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这张脸你肯定不陌生,他是影视剧里的老面孔,最为人所熟知的影视作品是《传奇大掌柜》里的姚泽圣、《谋圣鬼谷子》里的周王。他1966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原本在影视圈里已经有些名气,要知道拍影视剧来钱多快呀!可是,非要一把年纪了,回归舞台,成为北京小剧场话剧里硕果仅存的六零后“老炮儿”。文化圈里都知道,舞台剧商业变现有多难!
可是,方旭偏偏热爱舞台,热爱北京,对老舍的京味戏剧有着挥之不去的情结。曾经一次机缘巧合,方旭把老舍的《我这一辈子》改编成一出“独角戏”,这也触动了他内心深处对老舍作品的执着劲儿。这些年来,从独角戏《我这一辈子》到话剧《猫城记》、《老李对爱的幻想》、《老舍五则》、《离婚》和《二马》,方旭被业内誉为“老舍专业户”,自编自导自演的“全能王”。2018年5月,2018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他又带着最新作品《老舍赶集》,亮相上海首演。
有人如此评价方旭所传达的老舍美学:这是小而精致的,原汁原味儿的北平,它不同于那种宏大的,厚重的表达,而是回归到了老舍街头巷尾的北平,回归到了小人物、小心思、小细腻在命运、时代中身不由己的沉浮,同时又有着一种坚定的目光审视着整个民族。
【瓢姐姐访谈实录】
那天顶着重感冒咳嗽不止,去采访方旭老师,一聊聊了两个多钟头,受益颇丰。你的生命,来这个世上走过一遭,冥冥之中自有一种使命和责任。究竟该怎么活?你要如何处理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生命最终要探寻什么?我喜欢导演方旭所呈现的答案。我觉得他的故事具有普世价值,正如瓢姐姐创办“一瓢饮”公号想传达的理念,把那些金子一般的灵魂带到大家面前。
当下,区块链技术很热。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其实和区块链的技术目标一样——不可篡改,不可逆转。你遇到的每一个事件,只不过是那个无法篡改的数据库的一条数据,一个区块。这么想想,有时觉得更应该在出发之前,仔细思考一下我们的目标和终点。
Q & A
Q:瓢姐姐
A:方旭
四合院里混大的“老北京情结”Q:演影视剧和演舞台剧,哪个对你来说更过瘾?
A:肯定是舞台剧。站在舞台上,我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舞台是一个有想象力的地方,它为有想象力的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戏剧,是假定的。这种假定让很多想象力变成现实。可是你非不这样做,把舞台变成电视剧拍摄现场,搭了房子,盖了院子,我觉得这种戏就没劲了。我不喜欢那种方式,可能我对剧场有某种偏好。舞台它刺激,就是因为你可以把它用一种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出来。关键它还不是完全个人化的事情,你要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激活观众的想象力。这个真的太刺激了,是其他艺术形式不能取代的。我就喜欢用最少的元素,激活大家最大的想象。
Q:你偏爱想象力,或者说是比较新锐的戏剧表达,但是你又偏偏选择老舍这种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舞台呈现的题材,为什么一定要“戴着镣铐”来跳舞呢?
A:我觉得想象力只是一个表达方式,说到表达,你还得要知道要表达什么?那个东西就需要回到文学,回到文本上。我觉得文本的文学基础不扎实的话,就算你再有想象力,也没有施展的空间。喜欢老舍,是因为从小我在北京长大,喜欢京味儿,从内心深处就很迷恋它,选择老舍也是特别自然的事。大家也说王朔是京味儿作家,但我觉得不一样,王朔有点儿玩世不恭,真是说到对于人、国家、社会有一种责任感,我觉得还得是老舍先生。
话剧《老舍赶集》剧照
Q:你说到王朔的京味有些玩世不恭,有点像电影里的《老炮儿》。也有人这么形容你的京味,你自己怎么看?
A:很多人对“老炮儿”的理解,很大程度受到那部电影的影响。其实,老炮儿不是句好话,关起门来说,老炮儿就是老流氓的意思。但是那部电影之后,很多人误以为那就是北京人,就是所谓的京味儿。其实,我觉得它不能代表所有的北京人。就说北京的四九城,且不说四九城,就说东南西北城,按照过去说,语言都不一样。南城,天桥一带比较底层。因为北京人艺的原因,很多人就误以为天桥就是北京,其实也不是全部。有道是南贫北贱,东富西贵,是有说辞的。就像老舍先生的正红旗,其实是在北京城的西边。所谓的北京腔,其实是满汉语言文化的融合体。就像北京人常说,得了您嘞!“嘞”就是从满语来的。北京人说话快,也是和满语的融合。你说老北京,往前一追,就是300年前的满清,是满清文化的混合体。所以,很难笼统地去讲,这就是北京,那就是京腔。
话剧《老舍赶集》剧照
想明白要和观众聊点什么?Q:这让人想到以前人艺的《雷雨》演出遭遇观众笑场。像这种经典戏剧,对当下的年轻人有现实意义吗?
A:咱们先不说做不做老舍戏剧,单说戏剧这件事本身,是必须要考虑观众的。换句话说,当你决定要做这部戏,首先就要想好我到底要和观众聊什么?他们愿不愿意跟你聊?如果你当初就知道,你想聊的东西,观众并不想和你聊,我就会劝你,压根就不要做这部戏了。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它是当下发生的,就是台上与台下,在当时那一刻面对面发生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台上不考虑台下,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我不是说,做戏要讨好观众,这个不对。但是戏剧这种艺术形式,所有元素都可以去掉,只有演员和观众这两种元素缺一不可。没有观众,戏剧则不成立。所以,对于导演来说,你必须要了解观众想什么?当你排演一部戏,它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一定是它能否触动当下的观众。从做《我这一辈子》这部戏开始,我就找准了自己的方向,想想跟观众聊什么?你会不会特别真诚地和他聊,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方旭在《老舍赶集》中饰演的有钱没文化的邻居
他眼中的“理想生活”Q:这次为上海观众带来《老舍赶集》,就这部戏来说,你想跟观众聊些什么?
A:其中每个故事,切入点都不一样。比如,头一个故事,创造病。就是当下年轻人中的月光族嘛!讲的是一种生活状态。首先,是一个理财的概念。进而,就是聊到人要不要去控制自己的欲望。《牺牲》讲述了1930年代海归博士的假意牺牲。海归毛博士,也让很多观众找到了身边的影子。人,会算得失账,那些被不同社会文化弄拧巴的人,这种人就算到今天还是比比皆是。相对于其他几个故事,和现在的观众稍微有些距离的就是黑白李。走了一个“情”字,尤其到了80后、90后,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对手足情这个事已经很无感了。当时选择这个故事,就是觉得它的浓度太高,是全剧中的催泪弹,我希望让观众再去感受一下,兄弟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到了《邻居们》这个故事,就更现实了。商人和知识分子关于生活琐事的纷争,就好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最终,我把主题落点到所谓理想家庭是什么?理想生活是什么?人这一辈子,所谓酸甜苦辣,你想继续往前走,内心还是需要保持一种温暖的光亮。
《老舍赶集》中隔壁邻居是一对儿知识分子
当知识分子遇到没文化的土豪邻居,就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Q:那你个人对理想生活有怎样的愿景?
A:我的理想生活,就是闲云野鹤。其实,讲真,早就不想干了。我机缘比较好,有一个佛家师傅,还有一个道家师傅。我老早就有一个心愿跟师傅上山修道,摆脱人间俗事。师傅让我抽出至少三个月时间学习,可是到现在我都没有抽出这个时间。我最后给自己定了个时间节点,就是干到60岁,现在我52岁,还有8年。人来到这个世上,冥冥之中就有着他的使命,你得把这些事给了了。对我个人而言,就算到了这个年纪,我也没有走到对生命也好,对世界也好,达到特别通透的认知。我们总要留点时间给自己,花些时间去研究一下,生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的生命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到底怎样?
Q:未来这8年,也还是会专盯老舍先生的作品?
A:老舍还有一些不错的小说,我都想做;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可能也有一些别的东西想跟大家聊聊。比如说,赫尔曼·黑塞有一部中篇小说《悉达多》,那是当年在全球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作品。我觉得这个体量,做一部话剧刚刚好。它所探讨的就是人这一辈子,在物欲以及精神上的追求所引发的人性挣扎和选择。这部作品更有普世价值,和每个人的人生都息息相关题。我觉得这部作品到最后诠释的也是人所要追求的理想生活境界。我特别喜欢老舍先生这篇《我的理想家庭》,我觉得人的幸福感恰恰是跟他的欲望,特别是物欲这些东西,是一个反比的关系。物欲越多,你的各种牵绊就越大。这次《老舍赶集》,上海的观众中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看懂了我的表达,他说6个故事里,他最喜欢最后一个,就是老舍所描述的中国式理想生活。这让我很感动,可能你真的和观众达成了某种交流,他的理解可能对他未来的生活也会产生影响。做一部戏,能遇到这样几个观众,我就无憾了。
撰文 瓢姐姐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借一瓢灵感温润你的灵魂我是瓢姐姐,资深媒体人,生活方式撰稿人,旅行达人,深爱名山大川的文艺女中年。我愿与你分享有趣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风向标。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有趣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