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词语。
很多时候,同样的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意思便也会出现不同。
这也导致了一种现象出现:听会说话的人讲话是一种非常好的享受,听不会说话的人会十分不耐烦。
此外,在某些时候,一些人可以骂人不带脏字,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这场争论迎来胜机,而这便是运用了文学中反讽这个手段。
鲁迅作为我国的大文豪,他的反讽用的是非常之好,可谓是“反讽第一人”
01 反讽与鲁迅的故事鲁迅作为清末才子,见证了国家蒙难、民族蒙尘的这段历史。
在其留学期间,看到很多中国人面对日本屠戮者对国民的伤害而无动于忠,决定弃医从文,以文学去解救国民的内心。
在这样的时局之下,鲁迅看到了各种人心面目,他为之感到痛心,便以文笔作为武器,以反讽作为手段,去讽刺那些社会中的败类。
鲁迅在其文章《且介亭杂文》中提及他对反讽手法的认识。
于他看来,中国当时有很大一批人,他们无法做到监听则明,当有人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他们会感觉你在和他作对。
可是,又不能对这种人置之不理,必须去改善他们的想法,所以他便决定以反讽的手法去批判这些人,让他们自己从中得到答案。
鲁迅的反讽主要是针对两种人,一种是根本听不进去别人话的人,另一种便是别人的话他虽然听进去了,但是他却理解不了人家所表达的含义。
此外,鲁迅有三句名言,主要是用于骂人,但如果不去细细品味这三句话,还以为他是在夸奖人。
02 鲁迅的三句骂人话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在这篇中多次出现了反讽的手法,最出名的一句“便是阔起来了”,而这也是鲁迅的第一句经典骂人话。
这四个字本身确实是褒义词,但它只要运用在适合的场合便会变成贬义词。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个失意之人,文章开篇便提出孔乙己不是养尊处优的阔人,也不是饱经风霜的劳动者。
这句话十分有意思,用现在网络流行语说便是没有公主命,偏要有那公主病。
“孔乙己如今是真正阔了起来,再也瞧不上店家,睥睨地甩出几枚铜板”。
这是鲁迅第二次在文中运用“阔了起来”这句话,这句话鲜明地点出了孔乙己小人得志的样子。
“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橱”。这是鲁迅第二句经典骂人话。
这句话出自于《读书杂谈》,这是鲁迅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孕育出了一批知识青年的心痛之言。
当时的社会大概有这两种读书人。
一种他们有文化,留过洋,但是他们读书读的是死书,一旦脱离课本,便会变成一个文盲;而另一种人,他们同样有文化,留过洋,但他们却十分鄙视那些文化不如他们的人。
在鲁迅看来,知识没有学到不要紧,那只是可能是没有运用到好的方法,一旦有适当的指引,那么这部分人便会有丰伟的成就,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如果心坏了,那么一切都白谈。
他们这些人心中不存善念,看不到他人的优势,如果作恶,将会犯下更大的恶事。
我们不能当一个承载着书的书橱,而是要当一个充满知识的智者,可以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也应心存善心。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这是鲁迅第三句经典骂人话。
这句话出自鲁迅《切记亭杂文论毛笔之类》,这讽刺的是当时社会中的一些改良派。
他们总有很多说辞去教育他人,但反问他们自身,却并无法做到自己提出的一些理论。
这句话同样也能讽刺我们当今社会那些道德绑架的人,他们很多事自己办不到,却总想让别人去办到。
鲁迅他在这里以这种反讽的手法去警醒那些温和改良派的领导者,希望他们能够从自己的身上发现问题,不要总去看他人身上存在的问题。
03 反讽的魅力其实于鲁迅而言,他运用反讽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的。
他希望那些被讽刺的人能够领悟到他言语中所包含的真谛,能够改变自身的毛病,走向更好的自己。
鲁迅这一生有无数文学作品,其中含有反讽的更是不计其数,而那些被他当做讽刺对象不仅只有真实存在的,还有一些虚构的人物,往往很多时候一开始你以为鲁迅在夸赞,但实则他却是在谩骂。
反讽的魅力十分奇妙,慢慢地去探索反讽的奥秘,去窥探文学中所蕴含的广阔深意。
总结鲁迅是民国时期难得的大文豪,他出生于民国时期参与了当时著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留下的巨多著作都值得人们慢慢的品味。
学习文学不仅能使说的话更加有韵味,也能在很多时候不动声色便能深达其味,而反讽这一手法也是十分之奇妙,若运用于日常生活也将是一大趣事。
“腹有诗书气自华”。
对于文学的学习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什么时候也没有尽头。
多读书读好书,却务读死书,这是众多文人墨客所带来的经验之谈,愿文学能在新时代迎来百花齐放的盛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