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1)

丛林法则一向是流行的,也一向是被诟病的,世间因此充满撕裂和矛盾。其实丛林法则是没有错的,错的只是人们所遵循的那个,太低级。

最高级的丛林法则,则在《黄帝阴符经》里。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2)

黄帝阴符经:至阳至刚的道家“心经”

《黄帝阴符经》的作者究竟是不是黄帝,无从得知。能知道的只是这部书出自唐代道士李筌之手,据他自述又是在嵩山的石室中得到,乃北朝道教领袖寇谦之的藏书,同样不知真假。

尽管如此,这部书的水准却是得到公认的,如北宋高道张伯端《悟真篇》中所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铨。”朱熹虽对这部书的真伪存疑,但同样评价为“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佛家有五千余字的《金刚经》,有不到三百字的《心经》;道家同样有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以及这部三百余字的《黄帝阴符经》。佛家言破相之空性,《金刚经》则正讲破相,《心经》则正言空性;道家言阴阳之圆境,阴阳为刚柔,《道德经》则正是至阴至柔,《黄帝阴符经》则正是至阳至刚。从这个不知是否巧合的现象里,我们也可感受到《黄帝阴符经》的地位和分量。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3)

为什么说《黄帝阴符经》至阳至刚呢?因为它完完全全就是讲规律和法则,一点不掺杂人的感情,人就老老实实按照这规律法则行事,完全没有任何入情抒意处。讲规律和法则则又有一个明显特点,着眼点不在玄虚奥妙,而是强调道机的可察可见,以及人能够和要去把握和掌控,认为这才是高人的修炼。至于“阴符”二字,阴是说大道玄隐,符是说大道机显,是道机暗合道体的意思。

另一个侧面的印证,是历代据说为这部经作注的都是那些人呢?姜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若能将经中之道领会运用于化境,作注的这些人便昭示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指向的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天人合一、内圣外王。

一句话,从这部经的表达和内容看,它就是易经之道和老子之道在根本处的融合。其主题就是前人孟绰然所说的“天地生杀之机,阴阳造化之理”,乃天道运行之法则,以及人依天道而行所依之律则。至于自古所争论的修炼、养生、权谋、术数、用兵等解释,不过都是基于此的发用。

所以人立足和行事于世间,这部经是最值得重视的。既然这是个丛林世界,那么丛林法则的运用就是不可避免的,那就不妨顺势而为,这也是道家自然的应有之义。但《黄帝阴符经》强调的是必须有道,要能以道为本、道术一体,才能不为道所杀而日臻于道境,这就是其高级处。

《黄帝阴符经》有三百余字的最初本和四百余字的后来本两种版本,后者在前者的最后加了些东西,我以为多余、突兀甚至矛盾,为后人所加的说法应可信。因此就取三百余字的初本,采用全文照录 我的意译 主旨诠发的形式进行解析,让大家既能完整观摩全经,又能明其根本和旨归。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4)

《黄帝阴符经》分为上、中、下三篇,我对其各自主题的归纳是:道枢、道机、道法。道枢为天则,道机为天规,道法为天成。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5)

上篇:道枢之天则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洞明和把握于天道,以此为依循而行事,这就是完整的极致。

这是总论纲纪和要领,点明行事须以道为本的大原则。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道有五行生克之律,明见而遵循运用者昌。以明察归纳事物属性类型为手段,以生克之律为准则,以天道为依归,便是将宇宙全体掌控在手,千变万化的妙用皆能由我而生。

这是彰明了大道运行的内在理路和经脉。

“五贼”道教解释为命、物、时、功、神,是讲修炼的。但对应开篇的天道之谓,再结合经中生杀之道的主题,以及随后的“火生于木”等表述,解为五行更合适也更切合根本。为什么称为贼呢?因为贼不讲情面,行暗而主取,五行生克之道也是无情地暗行万物之下,主宰着万物的兴衰得失。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6)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之性也在乎人心,人之心也显乎机变。立起天道,是为定人之规。

这是从天道转向人道。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天的生杀运化,能使星宿移位、日夜四季轮回;地的生杀运化,能使万物蛰起枯荣;人的生杀运化,能使世间成败兴衰。人道只有与天道相合、合乎天道而发用,才能定下稳固根基。

论天道和人道后,这里归于天人合一。杀应为生杀的总谓,不可只从杀上理解。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天性虽有巧拙,都以伏藏为本,因为道性即是伏藏万物之内。人的行事是以眼耳鼻口等九种感官通道与外界发生交互,是正是邪则在于精、气、神能否伏藏沉静,不为欲所牵制,而成动静有道与合宜

这是转向修炼之途。邪如杀,也是正邪的总谓。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火星儿生于木中,早晚会使木熊熊燃烧成灰烬;奸臣在朝,待到作乱的时机必会使国家崩溃。知道一念一事上时时处处修炼而不“包藏祸心”的,是圣人。

这是归于修炼的具体和原则。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7)

可以看到,阴符经的用语有一个显著的特色,便是好用反语——五贼、杀机、九窍之邪等,其义却都是中性,说的都只是规律和现象。为什么要如此?这是有隐喻和深意在的,也正是最高级丛林法则的大原则所在。

这便是心性上的无情。因为天道只是自然运行,本没什么情面可讲。《增广贤文》所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人情,很多时候是悖于天道、落于狭隘的,越大的盘子越靠的是理和律。做人上自可以有情,做事尤其是大事上,则以无情为上。即便有时不得不照顾人情,那也是建立在这般冷静洞察基础上的对机运用。

但要注意其中的根本和要害——有道还是无道。无道,就是为人所不耻和摒弃的世俗所谓的丛林法则;有道,哪怕你再冷酷无情,你也是在执掌天行。

只有具备了这个大基础,此篇随后所说的依生克之律而行、依伏藏动静之道而修,才谈得上。无情而有道,正是《黄帝阴符经》的道枢和天则所在。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8)

中篇:道机之天规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生杀之则,为天道之理。万物可摄取于天地,人可摄取于万物,万物也可摄取于人。这三类摄取得宜,天地人才能均衡安定,否则就是反噬和毁灭。所以说:“饮食要依天时,身体才能得到调理而康健;行动要合乎时机和规律,万事万物及其变化才能和顺安泰。”

道机,此为机要。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9)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人们只知道高深莫测和不可捉摸的为神奇,却不知道通过洞察把握那些可见可察的机变而可以明道用道,才是真正的神奇。就像一年的日数和月数是能确定的,一月的大小也是可以定下的,这有数有定的就是人可以把握掌控的机显,然后能够对背后的日月周行、往复不息的大道之律进行通达。不论是明于事物之道还是人间之道,不论是自知还是知人、自治还是治人,运用此法才能建立圣功、通于神明。

道机,此为机用。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

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三盗的道机所在,世人看到、知道进而运用的,太少。要将三盗得宜的机要作为秉持的根本,将不神之所以神的机用当作途径,坚实遵履而行于契于道机的修炼上升,这就是固躬。做不到只能说明智慧不明,智慧不明则必定源自私欲遮蔽扰乱,于是放肆于反噬之途,这就叫轻命。

道机,此为机密。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10)

中篇的最后提出了“盗机”说,是对三盗的机要和明察把握于机变、机显之机用的融合,强调的就是这是把握道机的两大根本和要点

三盗的得宜如何实现?秘要就在天地人三才的提出——要整体看待和把握天地人,而不可只从一己出发,这样就自然知道如何才是、才能均衡,得宜的标准也会自然显现。对于任何事都是如此,全面看待、整体把握都是根本和关键,这也正是最高级丛林法则的那个天规。

机用部分则是全经最大的特色所在,与其他经典的玄之又玄不同,明确告诉我们要从有形和可见下手,那都是大道之象、天道法则链条的一环,是把握和运用大道律则的切入处和契合处。更深层是告诉了我们天地大道的可知、可用和可控,其积极和刚健的精神一览无遗。

这精神,便是借用一切阴阳,而修一个纯阳。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11)

下篇:道法之天成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

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眼盲的人往往听觉更敏锐,失聪的人往往视觉更敏锐。专注一处而断绝其他干扰,收效是平常的十倍。再能日夜反思反省,收效是平常的万倍。外物可以使人心显现生机,也能拖累困死人心,关键是能否觉察看到

这是心性上的修炼法门。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气。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地只是空虚而无所偏私,才成就出万物化生,就算是迅雷烈风,也是蠢动生机的展现。所以像天地那般,心开放才会从容,性清静才会清明。天地以万物为己,才有这廓然大公。统摄和掌控以做到的办法,是对一气的把握。何为一气?有生是因有死、有死是因有生,不利会成就人、溺爱会毁掉人,一切都是一体而相辅相成的

这是知见上的修炼法门。禽是擒义。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12)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以为天道是无形而不可把握的,我却以为就在有形事物的规律显现中。

这是对道在有形、明道在我的核心主题,最后的总结和强调。

在我看来,此篇是全经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切切实实讲了如何修炼,而且全面包含了心、智、行。

心性的修炼法门,核心是两点:绝利一源、专注一处,以及三反昼夜、时刻反观。可作为对应而互参的正是佛家的两大根本修证法:止、观。止法的要点是系心一处而使万念自然俱息,使心逐渐沉至深层,久之便是心悟法,修的是定;观法的要点是如如觉察不干涉而使心念自然生灭,能外止造业、内释习气、中明我妄,久之便是心开法,修的是慧。就世俗来说,也足见专注和反省的重要性,也是人间修的两大根本点。

知见的修炼法门,阴符经也为我们道出了根本——一气。一就是通过对阴阳的圆融和五行生克的贯通而成万法归一,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气就是清虚;一气就是万事万物在本源层面的清虚一体态

行为的修炼法门,便是借助有形的阴阳五行显现,往一上观参,往气上体察

这些修炼,就是达成上篇所说无情心性与中篇所说全体看待的最终办法,就是通往最高级丛林法则的路。这些法门分别有着修于不修、不修之修、化解之修的属性,也即无为法的底子,通往的更是无为法,所以乃天成法。

无为而无不为是最后的境界,无不为而无为则是达成的道路。这便是《黄帝阴符经》强调有为却落在无为的中转圆通处。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13)

结语

可以看到,《黄帝阴符经》的上、中、下篇,每篇都既讲天道又讲修炼,只是各有侧重,上篇偏重天道、中篇较为中性、下篇偏重修炼。同时三篇又有着递进关系,上篇讲天人之道的全貌,中篇讲天人之道的中枢,下篇讲天人之道的修炼。贯通始终的则是天人合一、天人一源。这就是全经在结构上的关系和特点。

如果要对全经做一个总结,四百余字版本中多出部分的一段话,倒是说得很精彩: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因而制之就是因于道而制于心、行和事。总结起来,所谓最高级的丛林法则即是:法于天道,察于阴阳,明于生克,通于变化,因而制之

— 完 —

真实的黄帝阴符经(最高级的丛林法则)(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