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五狮台的故事由来 秦千童城是徐福千童东渡的原点(1)

秦千童城是徐福千童东渡的原点

盐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张俊林

【摘要】 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徐福千童百工成功东渡。本文从文献资料、文物遗存、传说口碑,结合对盐山县及千童镇历史文化传承、地理区位优势、人文品格特征等进行系统分析,试图揭示,盐山县及千童镇就是秦代徐福千童东渡的原点,即最后集中东渡起航出发地。

【关键词】 徐福千童 东渡 原点 考辨

盐山县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部,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南接齐鲁,素有“冀鲁枢纽”、“京津门户”之称。盐山县是具有两千余年历史的古县,处于战国时期燕、齐两地的结合部,现境内仍有“齐堤”遗存,素有“齐北燕南”之称,辖有齐地北疆重地古无棣邑和古饶安邑,两邑相邻,从古饶安邑沿河入海必经古无棣邑。其中古无棣邑就是远古时的皋城,西汉高成县、西晋高城县及隋代以降的盐山县,古饶安邑就是秦千童城(即丱兮城),西汉千童县,东汉饶安县、唐代旧县镇及1993年更名的千童镇。

经历史、地理、民俗、考古、航海、文化等专家,从人文和自然两方面进行多年考证,认定盐山县千童镇是秦代徐福千童百工东渡扶桑的原点,即最后集中的起航出发地。

一、现代分析研究

(一)少昊白帝的诞生地

盐山县传说是黄帝长子少昊帝的诞生地。《路史·后妃七》说:少昊(注:亦作少皞、少皋)父配于类氏女名娥,而生少昊,“既生,其渚为陵”,注引《休子》云:“少昊生于稚华之野,一旦为陵,郁郁葱葱焉。”《太平御览》卷八百七十三引《休子》曰:“少皞生于稚华之渚,渚一旦化为山,郁郁葱葱焉。”《尔雅》:“小洲曰渚”。“其渚为陵”之“陵”,即指上古时期的禹贡碣石,春秋战国秦汉时称为无棣山,魏晋隋时改称盐山,唐宋时又称马谷山,元明清民国则称大山,2001年复名为“碣石山”。“稚”为“雉”,为长尾野鸡,雄性野鸡的尾巴长、羽毛鲜艳美丽(被誉为凤鸟);“华”意为美丽光彩,又同“花”,“稚华之渚”的含义就是“美丽的凤鸟岛”。少昊帝生于稚华之野(渚)即美丽的凤鸟岛上,立国于东海之滨。

中国民族史专家何光岳认为:稚华即今盐山县东南。今盐山县乃为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所置高成县(县治在今盐山县故城赵村东北),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改为高城县,高成(城)县当为皋城(“皋”通“高”。《释名》:“高祖,高,皋也。”),系少昊氏后裔皋族居此而得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县域东南有盐山,高城县改称盐山县,此为少昊诞生之地,史学界把盐山县定为少昊氏的族源地。

东晋王嘉(字子年)著《王子年拾遗记·少昊》卷一记载:“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奏娟之乐,游漾忘归。穷桑者,西海(注:曲称东海为西海,是因为少昊为西方白帝)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少昊以主西方,一号金天氏,亦曰金穷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后少昊氏由皋城南迁,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上)曰:“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穷桑”即是“巨桑”,盐山县就是穷桑地,又因少昊诞生时,“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故盐山县古称“凤凰城”。更由于盐山地处渤海西岸,“时有神童”出没,并且生长有巨桑之树、出产延年益寿之桑椹,成为秦始皇及徐福等方士心目中的神圣之地。

(二)秦始皇帝的族源地

秦国国姓为嬴,属上古八大姓之一,当初黄帝给自己的儿子们赐姓时,长子少昊就被赐为了嬴姓,因此秦国属于少昊的后代。《史记·封禅书》记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白帝就是少昊,而秦国是从秦襄公开始,才正式成为了诸侯国之一。

所谓“自以为主少昊之神”,就是说,秦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少昊,即黄帝的长子。晚年的秦始皇先后于公元前215年和公元前210年两次到齐郡碣石山,并在饶安邑诏令扩筑千童城;《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皇帝元年。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实为“认祖归宗”之举。秦始皇以为,把人生最后的一件大事交给祖地的千童百工去完成,肯定能够成功,事实上东渡确是成功了。

(三)燕齐海上方士的炼养地

方士是秦代入海东渡的肇始者。在战国时期“燕、齐海上之方士”就开始活跃,他们以航海实践使“中原天下”传统认知拓展到“四海为家”,又以“海上”经验构建了神仙(仙人)学说。齐地北疆重邑饶安位于燕、齐交界,连同东邻无棣邑的碣石山(即盐山),都是燕、齐方士集聚炼养地、大本营。

《战国策·燕策一》与《史记·苏秦列传》均记载:苏秦说燕文侯曰:“燕南有碣石之饶。”可见,碣石山位在燕国南境。《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作《主运》”《汉书·艺文志》:“邹子,名衍,齐人,为燕昭王师,居稷下,号谈天衍。”上海版《汉语大词典》:“碣石宫”条下:“碣石宫,战国时,燕昭王为邹衍所建的宫,因地近碣石,故名。”陈平在《燕国风云八百年》里也说:“碣石宫,在渤海边,所以将宫筑在这里,是因为在海边才便于求仙长生。”战国时代燕昭王在碣石山脚下为邹衍修建的“碣石宫”,就是邹衍培养海上方士的学府,是方士入海求仙的基地。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游至齐郡碣石山,碣石宫曾作为秦始皇的行宫,“刻碣石门”“考入海方士”(《史记·秦始皇本纪》)。方士作为“百工”之重,在此更便于召集。

(四)独特地理文化的呈现地

秦代齐郡千童城南侧有一条大禹治水时人工开凿的导河——无棣水,也称无棣沟、无棣渠、无棣河(这里以“沟、渠”命名,说明无棣沟或渠是一条经人工浚治而成的通海运河;“河”本来是古代黄河的专用名称,无棣河之名,则说明它又是古黄河的支流),是鬲津河、古黄河故道,明清时称为“老黄河”,建国初则称“四女寺减河”,1971年更名为“漳卫新河”,现为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无棣沟向东北经无棣山(也称碣石山、无棣山、盐山、马谷山、大山)与箧山(也称马骝山、小山)之间流入渤海(古称勃海)。渤海西南岸边的碣石山自古就是“岛夷”贡道上的自然形成的导航标识。秦始皇可能认为南北相隔40里的“大山”和“小山”形似大秦帝国朝向渤海的东北大门即艮门,秦始皇还听闻“禹贡碣石”一带有“天子之气(即龙气)”,并且渤海作为内海,被称为“渤海湾”,风平浪静,经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仙气”也很重,就在右门(南侧)——“大山”上面篆刻了“碣石碑文”。因此秦始皇顺理成章地选择了“龙仙齐聚”之地——无棣水的入海口(大沽河,今称大口河,自古是北方的重要口岸)作为徐福千童东渡的入海口。

(五)水陆丰足物产的集散地

饶安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而得名,位于强齐的北疆,处于齐、燕、赵三地交界,盛产五谷、布帛、土陶、铜品,特别是鱼盐、淡水,更是水陆物产的集散地,为历代群雄必争之要塞。《史记·货殖列传》:“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齐冠带衣履天下”。“齐冠带衣履天下”就是说天下人的丝绸制做的冠带衣履皆仰给于齐地。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之六十五“河北道十四·沧州·无棣县”条下:“月明沽,在县东界。西接马谷山,东滨海,煮盐之所。”因长期承袭“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碣石山(盐山)脚下的月明沽是当时制盐历史最长、制盐规模最大的“煮海制盐”盐场,古代“盐”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谁占有盐,谁就拥有天下,因此盐事兴衰影响国运,致使历代实行食盐专营。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刻版《海丰县志》“山川·自然泉”条下:“自然泉在大沽河(即鬲津下流入海处)岸上。近海处水咸,唯此泉甘洁,往来舟舰,时取不竭。《山东通志》作‘古井’。”该井水清澈甘冽,爽口宜人,不论旱涝,井水常年保持一定水位,相传与东海龙宫相通。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这与饶安的物产丰足富饶(能够满足东渡船队给养)、社会安定、交通便利分不开的。待秦始皇一统天下,东巡中一眼就看中了北方滨海最发达之地——饶安。

(六)优秀人文品格的承载地

千童(饶安)作为后来盐山县的组成部分,域内民众具有千年百代传承下来的优良品格——“士尚名节,俗重信义,颇有淳厚之风。”(明代《嘉靖河间府志》《万历沧州志》,清代《乾隆天津府志》《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康熙盐山县志》《同治盐山县志》以及民国《盐山新志》),也就是说此地男耕女织、民风淳厚,召集的千童百工忠诚可靠、尽心竭力,并且百工种类齐全、技艺高超,包括种、养、渔、盐、铜、铁、陶、织、文、武等等,能工巧匠齐备。这也正是秦始皇和徐福注重的品行。

(七)入海航行安全的避风港

徐福千童入海东渡,人员、设备、物资、给养以及珍宝众多,但是最大的宝贝应该就是童男童女,因此确保渡海安全是第一位的。一方面,入海以前,船队行水路,不进入千童城北部的黄河古道,而是就近进入千童城南侧的人工导河——无棣沟支渎,也是基于安全考虑,毕竟八里宽的无棣沟支渎水流比黄河平缓得多。另一方面渤海作为中国北部内海,与南方沿海海域相比,风平浪缓,航行安全,再顺着渤海湾近岸徐徐前行,安全系数就更高了。

(八)东渡航线最短的起航地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说:“蓬莱、方丈、瀛洲,勃海中三神山也。”勃海是渤海的古称,是中国的内海,位于今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在《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里说:“仙人是燕国的特产,这风尚及于齐国;仙人的居地在燕国东边和齐国北边的渤海。”盐山地处燕齐之交,当时秦始皇和徐福可能认为,从千童城出发入海东渡是最短的航线。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古饶安邑千童城和古无棣邑皋城,同时具备天时(平原季风)、地利(物产丰饶)、人和(民风淳厚)的优势,促使秦始皇和徐福选择并扩筑“千童城”,进而以此地为依托,运用大秦帝国独有的事功精神和军功制度选童子、募百工、造舟楫、具衣食,入海东渡扶桑,以实现秦始皇一生最终的夙愿。

二、历史文献记载

徐福千童东渡壮举,历代文献记述颇多。一是史籍,尤其是“正史”就有《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畿辅通志》等;另有“稗史”,有宋代纪实小说《太平广记》以及诸多诗词歌赋等。二是总志,即官修全国地理总志,有《水经注》《舆地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三是方志,相关的府、州、县志,有明代《嘉靖河间府志》《万历沧州志》,清代《乾隆天津府志》《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康熙盐山县志》《同治盐山县志》、《民国盐山新志》以及《康熙海丰县志》《民国无棣县志》等。四是辞书,主要有《义楚六帖》、《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简明道教辞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徐福辞典》等。

“饶安”作为地名,最早见于西汉太史令、史学家司马迁(前 145—?年)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史记·赵世家》记载:“(悼襄王)四年(前241年),(赵国名将)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

“千童”县最早见于东汉大臣、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撰写的《汉书》。《汉书·地理志》第八上二“勃海郡”条下:“勃海郡(高帝置,莽曰迎河,属幽州),户二十五万六千三百七十七,口九十万五千一百一十九。县二十六:浮阳(莽曰浮城),阳信,东光(有胡苏亭),阜城(莽曰吾城),千童,……”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66年~527年)撰写的《水经注》卷九:“无棣沟又东,分为二渎。无橡沟又东,迳乐陵郡北,又东屈而北出,又东转迳苑乡县故城南,又东南迳高成县故城南,与枝渎合。枝渎上承无棣沟,南迳乐陵郡西,又东南迳千童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千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河间献王子刘阴为侯国。应劭曰:汉灵帝改曰饶安也,沧州治)。枝渎又南,东屈,东北注无棣沟。无棣沟又东北,迳一故城北(世谓之功城也)。又东北,迳盐山东北入海。”无棣沟将高成县(今盐山县)、千童县、盐山(即《禹贡》碣石,亦即今大山)联系起来。

南朝梁陈时期史学家顾野王(519—581年)“抄撰众家之言” 精心编著地理书《舆地志》,为集汉魏以后地书之大成,代表当时地学的最高水平。《舆地志》“丱兮城”条下:“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千人,至海求蓬莱仙,因筑此城侨居童男女,号丱兮城,一名千童城。”《舆地志》的这条记述很具有权威性,后世官修地理总志(或一统志)以及地方府、州、县志多有引用。

至清代王谟(约1731年—1817年)将宋以前古地理资料汇编成《汉唐地理书钞》。《汉唐地理书钞》“舆地志”条下:“盐山县有丱兮城。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千人,至海求蓬莱仙,因筑此城侨居童男女,号丱兮城,一名千童城。”进一步明确提出:盐山县有“千童城”,也号称“丱兮城”。

正如当代中国神话学大师袁珂编著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丱兮城”条下:“丱兮城,即‘千童城’。”

《辞源》(第三版)“千童”条下:“千童,县名。秦为千童城。汉置县,属渤海郡。故城在今河北盐山县千童镇。”

《辞源》(第三版)“丱兮城”条下:“丱兮城,地名。传说秦始皇派徐福(一作“巿”)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渡海前,筑城给童男女居住,人称之为丱兮城。汉置千童县,东汉改称饶安。地在今河北盐山县西南千童镇。”

可见,“千童城”就是“丱兮城”,其方位在盐山县西南千童镇。

唐代元和八年(813年),由宰相李吉甫撰写的《元和郡县图志》,是我国现存较早又较完整的官修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卷第十八“河北道三·饶安县”条下:“饶安县,北至(沧)州九十里。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以为县,属渤海郡。灵帝置饶安县,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后魏属沧州,隋不改,皇朝因之。”可见,秦代千童城、西汉千童县、东汉饶安县实为一地,与丱兮城也实为一地一城。

北宋乐史撰写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取材以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为限,成书于雍熙三年(986年)。《太平寰宇记》卷之六十五“河北道十四·沧州”条下:“至熙平二年分瀛洲、冀州置沧州,取沧海为名,领浮阳、乐陵、安德三郡,理饶安,即今饶安县(注:时治所为浮水城,即今孟村回族自治县新县镇)东千童古城是也。”《太平寰宇记》卷之六十五“河北道十四·沧州”条下:“千童城,秦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不死之药,置此城以居。汉曾为县。”《太平寰宇记》卷之六十五“河北道十四·沧州·饶安县”条下:“饶安县,(沧州)南九十里。旧十五乡,今六乡。本汉千童县,属渤海郡。后汉改为饶安县,隋因之。”

北宋期间,由王存、曾肇、李德刍编著的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成书。《元丰九域志》“附录·沧州”条下:“童子城,《齐记》云:秦方士徐福将童男女千人求蓬莱,筑此城。”同样是称呼“千童城”,雅士称为“丱兮城”,粗人则呼为“童子城”。

明朝代宗命太子太傅、户部尚书陈循以及高谷、王文等总裁纂修《寰宇通志》,是明代首部官修地理总志,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成书。《寰宇通志》卷二“沧州·盐山县”条下:“在(沧)州东九十里。本春秋无棣邑,汉置高城县,属渤海郡。隋改为盐山县,以其地有盐山故名。”

明朝英宗命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彭时等,于天顺二年(1458年)开始编纂《大明一统志》,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成书。《大明一统志》卷二“古迹·饶安城”条下:“本汉千童县,属渤海郡,东汉改饶安县。”

明代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刊本《嘉靖河间府志》“沿革·盐山县”条下:“始皇遣徐福至海上求蓬莱仙于今县。……又丱兮城,即千童县。……境内千童,灵帝曰饶安。”

明代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版《万历沧州志》“沿革·盐山县”条下:“秦始皇遣徐福至海上求蓬莱仙于今县。……又丱兮城,即千童县。……境内千童,灵帝曰饶安。”

《大清一统志》又名《嘉庆重修一统志》,是清代官修地理总志,也是中国内容最丰富最完善的地理总志。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续编《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卷二四“天津府·古迹·饶安故城”条下:“饶安故城,在沧州东南。汉置千童县。元朔四年封河间献王子担为侯国,属勃海郡。后汉灵帝改置饶安县,晋仍属勃海郡。”

清代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刻本《乾隆天津府志》“古迹志·千童故城”条下:“《畿辅通志》:在沧州东南,汉置县,属渤海郡;应劭云,后汉改为饶安;宋省为镇。《元和郡国志》:饶安县本汉千童县,即秦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

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同治盐山县志》卷一“沿革”条下:“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旧县镇二十七村庄拨归盐山,盐山始兼千童改置之饶安矣”。《同治盐山县志》卷一“古迹·千童故城”条下:“千童故城,今旧县镇,秦县,前汉属勃海郡,后汉改曰饶安。”

清代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刻本《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之二十二“古迹·千童故城”条下:“千童故城,今旧县镇,本秦县,前汉属渤海郡,后汉改曰饶安。” 《光绪重修天津府志》卷之二十二“古迹·饶安故城”条下:“饶安故城,一旧县镇,距今治五十里,即千童故城。”

通过上述历史文献可以印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饶安邑、千童县、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之前的饶安县,以及千童城、丱兮城、童子城、饶安城,实属地望相同的“一地一城”;二是秦千童城是徐福千童东渡的最后集中起航出发地;三是秦千童城(西汉千童县、东汉饶安县)是全国唯一一个历代文献明确记载徐福千童东渡的县级区域。

三、遗迹遗存文物

1977年11月南京大学地理系古河道调查队《关于盐山县浅层地下水调查报告》中指出:“无棣沟古河道(无棣河枝渎),自旧县(今千童镇)向东北经刘集、刘范、杨集出县境,宽800多米,年代当在2000年以前。”可见无棣沟虽名为“沟”,但不是普通“小沟渠”,而是一条很宽很深的河道。无棣河“枝渎”在两千年前宽度就达800米,其主干道的宽度流量乃大于此,其通航能力也非同一般,是当时一条重要的的漕运战略通道。该《调查报告》还指出,埋深于15米的无棣沟故道的走向和郦道元《水经注》中有关无棣沟的记载是一致的。无棣沟由千童城流至碣山山入海,因徐福率童男童女由此入海,秦始皇命兵士在无棣沟南岸筑一土台,至今遗址尚存,山东《无棣县志》中称为秦台。

1992年8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徐福何处渡扶桑,专家说是盐山县”新闻报道。报道说:“经有关专家考证,22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航海家徐福从河北省盐山县出发入海东渡日本。因此,徐福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使者,盐山县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侨乡。”报道还说:“日本佐贺三津永田遗址出土的汉昭明镜和盐山县出土的汉昭明连孤纹镜安全相同,两地出土的铜箭镞分毫不差,出土陶器的形状、饰纹极为相似,出土的铜币形状相同。日本佐贺吉野府里发掘出的瓮棺墓2000座,在盐山县原千童县境内自1974年以来多处发掘出土的瓮棺与日本出土的相同。”

此外,在盐山县千童镇还有很多的遗迹遗存,除无棣河故道、千童城遗址外,还有训童港、百匠台、斩鲛场、龙骨井、开化寺遗址,打造航船和兵器的荣庄(本名“铸铁荣”),停泊航船港口的链船湾(又名“莲花湾”)等等。千童镇现建有“千童东渡遗址公园”。沿“千童镇”无棣沟古道——漳卫新河向东北到达山东省无棣县境内,在此河南岸有“秦台”,再东行渤海岸边有“望子岛”。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版《海丰县志》“古迹·秦台”条下:“秦台,在县东北五十里,相传秦始皇遣徐巿(今作徐福)入海求神仙不返,筑此台望之。”“望子岛”,相传徐福奉诏将三千童男女经此岛入海求取仙药,却迟迟未归。童男女的父母们,遂奔波于此,翘首东望,望眼欲穿,盼子归来,故得名“望子岛”。后望子无果,且该岛四周汪洋一片,芦苇连天,后人渐称为“汪子岛”。盐山的东部相邻的海兴县(1965年建县,古属盐山县)杨埕水库琅琊台附近也发现了秦汉时期制陶废墟。

四、民间传说口碑

在盐山县千童镇一带,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秦皇、徐福、千童、百工等的口碑,比如《兴龙淀的传说》《神医徐福的故事》《徐福收义子》《金童和玉女》《四女寺河的来历》《医药庄的传说》等。

还有一个祖辈相传的口碑,两千多年来在盐山千童镇一带一直盛传不衰,那就是“千童信子”。史料中没有一星半点关于“信子”的记载,但在民间代代相传至今。《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称:“(秦始皇)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于是百姓悲痛相思,欲为乱者十家有六。” 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和史学家推算,徐福东渡是大规模的国家行为,除三千童男女外,还有百工、武士、水手等,多达六千余人,无疑会造成当地数以千计的家庭妻离子散,亲人生死离别的悲伤之情,犹如滚滚阴云,笼罩在古饶安乡亲们的心头,男人无心耕种,女人无力纺织,徐福千童百工东渡给这一方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历代帝王害怕百姓的怒火酿成事变,一方面进行安抚和慰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将饶安改名为千童县,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在千童城建开化寺,寺内置千童碑、千童殿和徐公(福)殿,每年在徐福千童百工东渡出海日——夏历(农历)三月二十八辰时进行祭祀。另一方面畏于大规模的民情祭祀,时而分割县土使古饶安化整为零被周围郡县分治,时而又更改县名、迁移县城,致使演变成现今的盐山县。

千年百代自发的民间祭祀活动,形成了祭奠子女的节日。为了表达虔诚的哀思,反抗官府的干扰,有主事者把百姓零散的祭祀活动组织起来,每逢甲子年的祭日,就挑选灵巧俊俏的童男童女登上高高的祭台,面向东方大海遥祭,召唤流落异土他乡的子女及亡魂在人生六十载轮回时重归故里。这便是“千童信子”的传说和“千童信子节”的由来。在日本的佐贺县金立山一带,流传着每五十年的举办一次的“氏子节”,日期是公历4月28日,这与千童信子节的举办日期是一致的,从而印证了徐福最后成功入海东渡的确是盐山县千童镇。这也正应了民间常说的一句祝语:“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如”是“到、往”之意。又“东(木)”生“南(火)”。意思是说,徐福入海东渡,以博得人寿比南山、江山亦长久。

综合结论,从盐山县及千童镇的历代文献资料、文物遗存、传说口碑,结合对其历史文化传承、地理区位优势、人文品格特征等进行现代系统研究,充分显示,盐山县及千童镇就是秦代徐福千童东渡的原点,即最后集中东渡起航出发地。

【主要参考文献】:

[1]何九盈 王宁 董琨.辞源·第三版(合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9.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1

[4]黄德海 李刚.简明道教辞典[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12

[5]万松浦书院.徐福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5.

[6](清)钱国寿.康熙盐山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7] (清)王福谦 江毓秀 潘震乙 刘庆凯.同治盐山县志(复印版)[M].

[8](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复印版)[M].

[9]戚文.秦代人物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7

[10](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6

[1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全九册)[M].北京:崇文书局,2007.11

[12](南朝陈)顾野王著 顾恒一辑注.舆地志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

[13](明)郜相修 樊深纂. [嘉靖]河间府志[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7.4

[14](清)李梅宾 程凤文 修 吴廷华 汪沆 纂. [乾隆]天津府志[M].天津:南开大学

出版社,1999.10

[15](清)沈家本 荣铨等修 徐宗亮 蔡启盛纂. [光绪]重修天津府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0

[16](明)李梦熊等纂修.[万历]沧州志(影印本)[M].

[17](唐)李泰著 贺次君辑校.括地志辑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0.2

[18]贾恩绂.民国盐山新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19]郭沫若.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20]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

[21]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徐福志[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2]中国国际徐福文化交流协会.徐福志[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23]朱亚非.徐福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4]曹金洪.千古一帝——秦始皇传[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6.

[25]石静.中国集权制度的开拓者——秦始皇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

[26]度阴山.秦始皇:创造力一统天下[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27]程步.真秦始皇·智取六国[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28]程步.真秦始皇·仁定四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

[29]郑一民.徐福千童研究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1]郑一民.中国千童城徐福千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2]郑一民.东瀛圣迹考——徐福千童百工集团在日本[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3]张吉忠.大河文明的延伸[M].2002.

[34]盐山县政协文史委.千童东渡[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5]陈洪.秦文化之考古学研究[D].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6]李零.中国方术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7]陈永正.中国方术大辞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38]王玉德.方士的历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39]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2016.

[40]杨斌.徐福东渡之谜[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41]于锦鸿.徐福东渡之谜新探[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42]日本壹岐一郎.徐福集团东渡与古代日本[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43]彭双松.徐福研究[M].台湾:富蕙图书出版社,1984.

[44]罗其湘.东渡蓬莱第一人——徐福研究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45]于锦鸿.徐福东渡的遗迹与传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46](日)饭野孝.弥生的日轮——徐福的传说与古代天皇世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10

[47](日)中村新太郎.日中两千年——人物往来与文化交流[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5

[48]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

[49]后晓荣.战国政区地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3

[50]黄骅县地方志办公室.黄骅县志[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0.10

[51]无棣县政协.[民国]无棣县志[M].内部资料,2019.6

[52]无棣县政协.[康熙]海丰县志[M].内部资料,2020.5

[53][咸丰]庆云县志[M].内部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