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8月18日电(记者岳德亮)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8月18日通过媒体发布公告,《宁波市公筷使用规定》已报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批准,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立法前先问卷调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调查、征求意见,贯穿了这部法规出台的过程。宁波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广泛的民意调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蒉开波介绍说,他们通过区(县、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及相关政府部门向餐饮服务经营者、行业协会、市民群众、市县(区)两级人大代表发放问卷1万多份。

公筷立法必要性(公筷尊重公议慎重设置罚则)(1)

受调查者认同法规制定的必要性。(宁波市人大法工委供图)

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相关部门起草了初步草案,之后召集餐饮行业协会、餐饮企业代表座谈,组织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协调论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并通过报纸、客户端等途径向社会各界再次征求意见。

“整个立法起草过程中,全市共有近31万人次参与了法规起草、论证,使立法过程成为很好的法规宣传和形成共识的过程。”蒉开波说。

增强立法针对性,既要“大块头”也要“小快灵”

丰富立法形式是科学立法的内容之一。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既要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地方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

自2020年推行“文明餐桌”行动以来,宁波市积极在星级宾馆酒店、大中型餐饮店、机关事业单位食堂等场所推行公筷使用。多位受访者表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使用公筷已然成为一种自觉。

公筷立法必要性(公筷尊重公议慎重设置罚则)(2)

受调查者认为提供公筷的方式(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供图)

在宁波滕头生态农庄旗舰店,酒店为每位顾客都准备了两双筷子,一双黑色的筷子,一双白色的筷子。就餐开始前,服务员温馨提醒顾客两双筷子的使用方法。“大家逐渐理解接受了,基本达到了使用公筷的目标。”宁波滕头生态农庄旗舰店负责人张永明说。

考虑到居民用餐习惯,现实中具有公用功能,用于分取菜点的除了公用筷子,还有勺子、叉子、夹子等其他公用餐具,宁波市对“公筷”含义给出具体界定:公筷,既包括公用筷子,也包括具有相同功能的其他餐具。

立法普法执法守法司法,缺一不可

《宁波市公筷使用规定》对公筷使用分层次规定:在餐饮服务场所,两人以上合餐时应当使用公筷,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为合餐者每人或者每菜配备公筷;家庭、农村集体聚餐、无固定场所食品摊贩等是倡导使用的场所。

关于不提供公筷的处罚,前期调查问卷中,受访者大都认为“批评为主、处罚为辅”。

公筷立法必要性(公筷尊重公议慎重设置罚则)(3)

受调查者认为未按要求提供公筷是否应当处罚(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供图)

从倡导性法规的立法初衷和“过罚相当”的原则出发,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对处罚金额设置上十分慎重,结合实践中餐饮服务行业“红黑榜”等相对较为成熟的制度举措,规定不按规定提供公筷的,先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并将相关情况纳入餐饮服务行业监管信息。

为了更好地发挥市民群众对公筷使用的监督、推动作用,宁波市还对相关投诉举报机制进行了规定。

公筷立法必要性(公筷尊重公议慎重设置罚则)(4)

认为需要处罚的受调查者对处罚金额的意见(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供图)

宁波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公筷使用涉及面广,保障法规的贯彻实施不仅在于立法执法部门开展定期、不定期的专项监督检查,也要通过普法加强公民自觉守法意识,从源头抓起,“立法普法执法守法司法,缺一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