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花鼓戏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20世纪中叶,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

湖南花鼓戏介绍(湖南花鼓戏)(1)

长沙花鼓戏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约200余支,其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小旦、小丑)和“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创作演出的《喜脉案》《乡里警察》《作田汉子也风流》等剧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长沙花鼓戏的内容和表演形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间歌舞,是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对子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长沙花鼓戏的发展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两小戏”阶段、“三小戏”阶段以及“多行当本戏”阶段。

湖南花鼓戏介绍(湖南花鼓戏)(2)

“两小戏”阶段是长沙花鼓戏的雏形,在这个阶段,长沙花鼓戏的演出形式是半职业、季节性的草台班,行当为小丑、小旦,剧目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为主,如《看镜》《扯笋》《扯萝卜菜》。

湖南花鼓戏介绍(湖南花鼓戏)(3)

一、主要流派

1、益阳派

湖南花鼓戏介绍(湖南花鼓戏)(4)

流行于益阳、桃江、沅江一带,是长沙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流派。益阳花鼓戏的唱腔主要由打锣腔、川调和民歌小调三部分组成,其代表性唱腔是“益路川调”和“八同牌子”。

2、西湖派

湖南花鼓戏介绍(湖南花鼓戏)(5)

西湖派的唱腔与益阳派大致相同,也以川调、打锣腔为主,旦多唱整本大戏,如《刘海戏金蟾》《赶子上川》《贫富上寿》等,但不再像益阳派那样如泣如诉。

3、宁乡派

流行于宁乡一带。宁乡派剧目以表演爱情生活及家庭故事的“三小戏”为主,唱做并重,有“宁乡花鼓风流戏”的俗谚。其曲调丰富,剧目繁多,代表剧目有《讨学钱》《小姑贤》等。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湖南花鼓戏介绍(湖南花鼓戏)(6)

长沙花鼓戏

1949年,长沙花鼓戏剧目《刘海砍樵》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

1983年,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排演的神话剧《刘海砍樵》在美国纽约、华盛顿演出;同年,长沙市花鼓戏剧团演岀的《刘海砍樵》也应邀赴日本演出。

1989年,长沙市花鼓戏剧院重新整理改编的《海哥与九妹》在日本演出。

2017年5月22日,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应澳门湖南联谊总会邀请,携花鼓戏《书房调叔》和《唢呐独奏》赴澳门参加了澳门湖南联谊总会第二届理事会监事会换届就职典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