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师德故事感想(心存诗意有妙语)(1)

心存诗意有妙语

——读张崇利老师故事集有感

作者 | 张远

我和张崇利老师相识,是2017年的一次文人聚会上。所谓文人,都是我们自封的,因为那时候,我也就刚刚学会写几首小诗。但当张崇利老师把他的《新农用杂字》给我看时,我才肃然起敬地好好端详这位身材魁梧的农村汉子,脸上没有一点所谓文人的气质,除了油亮的额头和鬓角稀疏的白发外,很难想象,他会步韵300年前临朐文人马益著的《庄农杂字》写出新版。

几百年来,马益著的《庄农杂字》,已经成为山东及周边地区农民通俗读物和儿童启蒙教材。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箫先生曾专门著文说过:“《庄农杂字》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它生动活泼,易记易懂,朗朗上口,很是普及。辛苦劳作时,唱上几句杂字,就像唱上几句山歌一样,不但活跃了气氛,减轻了疲劳,还常常博得众人的叫好。这虽然不是名家的名著,但终究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个不太小的地区流行过的启蒙书。”然而,这本马氏的《庄农杂字》,毕竟是反映当时的农村生活的写照,时过境迁,现在的农村、农业、你们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何将现在的农村新生活、新风尚、新产业体现出来,成了这位退休老师的夙愿,有写作爱好的张崇利老师结合自己所在的农村生活经历,又广泛搜集调查农耕百业、婚丧嫁娶、人情世事、民风民俗等大量资料,整理编辑,经过几个月的增删推敲,挑灯夜战,一本比马益著的《农庄杂字》还多出470字,更具体细致的《新农用杂字》出版了,这也成了他这年66岁生日最好礼物。当年,他这本新书就被《潍坊日报》和《大众日报》做了报道和宣传。

临朐作家马玉顺先生专门撰文赞誉张崇利老师以及他的《新农用杂字》:在语言运用上,张崇利与清朝贡生马益著都强调通俗活泼、生动形象,这与二人都长期浸润在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对农事活动极为熟悉,同时二人都是农村教师的经历大有关系。不过,张崇利的文字中几乎没有难写难认的字,让读者读起来更加顺畅。

然而,张崇利老师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勤奋,一发而不可收拾,继而完成了一本《佛经荟萃》的整理编辑,自费出版,免费赠送乡邻阅读。最近几年,他在《临朐》微刊上发表了近100篇七言押韵的小说体故事传奇文章,引起了广大读者深深喜爱。

名人师德故事感想(心存诗意有妙语)(2)

说到押韵,韵的本义是和谐悦耳的声音。古代诗经、乐府就是有韵的诗歌。诗,舞蹈和音乐是三位一体的。后来人们偏注重形式上的严谨,逐渐形成格律诗、骈体文。这些精于包装而又咬文爵字的诗词像摆在超市的高级商品,而那些白话文的诗歌像大集上那些原汁原味的庄稼菜,才是普通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超市里也会打假,集市上也有珍品。那些用纯正地道的市井语言,生动活泼,趣味横生,具有元杂剧风格的传奇文章,会让人津津乐道。张崇利老师正是熟练地运用押韵的七言句子,一韵到底写作每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来自于民间传说,有的是现实案例,有的身边趣事,他信手拈来,稍加修饰,演变成押韵而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快板书式语言,把一个故事完美写出来,让读者耳目一新,爱不释手。我们何不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当你在听这些通俗易懂、语言俏皮跳脱又让人捧腹大笑的故事,欣赏说书人正襟危坐,左手握扇,右手提檀板,情绪高亢,唾沫横飞说唱,讲到精彩处,获得满堂喝彩,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并且,张崇利老师写得这些故事,大都传播正能量,教化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境地,无不给人一种愉悦和警示。例如,《蛤蟆报案》《一张照片》等,来自于周边村庄故事,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临朐铁驼山》《临朐石牛山》、《临朐虎头山》等本地传奇故事系列,娓娓道来,过目难忘;《天地良心》《人变猴子》《一袋银元》《碾狗屎》等故事,诙谐幽默,精彩纷呈。他在每一篇故事后,都采用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行文方式,加以评述,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收获,一种畅快,一种力量。如《火龙丹》讲了一个财主贪得无厌的故事,后尾他写到:“这正是:贪念好似无底洞,任你去填总不满。人心不足患无穷,知足常乐祸自勉。”读后真是口齿留香,韵味悠长。

我之所以说,张老师这些故事,都是押韵七言的小说,因为每篇都是一个完美的故事,既可以拿出来讲给别人听,又完全可以作为快板书亦或小剧目来演出。如同冯梦龙的三言两拍,彰显文学的“导愚”和“适俗”的教化作用,和通俗易懂的“习之不厌,传之可久”的社会影响力。

名人师德故事感想(心存诗意有妙语)(3)

张远,临朐县辛寨街道山子坡村人,1969年1月生。县作协会员,潍坊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