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改革特点(从文化素养的视角看)(1)

感谢你阅读,请关注!

与科学认识自然的智慧呼应,文化是认识自我的智慧,探索“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核心问题。“自我”既指对普遍的“人”,也指独特的对象——作为认识对象的自己。

文化混沌,生命即在黑暗中摸索,沦入宿命无法自拔。文化是生命运行的灵魂,表达为认识自我的思想。

高考作文是文化素养的载体,是考查生命质量和发展潜力的最重要的试题,很难有与文化无关,与考生经验无关的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大致两大类:一是直接从具体视角切入,考查认识自我的智慧;二是间接考查认识自我的智慧,即看似观照客观世界,其实通过表达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间接反映自我的文化素养。

两类命题本没有优劣,关键是审视命题,对自我生命观照的紧密度和深度,对自我认识越紧密越深刻,命题越好;反之,越疏离越肤浅,命题越不好。

近年来,从上海借鉴的思辨作文,其思辨性强化了对自我认识的深度和复杂性,就是很好的命题。比如,去年对书法描红的“人”的认识,就是很难得的好命题。

比较而言,一般地讲,还是直接切入自我的命题,更能表达认识自我的智慧,但切入角度必须小而具体,打一道新奇的孔,深刻洞察认识自我的智慧。

高考作文改革特点(从文化素养的视角看)(2)

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也许值得我们借鉴。请看美国的作文命题: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

这个命题很有意思,用二人称“你”,直指对考生自我的探索。这是典型的情境材料,宿构作文是不可能的,切入自我很新奇很具体,怎么也不会料到。材料看似很荒唐,24小时外多出4小时35分钟,其实深刻地切入自我行为的“习惯”,暗示自我每天“干什么“及”怎么干“都受习惯的严酷支配。

更深刻的在于,决非让考生一般意义上否定习惯,而是指出用多出的时间做“什么不同的事”。这就昭示自我,创新生活的方向在哪儿,表达否定习惯时,追求崭新自我的愿望。

这跟今年的全国作文一样,也是写“创新”,可切入方式就很不同,直接切入“你”,而不像我们的作文材料,都是他人创新的实例,跟自我疏离,就只能写“创新”的议论文。而“做什么不同的事”,既可写议论文,分析为什么要干此事,也可写情境想象的记叙文。

如果我们的“创新”作文是逼迫你发议论,表达对“创新”的高大上的认知;那么美国的创新作文就是逼迫你想象,表达对创新的神往:是不是人家的作文,对自我探索更紧密更亲切也更深刻?特别是极难抄袭或宿构。

高考作文改革特点(从文化素养的视角看)(3)

近两年的全国作文有些像姊妹篇,去年四道题贯穿“理想”的主题,今年四道题贯穿“创新”的主题,都努力设置具体情境,看得出学习发达国家作文命题的可贵精神。

命题者显然有两大努力,或准确地说,有两大命题指向在斗争,一是突出新时代伟大成就,一是表达青年的家国情怀,正能量,表述热烈,时代倾向十分鲜明。

美国也有类似大情怀的作文:想象你是某两个著名人物的后代,你的父母将什么样的素质传给了你?

同样用问题表达,明确指向作文的方向,极难抄袭或宿构。这样的命题也是正能量大情怀的,但切入方式很不一样。仍用“你”表述,直指自我的文化智慧。也就是说,从假想著名人物当父母,来切入自我生命里优异的品质,考查考生未来发展的品质潜能,是很能反映考生素质的。

我们的命题“理想”和“创新”,都切近对自我的认识,表达崇高理想与创新事业对自我生命发展的意义,时代精神与自我塑造有机结合,对新时代的认知与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契合得很好。不过,比较美国的命题,我们的作文距离自我还是较远,认识自我的思想缺乏个性施展的空间,也就容易写得雷同,以至抄袭。

高考作文改革特点(从文化素养的视角看)(4)

我们有理由相信,几年来稳定的格局会打破,由此预测2023高考作文变化的两大趋势:

第一 材料的情境创设更具体,直接用“自我“命题,以人格品质(甚至思维品质)选拔有发展潜能的考生。比如,用“你”创设材料,切入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并设置明确的问题,作文方向更明确,极难抄袭。

如像“人”字描红的命题一样,但切入角度更新奇更具体,打一道无法预测的孔,深刻洞察认识自我的智慧,选拔有潜能的考生。

第二 新生活小主题(比如,自爱、亲情、友情、家乡之爱等)取代新时代大主题,取材社会民生。这就让那些押题猜题宿构者落空,反映高考公平的呼声。小主题并不狭隘,以小见大,既为抒写真性情创设自由的空间,又能反映高尚情怀美好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