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积福寺是什么佛教 唐代高僧在荐福寺(1)

荐福寺不仅是皇家寺院,还是长安城著名的佛经译场之一。自公元706年著名高僧义净从印度取经回国入住荐福寺主持译经,前后八年,共译出梵文经典67部,义净在他最后的弥留时刻仍手持书笔,伏案彻夜,终因长年呕心沥血,积劳成疾,于713年圆寂于荐福寺。其后又有数位高僧受中宗敬奉赐住此寺译经、说法。景龙二年(708)遣使往泗迎西城僧伽大师至京师,尊为国师,出居荐福寺。中宗及百僚皆称弟子,延入内道场,言谈造膝,占对休咎,契若合符,为度弟子慧俨、慧岸,各赐衣钵。是年“于阗国沙门实义难陀来京,中宗亲迎于开远门外,备两街法仪旌幢鼓吹以迎,载以青象于大荐福寺安置。”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也曾长居荐福寺传法。据《佛教经典》录《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记载:法藏原姓康,西域康居国人,其祖上累代曾为世传康国丞相,其祖父从康国来长安,到他父亲,皇朝封其为左侍中之位。他十六岁时就曾练一指于阿育王舍利塔前,以伸供养, 十八岁入太白山求法修炼,后受云华寺俨法师《华严经》教诲,潜心修行,终成华严宗创始僧祖。他为尊则天圣后广开福田之诏,倍受尊崇。

小雁塔积福寺是什么佛教 唐代高僧在荐福寺(2)

另据载:景龙二年,是年中夏悯雨,命沙门法藏集百法师于荐福寺以法祷之,“得雨”,由是中宋礼为“菩萨戒师”,倍受皇室敬重。公元710、712、713年,僧伽、法藏、义净三位大师相继在荐福寺圆寂,可谓志同道合,生死相随。义净卒年七十九岁,葬礼由官府主持治丧,甚为敬重,死后葬于洛阳龙门北之高岗上,充分反映了中宗皇帝对佛教的崇拜甚至超过了其母则天武后。中宗李显为何极为崇信佛教甚至超过其母武则天呢?原来他出世时就有一段与佛有缘的经历。据说中宗出生时难产,高宗、武氏向玄奘许愿:“如平安分娩,是男孩就让他跟玄奘出家。”李显出后,玄奘就给他取法名叫“佛光王”,而且还授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披“袈裟服”,可见这位佛光王皇帝——中宗,一生下来就与佛有缘。他还曾参加义净的译经笔受(抄写)工作,成为唐朝唯一亲自为义净译经抄写经文的皇帝。因而中宗即位后,对荐福寺更大加营饰,超过了先帝。公元707-709年,在寺院对面之安仁坊辟译经院,造塔十五层(即小雁塔)称荐福寺浮图院。内设翻经院,成为译经和收藏经书典籍之所。

小雁塔积福寺是什么佛教 唐代高僧在荐福寺(3)

义净后还有一位著名大师,密宗创始人金刚智也曾居荐福寺,他与善无畏、不空当时并称“开元三大士”,唐玄宗开元八年(720)金刚智到长安,开始住慈恩寺,不久“转徙荐福寺”并所住之刹必建曼茶罗灌顶道场以度四众。由此可知荐福寺是他首创了灌顶度众仪式。唐大历年间,荐福寺还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大法师曾留下一段传世佳话。据陕西泾阳县太壶(读“kun”)寺藏唐大历六年“上都荐福寺临坛大德戒律师之碑”记载:大历年间,京都长安荐福寺有位著名的律宗大师号智舟,陕西泾阳县人,在荐福寺出家六十年。智舟年轻时拜义净为师,专事佛门戒律之藏。不久义净死,智舟继承义净遗志和教诲,成为传承律藏的一代大师。智丹大师一生德行极高,甚专律经,知识广博高深,其修行之刻苦,废寝忘食,因而能“为人之师,蒙者发焉,迷者及焉,知者杼焉(树木茂盛),明者晦焉”。大师去世前,在病卧之中做了一个梦,并将梦中的所见告知侍者说:“梦见我好像在大海中洗浴、海底水府的族类们就清楚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我想,大海是水汇织而成,当是阴阶,这些族类必是阴类。洗浴能除去污垢干净的归去,我是多么欣慰啊!泾阳是我父母所在的故乡,我应该回到那里去。”大师于是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圆寂于长安,他死后连皇宫圣贤都捧着名贵的鲜花堆满了他的窗前,而他仅用简洁的白布包裹着举行了丧仪。他的门生弟子闻讯于千里之外前来赴丧,长安城中的善男信女们更加川流一般前往哀悼,当时“五云翔空,群鹤舞澡”。碑尾颂曰:“秦山娥娥,泾流活活,吾师则亡,遗德昭烈”。朝廷封他为“临坛大德戒律师”法号。其碑由朝议郎守礼部郎中上柱国韩云卿为之撰文,集贤殿学仕,翰林侍诏史帷则为碑头篆额,于大历六年辛亥七月乙酉塑,十五日乙亥立碑。

荐福寺自武宗天佛,仍保持地位不衰。大中五年(851)唐朝第十七代皇帝宣宗李忱曾“召荐福寺弘辨禅师入内问法,并及禅宗南北顿渐之别,对七刻方罢,赐紫方袍,号圆智禅师。”可见荐福寺与朝廷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小雁塔积福寺是什么佛教 唐代高僧在荐福寺(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