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剧院最近演出(惠州鹅城大剧院元宵首秀)(1)

惠州大剧院更名为鹅城大剧院后,将打造成为平民剧场

今后,市民看剧多了一个好去处。承载众多惠州市民公共记忆和集体情怀的惠州大剧院,于22日变身为鹅城大剧院重新开张。当晚,“春满鹅城”惠州市组团赴德国访问汇报演出专场暨元宵晚会在此上演,千余市民到场观看演出,喜迎猴年元宵佳节。

作为上世纪90年代惠州市民观剧的首选场所,惠州大剧院曾风光一时。此后,因场馆设施老化、运营问题,该剧院于2008年停业。最近几年,惠州大剧院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市歌舞剧团由隶属于原文化局的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惠州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惠州大剧院更名为鹅城大剧院,致力于打造最适合惠州百姓口味儿的“平民剧场”和文化地标。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徐乐乐

昔日明星舞台变身百姓剧场

当晚,“春满鹅城”惠州市组团赴德国访问汇报演出专场暨元宵晚会在鹅城大剧院拉开帷幕,这也是剧院改制后的首秀。此次登演的节目曾于去年在德国进行文化交流时演出过。

很多市民所不知道的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惠州大剧院曾是各类大型会议、文艺演出的标志性场所,1993年还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特级电影院”。当时,众多知名歌唱家和演出团队也常来这里演出,被人们称为“明星剧场”。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金童玉女”组合毛宁、杨钰莹等都曾在此高歌。

据惠州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胜华介绍,惠州大剧院于1991年6月动工,1993年3月建成,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前有近1000平方米的广场,主楼为3层建筑物。当时的惠州大剧院以现代设计手法为主,格调新颖、大方,剧院有一流的电影放映、舞台灯光、立体音响、舞台机械等先进设施。

此后,由于设备装修陈旧、消防设施落后,这座大剧院2006年开始不再对外使用,2008年正式停业至今。“2012年,我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原惠州市歌舞剧团于当年7月转制为国有独资的惠州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王胜华说,惠州大剧院于2015年交由惠州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整修、翻新,同年5月,惠州鹅城大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成为惠州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记者走访看到,剧院经新装修后,更换了音响、灯光系统设备,硬件配置更为先进。院观众席共设有996个座位,标准舞台可满足交响乐、音乐剧、歌剧、戏剧的演出要求。据介绍,整个剧院的整修、翻新工程共投入了3000多万元,仅舞台特效就投入了500万元。王胜华告诉记者,目前惠州鹅城大剧院定位为“百姓剧场”,将创作和开发更多接地气符合百姓口味的文艺节目。

将打造惠州新的文化地标

剧院转企改制后的首秀便延续了“平民路线”。记者在晚会现场看到,女声独唱、杂技、歌舞等精编节目带有浓厚的客家文化要素,各家山歌、舞火狗等具有惠州文化特色的节目一一登台,不少市民直呼“过瘾、接地气”。

市民陈女士表示,以往大剧院给人的印象是高端精英人士的文化消费场所,“希望新剧院能够在节目风格、票价、服务都能更加平民化、科学化,让普通百姓也能成为剧院的‘铁杆粉丝’。”

当天,惠州鹅城大剧院还与东江时报社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表示,将共同携手将鹅城大剧院打造成最适合惠州百姓口味儿的“平民剧场”。签约方表示,文化企业通过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发展模式,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开拓市场的新格局,为服务基层、服务市民群众找到了新的结合点。

副市长刘冠贤表示,鹅城大剧院重启是惠州文化体制改革众多亮点中的一个,也是惠州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他提出,要把鹅城大剧院打造成惠州新的“文化地标”,要立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消费能力,充分考虑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本土文化特色,花大力气引进市民愿听爱看的优秀剧节目,最大限度地盘活本地的演出市场,拓展国外文化团体演出交流渠道,使大剧院成为全市文化建设的一块响亮招牌。

同时,进一步完善剧院功能,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的路子;强化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强强联合的叠加放大效应;不断提升剧院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将大剧院打造成为惠州新的“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