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芙蓉诗句苏轼(一笑嫣然抵万金)(1)

一笑嫣然抵万金

——宋代咏海棠诗词赏析(四)

王传学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北宋词人晁补之,写有多首咏海棠词,其《洞仙歌·温园赏海棠》,赞美初开海棠的美丽动人:

群芳老尽,海棠花时候。雨过寒轻好清昼。最妖饶一段,全是初开,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

全开还自好,骀荡春余, 百样宫罗斗繁绣。纵无语也,心应恨我来迟,恰柳絮、将春归后。醉犹倚柔柯,怯黄昏,这一点愁,须共花同瘦。

本词所咏赞的是初开海棠花。词人还有一首《喜朝天》咏盛开之海棠,又一首《感皇恩》咏半谢的海棠。可见词人对海棠花情趣极浓。

海棠在暮春开花。词开篇二句便点明:百花凋谢之日,正是海棠初开之时。在花事寂寥之际,海棠为人间带来美色。正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可见此花珍贵可人。第三句点明在温园赏花的时间。那是一个雨过天晴,清新宜人的白天。一个“好”字,传达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的愉快心情。

上片后四句,写初开海棠的美丽动人。在花园中最美丽动人的一段,全是初开的海棠花。那一片片翠绿的小叶和粉红色的娇嫩小花,恰是一位巧饰云鬓、轻施粉脂、梳妆未毕的俏丽少女,十分可爱。以美女喻花,是古诗的老传统,并不新奇。词人在《喜朝天》中写盛开海棠,也用了“绿鬓朱颜”,“浓妆淡抹”等词形容花之美丽。但此处把初开海棠比拟为“云鬟小,涂粉施朱未就”的少女,却极有个性,恰切新颖,确是传神笔墨。

过片三句写盛开海棠之美。此处用的是虚笔,写的是设想之景。“全开还自好”,设想海棠全部开放,花事极盛之时,自然也是美好的。海棠盛开之时,“骀荡春余,百样宫罗斗繁绣”。在那令人快意的骀荡残春,海棠花犹如宫中的绮罗锦缎,繁花艳彩,百样争新,令人眼花缭乱。这种富丽华贵之美,比起初开海棠清新淡雅之美来,诗人的选择是显而易见的。“纵无语也,心应恨我来迟,恰柳絮、将归后”,此三句与“最妖饶”相照应,诗意为:如果等海棠盛开时来观赏,花虽不语,但心里会怨恨我迟到。因为此时柳絮已把春天带走了,我将无缘再赏初开海棠之青春美了。到此我们才明白,词人写盛开海棠绮罗繁绣之美,目的是比衬初开海棠“最妖饶”。此种写法极为婉曲,含蓄有味。

最后三句,进一步写对初开海棠的迷恋之情。“醉犹倚柔柯”,已被海棠陶醉了的诗人,如醉如痴地倚偎在柔软的海棠枝旁,写尽花迷神态。写人而旨在写花。“怯黄昏,这一点愁,须共花同瘦”,诗人生怕黄昏降临而发愁,因为那样将无法赏花。与苏东坡“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淡淡的怜花之愁如何排遣?还须寄托在娇小的海棠之上。“瘦”字极为传神。此句不但造语奇警,而情思亦极为婉妙,真是鬼斧神工。李易安的“人比黄花瘦”,世人称颂,虽精妙绝伦,却为此篇之后尘。

出水芙蓉诗句苏轼(一笑嫣然抵万金)(2)

被誉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人的尤袤,写有一首《瑞鹧鸪·海棠》,盛赞了海棠花之美:

两行芳蕊傍溪阴,一笑嫣然抵万金。

火齐照林光灼灼,彤霞射水影沉沉。

晓妆无力胭脂重,春醉方酣酒晕深。

定自格高难著句,不应工部总无心。

“两行芳蕊傍溪阴,一笑嫣然抵万金”,词人首先把海棠花拟人化,借用美人“一笑千金”的典故,写出了海棠花芳蕊展姿,花瓣动容的妩媚妖娆之态。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周幽王之褒妃一日在楼上,凭栏观见诸侯忙去忙回,并无一事,不觉抚掌大笑。幽王曰:“爱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赏之。词中化用这一典故写海棠花,极其自然贴切,甚至说没有使用典故也可以,达到了脱化无迹的要求。

“火齐照林光灼灼,彤霞射水影沉沉”,词人又用两个恰切的比喻,描摹出海棠花的色、光、态。“火齐”,是一种极为名贵的红宝石。“彤霞”,即天空中红霞。这两句是说,海棠花茂美鲜艳,滋润可爱,像红宝石一样灼灼闪光,又像红霞映水一样极尽娇柔富贵之态。

“晓妆无力胭脂重,春醉方酣酒晕深”两句,又将海棠花比拟为美女,说它含苞欲放之时,色泽浓重,尽态极妍,好像是美女早晨梳妆多抹了胭脂而又无力擦匀一般鲜红;而当它花开之后,花瓣色泽稍淡,娇美可爱,好像是美女春日醉酒后脸上留有红晕一样明艳。至此,词人对海棠花的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了。

最后两句“定自格高难著句,不应工部总无心”,词人又荡开笔墨,从诗不尽意、词不达情的角度,进一步从反面赞颂海棠花的圣洁纯美。“格高”,指海棠花格调高洁。“工部”,指唐代诗人杜甫,因他曾在严武幕府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这两句是说,不是伟大诗人杜甫没有用心写诗歌颂海棠花,而是因为海棠花格调高雅,不同凡响,诗人们实在是难以遣词造句呀!其实,杜甫也是爱花的,只是因为“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高》),在人间血泪、世上疮痍的时代,忧国忧民的杜甫,哪有闲情逸致去咏花弄月呢?

出水芙蓉诗句苏轼(一笑嫣然抵万金)(3)

南宋词人曾觌[dí]的《柳梢青·咏海棠》,表现了雨后海棠花的风神韵致:

雨过风微,温泉浴倦,妃子妆迟。翠袖牵云,朱唇得酒,脸晕胭脂。

年年海燕新归,怎奈向、黄昏恁时。倚遍琼干,烧残银烛,花又争知。

在争奇斗艳的百花之中,海棠花向来以娇美著称。它花丰、叶茂、枝柔,风姿绰约,别有一番风韵。曾觌这首歌咏海棠之词,颇能表现海棠花的风神韵致,值得一读。

“雨过风微。温泉浴倦,妃子妆迟。”词人一落笔,并没有直接描写海棠花本身,先是描写它所处的特定环境,再用杨贵妃这绝代佳人比况它。海棠所处的特定环境怎么样呢?是“雨过风微”的新晴之时,词人把海棠放在这种环境下加以描绘是另具匠心的,因为经雨之后不久的海棠是最为明艳美丽的,唐代诗人郑谷在他的《海棠》一诗中说“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未开时。”你看:一场小雨刚刚过去,微风轻轻地吹来,那美丽的海棠花沾上晶莹欲滴的水珠,洗净了花瓣上的纤尘,那么光洁、那么鲜艳,那秾丽的丰姿神采,特别是那嫩红的花色看上去多么像少女含羞时脸上的红晕,妩媚娇娆。难怪词人用贵妃出浴时娇柔懒起的情态来比喻它:“温泉浴倦,妃子妆迟。”多么生动、多么形象!杨玉环身体丰满,国色天香,所以有“环肥燕瘦(燕,赵飞燕)之称。她深得唐玄宗宠幸,常浴于华清池,出浴之时更千娇百媚,美艳至极,所以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这里曾觌把雨后微风中妩媚妖娆、鲜艳明丽的海棠花比为出浴后的杨贵妃,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接下去三句词与前几句紧紧相承,明里是继续描写杨贵妃,实际是在描绘海棠的形状与颜色:“翠袖牵云,朱唇得酒,脸晕胭脂。”前一句写花叶,后两句写花朵本身的颜色。绿叶红花,相映成趣。首句中的“翠袖”是写海棠叶子的颜色为翠绿色,“牵云”一词则画出它的形态,后二句“朱唇得酒,脸晕胭脂”则是以人写花,极尽海棠之色。意思是那雨后的海棠花就像那酒醉后的杨贵妃一样,那花朵上红红的色泽就如同贵妃那涂着胭脂的面颊上生出的酒晕,鲜艳明丽。词人的这两句描写实在是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雨后海棠花那娇美色态。

词的上片,词人捕捉住“雨过风微”这特定的时刻,着意刻画,生动形象地把海棠花的形态和神韵浮雕般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你看它花朵干净明洁,缀着水珠,带着胭脂般的红晕,衬着翠绿的叶片,当风而立,盈盈欲语,简直如活生生的美人,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词的下片由上片着重写花转而侧重描写自己惜花恋花之情。“年年海燕新归”,点明海棠花开的季节。“海燕”是燕子的别称。年年燕子新归之时,也正是海棠开花之时,词人留连花间,不忍离去,可是“怎奈向、黄昏恁时,”词人最害怕、最难忍受的、又无可奈何的是黄昏之时。因为此时光线暗淡,四周迷茫,再赏海棠已经看不太清了。

一刻千金的海棠花期哪能虚掷呢?于是词人又重演许多人的故技,在夜里观赏:“倚遍琼干,烧残银烛。”这两句词着重时间描写,以突出词人的惜花之情。他倚栏观赏,把栏干依遍,说明他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仔仔细细地用心观赏的,如果不是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是绝不会如此的,而且时间持续得太长了,不仅“倚遍栏干”,而且“烧残银烛”,这就可见时间之久了。苏轼也极爱海棠,日里观赏之后、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曾觌不仅烧烛,而且烧残,可见其惜花之深、爱花之切!他夜里赏花之久、用心之专、痴迷之深是超过前人的。

不过词人转念又一想:又有点感伤:自己这么多情于花,如此受怜与珍惜,但卉木本是无情之物,它们哪里知道,又怎能理解自己的一番苦心、一片痴情呢?所以词人在词的最后写上“花又争知”一句便是这种心绪的表现。

这首词虽然同许多文士一样,表现的是惜花怜花的常见主题、但词人表现的情怀比一般作者更为深沉。同时在艺术手法上本词也有独到之处,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词人善于捕捉时机,匠心独运,抓住“雨过风微”这一特定时刻进行描写,最宜于表现海棠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