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1

1995 年,北京石景山区农委修建楼房,施工中出土一盒墓志,铭文写道:“国朝有清忠强直经济名臣曰两于公,皆讳成龙。其一官总督江南、江西兵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谥清端。其一历官总督河道、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前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谥曰襄勤,则公也。”

墓主于成龙,字振甲,与“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同名同姓同时代,皆为康熙皇帝的重臣。前者祖籍东北,原为汉军镶红旗人,后经抬旗入镶黄旗,要比出生山西的汉人于成龙小22岁。故人们称前者为小于成龙,喊后者为老于成龙。

小于同老于一样,都是没有取得进士文凭。老于以明朝副榜贡生加清代国子监进修,44岁入仕,被分配到南方刚收复不久的边荒之地罗城做县令。小于没读过几年私塾,给富户当过家奴养过猪,但因养父于得水原任阿达哈哈番(乾隆改轻车都尉),30岁以荫生出任直隶乐亭知县。

于成龙最后的官职有多大(治河名臣于成龙)(1)

《大河颂》杜志国饰演治河名臣于成龙

小于虽在课堂上没读多少书,但很有民本思想和实干能力,在乐亭修学宫、劝开垦、免赋税,礼贤爱士,缉盗安民,深得百姓爱戴和上级赏识。他出仕一年便兼代滦州知州。滦州为直隶州,级别与知府平行。小于推行善政,深得民心,受罪犯越狱案牵连本该降职,但老百姓几次联名上书,请求上级让他留任,感动了中央下令巡抚金世德勘察他执政为民的真凭实据。

百姓代表着民意,小于得以恢复职务。

几年后,小于因没在限期内破案缉盗,依法又该降调。金世德为其求情,部议不准,但康熙帝下旨:“于成龙抚绥疲邑,与民相宜,其留任。”(《清史列传·于成龙传》)

吏部按规定办事,但康熙帝评估官员过错尊重了民意,更加关注这位畿辅要津的青年官员,几年后破格提升他为通州知州。

2

于知州很快在直隶巡抚衙门见到了与他同名同姓的于巡抚。老于和小于都是为百姓干实事的人,有共同的信仰,配合得很默契,见面互称于大人,不会导致误会,还能拉近关系。

康熙二十一年,老于调任全国最富庶、情况最复杂的两江做总督。临行前,他专门给康熙帝上疏,说小于人才难得,堪当大用。

老于正式到两江任事不到两月,总督辕门所在地江宁的知府陈龙岩病逝。于总督初来乍到,而两江占了全国财政的一半多,形形色色的衙门都与朝廷重臣勋贵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江宁织造的负责人曹玺,是康熙奶娘的老公,获赐穿蟒袍,封一品尚书。而江宁将军(电视剧《于成龙》虚构是康熙的亲外甥赫里),是督率八旗兵防守江南的最高统帅,官居正一品。

论政治资源和官秩品级,二品于总督的行政辖区里有不少在位比其高、权比其大。于总督是带着特殊使命来的,秉公持正,清廉律己,出于工作的需要,他向朝廷申请,希望“廷臣会推清操久著、干练成效,与通州知州于成龙、霸州州判卫济贤相类者”。他的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老部下小于或者小卫来宁当帮手。

老于的请求,让吏部不高兴了,外调也想着用自己的熟人。吏部报告康熙帝,说“知府无会推例”,即是说驳了老于。然而,康熙帝朱笔一挥:于通州调任江宁。

于知州成了名副其实的于知府。他走后,通州百姓建了一座于公词,感念他在任,严厉整治匪盗,令行禁止,市肆不扰,德政惠民。

于知府到了江宁,虽不是京官,也是肥缺和大府,然他再次成为老于的部下时,更加恪尽职守,律己爱民,打击豪强,让当初有些人质疑“于成龙荐于成龙”的别有用心成为空头心。

于成龙最后的官职有多大(治河名臣于成龙)(2)

《于成龙》廉吏于成龙与康熙帝剧照

小于同老于又共事了两年。老于病逝在任上半年后,康熙帝南巡自江宁,寄望小于以老于为榜样,并说他在紫禁城里就知道小于为官清廉,敢于为民请命,澄清土地赋税,现在实地考察果然属实,还特地为他题词以示嘉奖清操。第二月,康熙帝下令,擢升小于为安徽按察使,并在回京后赐于父貂裘,奖励他教子有方。

小于成为了康熙帝树立的新典型,“廉能称职,诚心爱民”,加太子少保,赏赐御乘良马、黄鞍辔、白金、御服貂裘及团龙御衣。康熙帝谕告八旗都统侍郎有子弟在外为官者,一定要学习小于“洁己爱民”。

典型成了学习的榜样。小于继续学老于的作风和精神,不辜负康熙帝的期望,既要做一个执政为民的清官,又要做一个治河为民的能臣。

3

于成龙在安徽臬台工作时,遇到了大水利家、河道总督靳辅。靳辅治河继承明朝潘季驯方法,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

靳辅主张开大河、建长堤,以敌海潮。于成龙提出开通原来的河道。二人所议不合,各持己见。被康熙帝提到朝会上与九卿廷议。大家以为于成龙虽是著名清官,但对河工未经阅历;而靳辅久任河务,已有成效,应采纳他的意见。

康熙帝认为靳辅的方案不能兼顾下河,于是下令于成龙督理,靳辅负责技术把关。

争论出了结果,朝廷决定开下海,任命礼部侍郎孙在丰主持其事。靳辅仍然主张重堤束水,并建议开中河,疏拦马河减水坝所泄水。于成龙力主疏浚下河,罢筑重堤,并谓中河虽开无益。

于成龙最后的官职有多大(治河名臣于成龙)(3)

康熙帝

康熙帝觉察到于成龙不懂水利,但激情燃烧不好泼冷水。老专家靳辅固执己见,也不受康熙皇帝喜欢。这时,江南道御史郭琇上疏劾靳辅治河多年,听命于他人,今天议筑堤,明天议挑浚,浪费银钱数百万,没有终止之期,还说他夺取民田,妄称屯垦,取米麦越境贩卖,特别是违背皇帝的旨意,阻挠开浚下河。

孙在丰赶紧补刀。

靳辅被革职留任,于是举报孙在丰与漕运总督慕天颜联姻,附和于成龙。一群治河名臣,因观点不一而相互掐架。于成龙被削太子少保,降两级调用。康熙帝还是给他机会,让他留任巡抚,第二年以左都御史兼镶红旗汉军统领。

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靳辅病逝,于成龙任河道总督。他记住了历史的教训,刻苦研究靳辅的方法,杜绝了自己曾是外行而陷身权斗的悲剧发生。

错了就是错了,于成龙具有敢于承认错误,接受正确思想的坦荡襟怀。他向康熙帝报告,自己原来是妄言,从今以后要按靳辅的方法,做得更好。

否定自己的不足,就是成长,也是成熟。

4

于成龙总督河道,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坚持豁免河夫、增设河兵的重大举措,改派募为雇募,使民不扰,彻底根除了明清以来佥派累民的弊端,利国利民,影响深远。

康熙三十一年(1692),他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第一次任河道总督时,就曾奏请豁免民夫,以工程量议格。他根据治河实情支持开捐例,虽被康熙质疑是否加重了百姓负担,但他用事实说服了朝廷。他在三年内,实地勘察,修堤筑坝,把淮扬地区河道稳定下来,老百姓也过上了耕种其田得收成的好日子。

不幸的是,他因父亲去世,回家丁忧,被继任总督董安国向朝廷报告黄河与运河险汛甚多,不能免除民夫,只象征性地减少了一二千人。

于成龙守完孝复出,以左都御史衔给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负责后勤工作,督运军粮。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月,于成龙以总督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浑河发水,与永定府南的河水汇流于一处,势不能容,常有泛涨,百姓庄田都被淹没,苦不堪言。于成龙结合治理淮扬积累的经验,根据实际提出浑河筑浚方案,疏筑兼施,查勘浑河河道,现场指挥,监督河工挑新河。

这次,于成龙又成功了。

于成龙最后的官职有多大(治河名臣于成龙)(4)

康熙帝高兴地赐名永定河。对于于成龙此次建功必须有我的历史功绩,《清史稿·河渠志三》记载:“巡抚于成龙疏筑兼施,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径固安北十里铺、永清东南朱家庄,会东安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达西沽入海。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里,赐名永定。自是浑河改注东北,无迁徙者垂四十年。”

河道总督董安国不懂业务,康熙帝让于成龙再次复职河道总督。于成龙又以岁夫苦累,亟请变通,征解河工,添设河兵,使老百姓脱离了摊派之苦,而将河夫改河兵,一举两得,开一代清朝兵制之新。

于成龙肩负皇命,奔走黄淮两河,勘察灾情,欲把治理永定河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治理黄淮上。终因日夜操劳,河务浩繁,于成龙积劳成疾,扶病亲临淮上视察河道,病情陡然加重。康熙帝几次派良医、送补药。

于成龙太拼了,心里装着国计民生,长期带病上岗奔走,最后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63岁。

于成龙临终前,耿耿于怀的还是未将黄淮彻底治理好,吩咐儿子赶紧上书,请皇上另派贤能大臣,不要耽误了国家的大事,加重他的罪过。

康熙闻讯深为痛悼,两次遣人谕祭,谥曰襄勤。康熙帝说:“于成龙才品兼优,服官勤慎。屡经简任,实心办事,不辞辛劳。宣力有年,历著成效。”这是对一代治河名臣于成龙的盖棺论定,实事求是。

雍正八年,世宗建贤良祠,祀王公大臣以及有功国家者,小于成龙入祀,比雍正十年入祀的老于成龙还早了两年。

300多年过去,小于成龙虽然没有像老于成龙那样,因创造了天地第一廉吏的口碑影响深远,但他作为一个清正的好官、实干的能臣,为清朝初期的河道建设,做了利在当时、功在千秋的创举,照样值得我们铭记和纪念。

前些年拍摄的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治河科学大片《大河颂》,反映的就是康熙治河名臣于成龙、靳辅、陈潢等克己奉公,治河造福黄河两岸百姓们的光辉形象与动人事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