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在给三国谋士排名时,喜欢将诸葛亮排除出去,理由是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军事统帅,为蜀汉的二把手(丞相),不符合谋士之标准。

谋士的出现,一则为乱世之中各诸侯的编制相较于王朝编制缩小了很多,许多人干着类似于中央朝廷官职的活,比如荀彧既管军事,为奋武将军曹操的司马(参谋长),同时荀彧还任尚书令,兼管人才选拔、官员人事调动、诸侯外交等事务。曹操在即将与袁绍进行决战时,为解除周边威胁,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可以派遣钟繇对关右诸将抚以恩德,使韩遂、马超与己联合,这样就可以放心地对付袁绍。

故这时的荀彧其实就相当于曹操的“丞相”,“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只不过曹操自己最大的官职也只是丞相、车骑将军,就无法给予荀彧正式的丞相名分。

诸葛亮在蜀汉建立后有什么功绩(作为蜀汉集团二把手的诸葛亮)(1)

谋士的出现,另一个因素为各诸侯割据之际,需要招揽大量人才为己服务,来投奔的人的才能类型多种多样,有的善于治理内政,有的善于后勤运输(毛阶,曹魏的后勤部长),有的善于监察和处理司法刑狱(王朗,任谏议大夫,曹魏的最高检察长,又曾迁大理,曹魏的刑狱长),有的善于军事筹划或具有统兵作战的才能,但这些人的才能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得知他们更擅长哪一行,好归类到不同部门去工作,于是“谋士”就成为了广泛、临时的职业统称,给这些谋士们授予的职位也多有是临时性的,比如荀攸的“谋主”,即为军队总参谋长,郭嘉、董昭的军师祭酒,即为曹操的首席幕僚,相当于现代的首席顾问,给自己的老板出谋划策。

魏国建立以后,这时职务都取消了,因为都有了正式的人才考察和人才上升渠道,只要在一些低级岗位上任职历练一段时间,干得好、善于处理哪一方面的事务,就往哪个部门升迁。这就是为什么三国魏蜀吴各国中后期感觉都没有了“谋士”的原因,其实不是没有谋士,而是谋士都有了正式的编制职务。如果较真来算的话,从郭淮、邓艾、钟会的人事升迁经历看,是因其方策精妙,而由文官转武职,勉强可以和“谋士”扯上关系。

诸葛亮在蜀汉建立后有什么功绩(作为蜀汉集团二把手的诸葛亮)(2)

再举例来看,荀攸还任过中军师、尚书令,贾诩任过讨虏校尉(董卓入京时)、尚书(李傕郭汜入京时)、执金吾(曹操所封,汉朝的执金吾与卫尉分别执掌守卫京城安全的北军和南军,所以可看作是京城卫戍部队司令官)、太尉(曹丕所封,相当于国防部长,只不过兵权主要还抓在曹家、夏侯家手里)。

所以,从官职是无法断定是否为“谋士”。符合谋士身份的,起初参与筹策,但职务是临时性的,或者不掌实权,后面筹策得当,立下大功得当相应升迁,如程昱先后升为济阴太守、振武将军,法正升为扬武将军,范睢由秦昭王的谋士而任丞相。陈平刚开始在刘邦手下干活时没有相应职务,后来屡次以护军中尉身份,统领诸将随刘邦出征。那些一开始就带兵的,即使有所筹策献谋也不属于“谋士”之列,应当归类到将领统帅这边,典型的例子就是周瑜、陆逊、张辽、张郃等。

诸葛亮在蜀汉建立后有什么功绩(作为蜀汉集团二把手的诸葛亮)(3)

诸葛亮刚开始以谋士身份为刘备筹画战略规划,即使后来他升任为蜀汉的丞相、军事统帅,仍不能否定其原来具有的谋士身份。这就跟姜尚以谋士身份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剪商,因功劳巨大而裂土封候,成为了诸侯之长(周成王诏曰:“五侯九伯,实得征之”)仍被人当作典型谋士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