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其中,就乐至县来说,人口超80万,隶属于资阳市,距成都市130公里在历史上,乐至县于唐朝初期建县,距今已有接近1400年的历史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四川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四川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四川省一个县人口超80万)

四川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其中,就乐至县来说,人口超80万,隶属于资阳市,距成都市130公里。在历史上,乐至县于唐朝初期建县,距今已有接近1400年的历史了。

首先,乐至县隶属于四川省资阳市。在地理位置上,乐至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处沱江和涪江分水岭上,介于北纬30°0′2″—30°30′4″、东经104°45′2″—105°15′2″之间。东邻遂宁市安居区,南连安岳县、雁江区,西界成都市简阳市,北接成都市金堂县、德阳市中江县、遂宁市大英县;乐至县距成都市130公里,距遂宁市85公里,也即该县拥有不错的地理位置。就乐至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古蜀国的疆域。春秋时期,古蜀王国的疆域北达汉中,南至南中,东至鄂西清江。战国时期,蜀国向北保有汉中,向东据有嘉陵江以东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四川省乐至县一带属蜀郡这一建制。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今资阳市乐至县一带属益州犍为郡。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乐至县一带成为蜀汉的疆域。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在该地区设立多业县,隶普慈郡。在南北朝时期,今乐至县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普慈郡废,多业县属普州。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杨广这位皇帝在位时,省普州入资州,普慈县隶资阳郡,该地区属之。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普慈县复隶普州。公元620年,从普慈县分出部分地区设立乐至县,因县东有乐至池而得名。乐至池,亦名天池。在今四川乐至县城区东南隅。《元和志》卷33乐至县:“乐至池在县东二里。” 《寰宇记》卷87乐至县:“因乐至池为名。”由此,就乐至县这一建制,始于唐朝初期,距今已有接近1400年的历史了。贞观元年(627年)县随普州隶剑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普州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郡复州,乐至县随属之。五代十国时期,乐至县依然隶属于普州。

最后,北宋建立后,乐至县先属梓州路,后属潼川路。南宋时期,普州、乐至县均废。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恢复了乐至县这一建制,属潼川州。清朝取代明朝后,乐至县属四川省潼川府。到了1913年,乐至县属嘉陵道。1928年,乐至县直属于四川省。1968年,乐至县隶内江地区1998年2月,乐至县改隶资阳地区。2000年12月,撤销资阳地区,设立地级资阳市,乐至县属资阳市。截至2018年底,乐至县总面积达142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83万人。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