔基本都是强势的有献身精神的,而萝莉则一般依赖感强,两者的形象完全符合主流男权社会中对于男女的定位,也迎合了传统的性别观。
大叔救萝莉之《孤胆特工》
而在《你从未在此》里,萝莉的行动力Max,但大叔却反而被塑造成一个精神脆弱的、需要被拯救的对象。电影里的男性,要么是压迫者,要么面对压迫却无能为力。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本片其实也带着一定的女权主义色彩。
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在表达上也有一定的性别诉求在里面。就是说,她想提醒那些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侵害的女性同胞们——
你们才是真正且唯一的“在场者”,所以与其等待那些可能最终都不会到来的救援,不如积极自救;不说像萝莉一样采用极端的做法去手刃仇人,但最起码不要放弃发声,不要放弃抗争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