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观三农】

金秋时节,走进赣鄱大地,严峻的旱情让人揪心。

9月中上旬,鄱阳湖周围南昌市、庐山市等多地自来水厂取水管口,不断向湖心延伸。江西省水文监测中心发布消息称,到9月27日6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已退至不足7米,是鄱阳湖有纪录以来历史最低水位。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光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截至9月23日,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952.8万亩,成灾面积418.5万亩,绝收面积105万亩。针对罕见历史旱情,江西省多措并举科学抗旱保障秋粮丰收。

千方百计保秋粮丰收

5元一斤的种植技术(多种一亩是一亩)(1)

6月下旬以来,江西全省持续高温少雨,气温创同期新高、降雨却位列同期最低。江河湖库水位不断走低,不少中小型水库降至死水位以下,大量山塘干涸,导致大范围农作物受灾,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力争多种一亩是一亩,力争多产一斤是一斤。”刘光华介绍说,面对罕见灾情,江西省加大抗旱资金和物资保障力度,强化分类指导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民有效抗旱保苗并及时改种补种,千方百计保秋粮丰收。第一时间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保秋粮丰收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抓好经济作物抗旱减灾稳产保供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及有关技术方案,进一步落细落实农作物抗旱救灾措施,连续多次召开了农业防旱抗旱工作会议。

7月以来,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干旱预警预报12期,对旱情发展和防御措施“广而告之”,提醒各地广大农户做好应对。从8月16日开始,延续前期挂点包片的做法,实行厅领导包市、处级干部包县,同当地农业农村部门一道,组织引导农民群众采取多级提灌、打抗旱机井、加强水肥管理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保秋粮生产。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先后争取到两批次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共3.27亿元,第一批次0.44亿元已于8月26日下达至设区市;第二批次2.83亿元,按照救灾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原则,于8月31日紧急下达至县。同时,印发《2022年中晚稻抗旱夺丰收行动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指导各地用好农业救灾资金,采取抗旱救灾、补种改种等措施,尽可能挽回灾害损失。9月5日,发放第三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3.0411亿元,稳定种粮农民生产积极性。

刘光华说:“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全面保障农业用水安全,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加快恢复经济作物生产。”

多方开辟水源。农业农村厅会同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通过地表、地下、天上多个途径,广辟抗旱水源,重点保障在田晚稻生长需水。

科学管水用水。根据作物生育期实际需水情况,按照供水保灌优先序,科学安排用水,使有限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尤其是随着中稻的收割,及时调整水资源用于晚稻和秋杂粮。

分类开展田管。根据气候特点,指导各地适当推迟中稻断水,延长灌浆期,促进籽粒膨大,增加产量。晚稻根据长势,结合管水用水,针对性开展“一喷多促”(叶面喷施,促壮苗稳长、促灾后恢复、促灌浆成熟、促单产提高)。

抢抓农时改补种。抢抓秋粮种植最后“窗口期”,在赣中赣南等有土壤墒情条件地方,改补种秋马铃薯、荞麦等短生育期旱粮作物,尽可能多挽回一些损失。同时,指导各地采取育苗保苗、机械移栽等方式,千方百计把887万亩冬油菜种下去;按照保树保苗、保枝保果的优先序,加快恢复经济作物生产。

今年以来,在克服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江西狠抓粮食生产,早稻面积总产、夏粮面积总产实现“双增长”,受到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多种粮 多产粮 种好粮

“在粮食生产方面,江西突出抓好‘两稳、两第一’。两稳就是面积稳、产量稳,两第一就是早稻增幅第一、双季稻比重主产省第一。”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负责人介绍,相比往年,今年江西省抓早稻生产力度更大、投入更多、服务更优。

力度更大。省委省政府以上率下,营造了五级书记共抓粮食生产的工作格局。以省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全力以赴做好粮食生产工作的通知》,并首次随文将粮食面积5659.3万亩、产量439亿斤、早稻面积1830万亩的硬任务分解下达至各市、县(区),压实地方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投入更多。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补贴、双季稻轮作等各类支粮助粮资金76.3亿元,先后紧急下达两批次合计11.8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全力支持种粮农民开展早稻生产,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首次出台双季稻生产专项扶持政策,整合资金4.15亿元,重点支持集中育秧等关键环节,建成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31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70个。

服务更优。今年,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1个厅级干部带队,由466名农业农村系统干部组成的工作组,对93个涉农县实现全覆盖,驻点指导服务,不完成早稻生产任务决不收兵。针对汛期洪涝灾害,下达农业救灾资金4400万元,印发了《关于全力做好农业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全力组织各地开展灾后恢复生产。

5元一斤的种植技术(多种一亩是一亩)(2)

秧好一半稻,苗好一半谷。近年来,江西省通过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和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着力在“降成本、熟技术、育主体、练机手”上下功夫,补齐水稻机插秧短板。先后印发《江西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办法》《江西省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建设规范(试行)》,加快推进育秧中心建设。将粮食生产短板机具补贴额测算比例由30%提高到35%;对农户购买的高速插秧机、有序抛秧机,在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按中央财政补贴额的30%给予省级累加补贴;将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按成套设施装备纳入农机新产品补贴范围,并将补贴额提高到35%。

目前,江西已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70个,累计服务带动小农户6680户,建成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315个,单季育秧能力达145万亩。

让中国饭碗里更多“江西粮”

心系“国之大者”,扛稳粮食安全大任。近年来,江西省坚持从党政同责、指导服务、科技支撑等方面入手狠抓粮食生产,以全国2.13%的耕地生产了3.21%的粮食,年外调出粮食100亿斤。不仅端牢了江西人自己的饭碗,而且让中国人的饭碗里盛上了更多的“江西粮”。

5元一斤的种植技术(多种一亩是一亩)(3)

党政同责抓粮。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省委省政府领导坚持以上率下,向全省传导鲜明的抓粮稳粮信号,引领全省形成了五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合力稳定粮食生产的工作格局。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稳定粮食生产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持续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采取关键对策,落实具体措施。市、县、乡、村四级持续发力,发挥地方党委、政府一线指挥作用,激发农民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把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户到田。

指导服务稳粮。江西省创新“驻点到县、任务到村、早稻到田”单改双硬举措,2020—2022连续三年,在关键农时季节时期,省农业农村厅分别派出干部深入粮食生产县,开展“一对一”驻点指导服务,确保完成早稻生产任务。在实践中,创设并完善了责任包干、纪监督查、通报约谈、代耕代种、抽查核查和遥感核实面积等“5 1”工作法,确保应种尽种。在早稻、中晚稻关键农时季节,不间断组织相关技术专家,组建技术服务小分队,深入生产一线,精准指导农户抓好田间管理,确保稳产增产技术措施落细落实。

科技支撑兴粮。江西省高站位落实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了四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2622.7万亩,占全省“三调”耕地面积的64.2%,先后三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省耕地质量同比提升0.11个等级。集成推广双季机插(抛)、再生稻、籼改粳、早稻早播等一批技术模式,全省再生稻面积达到188万亩,核心示范区再生稻双季亩产1166.1公斤,刷新全省再生季高产纪录。“籼改粳”面积突破200万亩,首次成功实践早稻“籼改粳”。推进绿色兴粮,严格管控类耕地严禁种植水稻及其他食用农产品,农药化肥连续5年实现零增长。

仓廪实,天下安。江西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让更多的绿色优质粮食摆上消费者餐桌,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江西力量。

来源:中国农村网

编辑:程明

监审:郭平稳、蔡薇萍

本文来自【微观三农】,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