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慎之

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知名关系亲子专家


发现谎言别去拆穿因为真相更可怕(你敢面对事实真相吗)(1)

胡慎之心理

许多年轻人喜欢看娱乐八卦节目,了解明星们的绯闻和最新动态等。

我看这类节目喜欢从微表情的方向去分析明星间的关系。

美剧《LIE TO ME》,曾经一度风靡中国。

我是微表情的爱好者,谈不上是一个研究人员。曾经被企业受邀演讲“微表情”的课题时,总是受到大家的欢迎。

很多人看《LIE TO ME》这部剧,是渴望从剧中学习识破谎言的技巧。

对于谎言,我们是害怕的,甚至是讨厌的,尤其在亲密关系中。

每个人都想要相互忠诚,没有谎言的亲密关系。如果谎言被我们识破了,那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我们真的做好了准备,有能力去面对真实的事情吗?

我看不尽然。

-1- 【说真话的小孩】

所谓的真相,是指真实发生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对方眼里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一个无法用真实来表达的事情。因为真相有时会随着情境,人物关系的需要发生变化。

有时,我们对真相是排斥的。

读小学,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皇帝的新衣》。

当皇帝赤身裸体地站在群民面前,所有人都说看见了那件美丽的新衣。这时,一个童言无忌的小孩戳破了谎言,指出皇帝没穿衣服。

那一刻,我猜想,皇帝的内心肯定是非常崩溃的,即使孩童说的是真相,但国王及大臣们可能也无法接受,甚至会把愤怒转向那位说真话的小孩。

很多时候,我们对“我是谁”这个概念不清晰。

也许,一生中,我们都在追问“我是谁?”

把“自我”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叫“本我”,另一部分叫“他我”。

“本我”的意思是:我认为我自己是什么样子。

“他我”的意思是:我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

做咨询的时候,我经常会问,“你觉得别人是怎样看你的?你自己是怎样看你自己的?”

有的人,“本我”和“他我”之间的距离特别远,他们的内心是非常脆弱的。比如:我经常会遇到自我吹嘘的人,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痴人说梦的人。

一个自我比较稳定的人,“本我”和“他我”两部分的距离是无限接近的。

当自我两部分的距离相差很远时,对于真实的东西,以及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很难去接受。

发现谎言别去拆穿因为真相更可怕(你敢面对事实真相吗)(2)

胡慎之心理

-2- 真相很残忍

俗话说,“旁观者清”。

当旁观者说出了一个你无法接受的真相时,我们的感觉首先是排斥。因为真相被告知的那刻,我们要体验极大的挫败感。

类似一种做美梦被人推醒的感觉。

美梦被叫醒,我们是痛苦的。噩梦被叫醒,我们是庆幸的。

在一次团体的小组活动中,有一个环节是任何人都可以表达对每个组员的看法。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管说什么,大家都不做任何批判,只是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对某人的看法而已。

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各方面表现的也很努力。对家庭,朋友和组员都非常负责,甚至会牺牲掉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去满足别人的需求。

团体中11位成员,有5~6个人直接告诉我,“老胡,你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你会为了工作,牺牲你身边的人,以及亲近人的利益。你需要他们支持你,才能完成你自己的事情。从这一点看,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你是获益者......”

当时,我无法接受,心里感到特别难受,沮丧,羞耻,愤怒。如果旁边有一个地洞的话,我真想钻进去待一会。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他们都在针对我,歪曲了事实。后来,我静下来跟自己的愤怒和羞耻的感受待在一起,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确实有些自恋,把自己美化成了一个非常不错的人。

别人给我们真实的反馈,我们不一定能接受。因为自己认为的我们和别人认为的我们,中间是有很大差异的。

当然,在我们慢慢地,客观的,看待自己,审视自己时,自我的两部分可能就比较接近了。

发现谎言别去拆穿因为真相更可怕(你敢面对事实真相吗)(3)

胡慎之心理

-3- 拒绝真相的故事

毕女士跟闺蜜发生了很大的冲突。

过去无话不谈的两人,因为一件事,现在闹的跟仇人一样。

一年前,闺蜜告诉了她一个秘密,“在某处,看到了毕女士的丈夫和一位年轻的女人在一起,举止非常亲密。”

她的闺蜜想了很久,不知道要不要告诉毕女士,最后,她还是决定告诉她。

在闺蜜没有戳穿谎言之前,毕女士一直生活在完美的想象中:老公非常疼爱她,孩子各方面都不错,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自己不用出去工作,也不用做家务,有保姆。每天想去哪就去哪,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现在的生活状态,毕女士是非常满意的。

当闺蜜告诉了她这件事,毕女士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找丈夫问清楚事实真相,反而忽然对闺蜜非常愤怒,说她无中生有,出于嫉妒才这样说的,根本就是在中伤我的丈夫。

闺蜜很受伤,觉得自己好心好意告诉她实情,结果被她这样对待。

冷静下来的毕女士找到丈夫,逼问他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很多细节,比如:什么时候认识的?在哪认识的?开过几次房?在哪里开房?有没有一起去度假?在哪里度假。

丈夫为了维系婚姻,把发生过的所有的细节都告诉了毕女士。丈夫一边说,毕女士一边想象他们在一起的画面,并脑补了很多可能不存在的事情。

瞬间,毕女士崩溃了,这些细节像一个个闯入者,不断地侵扰她以后的生活。这种侵扰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

她的情绪变的非常脆弱,无法很好地入眠,丈夫有一点点响动或一点点行为,她都会跟这件事挂钩。整个人变的超级敏感,日子过的十分痛苦,备受折磨。

她说,“早知道真相是这样,我情愿不知道的好。”

其实,丈夫出轨是有蛛丝马迹的,只是,毕女士生活在美好的想象中,把丈夫不寻常的表现都用各种方式去合理化了。

例如,丈夫开会开了一晚上,丈夫出差回来后对毕女士没任何的兴趣。丈夫这些反常的举动,以女人的第六感是可以觉察出来的,可是,毕女士用了“潜意识的否认”防御方式直接否定了自己的猜想,觉得丈夫不可能做这种事,觉得丈夫是非常爱她的。

为什么毕女士不愿意碰触丈夫出轨的真相?

一方面是她在生活和情感方面对丈夫特别依赖,另一方面是她想象的生活是很美好的。所以,当闺蜜把真相呈现在她面前时,她瞬间就崩溃了,美好的外衣被剥掉了,她要去接受这件痛苦的事情,好难。

这件事的打击程度,对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创伤性事件。

真相一出来,她就无法回避了。因此,有些人不愿接受真相,因为事实对她来说太糟糕了。

发现谎言别去拆穿因为真相更可怕(你敢面对事实真相吗)(4)

胡慎之心理

-4- 知道真相会怎样?

遇到重大的危机事件,需要做危机干预。

我们生活在一个错觉的世界里,因为错觉的世界是可控的,可预测的,有意义的,不会受伤的。

错觉再美好,但最终还是错觉。

错觉被打破的时候,我们人类会出现一些本能的动物反应:战斗,逃开,木僵,装死。

真实的危机事件会直接打破错觉,于是,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就变得不可控了。本来生活挺好的,突然,一个事实真相砸进来,把美好都砸碎了。

大部分的时候,人类还是按照动物的本能在生存。

危机事件一出来,我们的情感变的没办法去处理了,动物本能被激发了出来。因此,在做危机干预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原则:让来访者再重新回到那种错觉中去。

也许有人会疑惑,“回到错觉中去,难道真实的样子,他们就不用知道了吗?”

真相的唯一目的是:这件事我们是可控的,对未知的事情我们会害怕。

毕女士之所以要拼命地问丈夫和第三者之间的细节,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减少对未知的焦虑。

许多婚姻,在其中一方出轨后,就没办法再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去,因为信任已被打破。

中国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

我们明明知道事物运作的规律,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人类不是无所不能的,我们的眼界有局限。

尽管我们知道,但我们还是更愿生活在一个可控的,理想的,美好的想象里。

当我们内心特别脆弱的时候,我们会更渴望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我们会希望自己能够掌控一切。

当天灾人祸把这一切都打破时,我们的自我就被击的支离破碎,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这种怀疑的感觉是非常痛苦的。

什么时候我们容易怀疑自己?

就是真相击破我们理想的自己的时候。我们会一下子从天堂跌到谷底,感觉很糟糕。

发现谎言别去拆穿因为真相更可怕(你敢面对事实真相吗)(5)

胡慎之心理

-5- 什么是英雄?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非常有趣的电影《驴得水》。

影片中,有一位铜匠,被一曼老师开启了性爱上的意识,体验到了性爱的不同方式。

铜匠在跟老婆做爱的时候,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没有让老婆感到欣喜,反而觉得慌乱。老婆认为铜匠已经完全不可控了,似乎现在的铜匠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

老婆无法对铜匠指责,于是,把自己的恨转移到了开启让铜匠面对性爱真相的女人身上,吵着要去杀掉对方,要跟对方撕逼等等。

可以看出,知道真相,对我们自己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面对真相,有时是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内心和足够的勇气的。

真实的对面是谎言吗?

不是的,真实的对面不一定是谎言,中间有很多的灰色地带。

如果我们一定要用非黑即白的世界观来看待的话,那我们对于真相就会特别执着且恐惧。

一位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在于他直面了生活的真相,仍有活下去的勇气。

直面真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有的人就喜欢生活在自己编造的世界里,回避真相。

做家庭访谈时,有一个掌控感非常强的焦虑妈妈,带来了一个做事特别慢,爱拖拉,不经常说话,人际关系紧张的孩子。

这个孩子在人际关系中,不是很主动,特别胆小,甚至产生了一些学习障碍。

孩子的问题一定是家长或家庭的问题。孩子的这些症状有一部分是为了攻击妈妈,因为孩子没办法直接表达出对妈妈的不满。

我问妈妈,“如果孩子一个人可以完全自主,不需要你为他做很多事情了,你的生活会怎样?”

大部分的妈妈都会说:“我会生活的很好,很开心。”

我继续追问:“好在哪里?你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妈妈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变的伤感起来,她觉得孩子能给她价值的体现,在照料孩子,承担孩子责任的时候,觉得特别有安全感。如果真的有一天,孩子不需要她了,变的独立自主了,妈妈的生活会空掉。

这就是事实的真相,但不一定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第二次,妈妈不来了,也不让孩子来咨询。

发现谎言别去拆穿因为真相更可怕(你敢面对事实真相吗)(6)

胡慎之心理

-6- 你敢接受事实吗?

又要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

毕女士无法接受丈夫的出轨,不想要别人来告诉她,拒绝接受丈夫已经出轨的事实。同时又希望别人来帮她解决问题,让一切恢复到原来甜蜜恩爱的关系中去。天啊,这种事谁能做到。

在培训新的心理咨询师时,我经常开玩笑说,这世界上有一种人特别容易被别人杀掉:知道秘密很多的人。

秘密恰恰是最接近真相的东西,当你知道了秘密,很多时候,就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去保守这个保密。

人际关系中,特别是朋友和朋友之间,当你知道了对方的秘密,是否要告诉他,取决于对方能否接受这个真相。

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接受真相的。

“要不要告诉别人真相”,“怎样去告诉别人真相”是一门艺术,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平衡。

发现谎言别去拆穿因为真相更可怕(你敢面对事实真相吗)(7)

胡慎之心理

< the end >

作者介绍

胡慎之,知名亲子关系专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向日葵爸爸。新书《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高情商沟通术》京东当当热销中。公号:胡慎之(hushenzhix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