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称为意志如刚的“军神”,打起仗来,那可是精谋巧计胜吴胜,但他又是一位勤思善学的儒将,集大知识分子和大军事家于一身。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革命战争史回忆录。

他久经沙场,英勇无畏、判断敌情准确,计划战斗周密,善于出奇制胜,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著称,一生战功赫赫,是新中国的十大开国元帅之一,功勋卓著。同时,他又是新中国“军校的开拓者”、可以称得上是“军校之父”,他组建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院校。

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元帅(他是最长寿的元帅活到94岁)(1)

除此之外,他在教育子女方面颇有成就,7个子女中培育出了4个少将,而他自己则是开国元帅,开创了我国一门5将帅的先河,可谓是将帅璀璨,光宗耀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帅刘伯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四川省开县(现重庆市开州区)有一个叫做杨家场的村子,在1892年12月4日这一天,一代开国元帅刘伯承就诞生在这里。他的家境十分贫寒,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做其他的事了。

但刘伯承开明的父母,还是咬紧牙关,通过东拼西凑筹到一点钱,将5岁的刘伯承送到私塾读书识字,他们深信知识能够改变儿子的命运,因此刘伯承从小就受到了良好教育,这为他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12岁时,求知欲极强的刘伯承又考入了新式学堂读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也正是在这里,刘伯承接触到了新鲜事物和新思想,并深受其影响。可不幸的是,在15岁的时候,刘伯承的父亲由于操劳过度,突然病故了。

家中的顶梁柱突然倒塌了,使得这个原本就贫苦的家,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家庭一下子陷入了绝境,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供刘伯承读书了。于是,被逼无奈的他,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学校,被迫回家帮助母亲种田,打理家务。

尽管刘伯承一家大小日夜劳作,受苦受累,还受尽了种种欺凌和压榨,但仍然无法养活一家人,忍饥挨饿的日子是常有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饱尝穷苦农民生活艰辛的刘伯承,便自此立下了宏伟大志“振民于水火”。

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震撼了中华大地,远离皇城的四川开县,自然也受到了影响。正值风华正茂年华的刘伯承,不顾家人的阻拦,亲朋好友的规劝,毅然选择了参军报国之路。毕竟战场上的凶险太多,子弹是没长眼的,但刘伯承仍然毫不畏惧。

刘伯承慨然对他们说:“大丈夫当仗剑,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身之富贵?”随后,他便剪掉辫子,怀着一腔热血,投入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之中。

1912年,为了增长自己的作战本领,刘伯承考入了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开始学习各种近代军事知识和指挥才能。在旧军阀恶习盛行的学校里,学习了10个月的刘伯承,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品质优良,甚至连一点恶习都没有沾上,被同学们誉称为军中“菩萨”。

毕业后,刘伯承被分配到了川军中,历任司务长、排长、连长等职,他参加了四川讨袁之役。之后,他来到上海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国民党,并于1915年奉命回到四川,拉起了一支400余人的队伍,组成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

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承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不幸被子弹击中,伤势很严重。在治疗过程中,为了不损害脑神经,他强忍着钻心般的剧疼,硬是坚持不使用麻药,被德国主刀医生赞叹为“意志刚强的军神”。

1926年,刘伯承在革命人士吴玉章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随后,他便与朱德等人发动了泸州、顺庆起义。由于他熟知川军情况,并且威望很高,担任了“革命国民军川军各路总指挥”的重任。

在历经167天的起义过程中,刘伯承调兵遣将、进退有方、安民治政,更好地策应了北伐战争,实现了中共中央抑制四川军阀部队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

1927年,刘伯承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15军军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军中被任命的第一个军长职务。随后,刘伯承率领这支部队辗转南昌,与周总理、朱老总、贺老总等人汇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并担任中央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起义后,他前往苏联顶尖军校学习,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的军事知识。

学成回国后,刘伯承担任了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并于1932年来到中央苏区,出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委、红军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取得了巨大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并担任红军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

1935年,刘伯承指挥先遣队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甩开了敌军主力,使得湘江战役后遭到重创的中央红军,获得了一次难能可贵的短暂休整机会。

尤其是在遵义会议上,刘伯承力挺毛泽东,并协助毛泽东等人组织指挥了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等战役,使红军及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直插云南北部。接着,他又亲率干部团抢占皎平渡口,保障了全军渡过了天险金沙江。

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元帅(他是最长寿的元帅活到94岁)(2)

尤其是在兼任红军先遣队司令时,刘伯承同政委聂帅一同率部进入大凉山,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得中央红军安全通过彝族居住区。随后,又率部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为中央红军打开了一条北上的血路。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担任八路军129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一起率部奋战在太行山抗日战场,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神头岭、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冀南反十一路“扫荡”、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一系列著名战役的战斗,给予了日伪军沉重打击,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之后,他又积极组织正规军、地方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游击集团,并组建了大量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后,广泛出击,粉碎了日伪军频繁“蚕食”和残酷的扫荡。同时,他又率部多次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对我根据地的进犯,牢牢守住了太行山这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南大门”,有力地保护了“平辽半辟山”。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率部以大踏步的运动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先后取得了陇海、定陶、豫北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取得了歼敌数十万的战绩,解放了大片地区,有力地挫败了国军的进攻计划,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

尤其是在1947年6月时,刘伯承与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12万兵力,急行军300里,突破国军黄河防线,发起鲁西南战役,采取“攻其一点,吸引其来源,啃其一边,各个击破”战法,指挥部队通过28天连续作战,取得了歼敌4个整编师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紧接着,在8月,刘邓大军又兵分三路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腹地的壮举。在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发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作战口号,大大鼓舞了士气,并亲临前卫团指挥作战,终于杀开了一条前进的血路。

你要知道,此时的刘邓大军已经远离根据地。在没有后方部队支援的险恶环境中,靠着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顽强的战斗力,硬是粉碎了国军33个旅对大别山地区的重点进攻。

后来,在华东野战军,以及挺进豫西的陈谢集团的密切配合下,大量歼敌于江淮河汉之间,最终在鄂豫皖边区的大别山站稳了脚跟,创建了坚固的根据地。

之后,又经过10个多月的苦战,歼敌30余万敌人,解放了100余座县城,扩大了中原解放区,对扭转全国战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被毛泽东称作“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1948年5月,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刘伯承担任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与陈毅、粟裕等人组成总前委,在双堆集地区围剿黄维兵团,成为淮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战,随后又乘胜追击,一举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此战歼敌55万,大大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

1949年,刘伯承又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实施京沪杭会战,并兵分三路直击浙赣铁路,一举解放了皖南、浙西、赣东北、闽北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他担任了南京市委书记兼政委,并于11月又挺进西南。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共歼敌90万余人的战绩,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和西康省大部分地区,随后又领导了剿匪作战,以及进军西藏的准备工作,为巩固西南边境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元帅(他是最长寿的元帅活到94岁)(3)

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刘伯承又马不停蹄地组建解放军军事学院,并担任院长兼政委。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我军培养了大量的军事高级人才,并且还在1962年,参与指挥了中印反击战。

从1966年开始,刘伯承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直至耄耋之年,不顾身犯重病,仍然关心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他适时提出的许多极富远见卓识的战略性建议,在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伯承的夫人是汪荣华,也是一位老革命者。他们一生共育有七个子女,各个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其中还有4个子女获得了少将军衔,而刘伯承自己则是开国元帅,一门5将帅,这在我军中还是少见的,真可谓是将星璀璨,灿若星河。

刘伯承有一个叫做刘华北的女儿,在幼儿时,就被凶残的敌人杀害在延安保育院,并且时至今日都没有抓到凶手,这也成为了老帅一辈子最大的痛。

他的长子叫刘太行,是空军某研究所副所长,颇有成就,获得了少将军衔;次子刘蒙,曾担任总参参谋,也是少将军衔,并且热爱文学,同时参与了父亲传记的编写工作,还创作了一系列电影文学剧本等。

三子刘太迟,同父亲一样参军入伍,报效祖国,成绩斐然,被授予少将军衔,担任空军司令部装备部副部长。

长女刘解先,从小热爱医学,毕业于医科大学,用所学的医学知识,解救人民身体疾苦。二女刘弥群,也同父亲一样,参军报国,也被授予少将军衔,还担任了空军指挥学院的副院长。

三女刘雁翎,也是一名医生,她主要研究核医学科,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奉献,不求回报。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病逝于北京,享年94岁,一代巨勋就此陨落。刘伯承一生战功显赫,他在生活中更是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坚持锻炼,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坚持锻炼,并且心境开阔,这也是他可以成为“长寿元帅”的秘诀。

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元帅(他是最长寿的元帅活到94岁)(4)

刘伯承元帅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历史功绩永远载入历史的史册,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光辉事迹和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我们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