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汀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唐宋八大家”,唐代只有韩愈、柳宗元两家,宋代有六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轼一门就占了三家,史称“三苏”其父苏洵,号老泉,人称老苏,以发奋读书、大器晚成著称《三字经》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之说苏轼,号东坡,人称大苏,成就最高,诗、词、文、赋,各领风骚,故获“出人头地”之美誉苏辙,字子由,人称小苏,散文著称,其兄苏轼赞其“文如其人”“三苏”业绩,《宋史》等著述多有记载,而且典故联翩,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合称三苏的人有谁?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合称三苏的人有谁(出人头地与文如其人的)

合称三苏的人有谁

文 | 马汀

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唐宋八大家”,唐代只有韩愈、柳宗元两家,宋代有六家: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苏轼一门就占了三家,史称“三苏”。其父苏洵,号老泉,人称老苏,以发奋读书、大器晚成著称。《三字经》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之说。苏轼,号东坡,人称大苏,成就最高,诗、词、文、赋,各领风骚,故获“出人头地”之美誉。苏辙,字子由,人称小苏,散文著称,其兄苏轼赞其“文如其人”。“三苏”业绩,《宋史》等著述多有记载,而且典故联翩。

《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二十岁考中进士,就受到主考官、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赏识,认定是一位杰出人才,力排众议,大加推举。苏轼,“后以书(信)见修(欧阳修),修语梅圣俞(尧臣,诗人)曰:‘吾当避(让)此人出一头地!’”

又据《欧阳文忠集》记载,欧阳修给梅圣俞的信中也说过:“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欧阳修反复赞赏苏轼“出一头地”,评价其超乎寻常,高人一等。后来叫“出人头地”,如明代陆采《飞报捷音》:“书生俊杰真天纵,出人头地建奇功。”

“出一头地”,古人也叫“加人一等”。如《礼记·檀弓》:鲁国大夫孟献子“除丧作乐,得礼之宜------献子加于人一等矣。”

《宋史·苏轼传》记载苏轼论写作的一段话:“轼与弟辙,师(效法)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天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箭靶,目的),但常行于多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看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少)矣。”

“行云流水”,比喻作文重在自然,不矫揉造作。“嬉笑怒骂”,表示作文不拘常格,充分发挥。这是苏轼直接阐释文学主张的话。宋黄庭坚《苏轼赞》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都成为流行的成语。

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中《答张文潜书》,有论苏子由(苏辙,字子由)的话说:“子由之文实胜(超过)仆(自称,谦辞),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不及)。其为人深不愿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淡)泊,有一倡(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作为同胞兄弟,知根知底,苏轼对弟弟苏辙的评价是中肯的。“其文如其为人”,简化为“文如其人”,后来泛指作者的文品和人品相称。

“汪洋澹泊”,比喻苏辙文风气势深广,而又澹泊恬静,正像其为人品格一样,“为人深不愿人知之”。所以,其文收到“一倡三叹”之效。

“一倡三叹”,今写为“一唱三叹”。原出自《礼记·乐记》:“一倡而三叹,有余音者矣。”原意是有一人唱而三人和,将会余音缭绕。后用以赞美文章韵味无穷。

再看苏轼名篇《前赤壁赋》,文字优美,脍炙人口,成语荟萃。举例简述之。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都表示哀怨之声,动人心魄。文中形容器乐之声悠扬动听。

“余音袅袅”,即乐音悠扬缠绵,如袅袅炊烟。

“不绝如缕”,即像炊烟缭绕不断。

在抒发泛游赤壁之感慨,借用了“逝者如斯”的典故。原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明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正如当代伟人毛泽东在《水调歌头·游泳》词中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样,表现宽阔胸怀。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表示“造物者(自然界)之无尽藏也”。即天地之间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后用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表示资源无比丰富,取用不完。

苏轼写《前赤壁赋》,于“是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之望(十五日)”。与同游者对答,并“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备不时之须。”“不时之须”,后写作“不时之需”,是常用成语,以表示储备物资,准备随时取用。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直写赤壁夜景。用作成语,“水落石出”,比喻引申为事情真相大白。

“杯盘狼藉”,形容宴饮之后的凌乱之相。

“不知东方之既白”,表现游宴余兴未尽之心境。

苏轼《答秦太虚书》中,有记述日常生活开支的文字,有“水到渠成”之说,比喻条件俱备,顺其自然。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大收熟》:“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又有“贾耘老法”一典。贾耘,名收,字耘老。与苏轼交游,唱和甚多,常以所画古木怪石相赠。此典比喻生活开支,各有所本。

苏轼不仅是著名的散文大家、诗人,还是造诣深厚的书画家。他在《筼筜谷(yundang,谷名,在陕西,以盛产筼筜竹而得名)偃竹记》讲述宋代画家文与可画竹的方法。先讲竹子自然生长的规律,然后说,“故画竹比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画者------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

“先得成竹于胸中”,简化为“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以画竹比喻处世要有定见,方能成事。宋代晁补之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兔起鹘落”,以鹘(猛禽)捕兔为比喻,表示书画文章,贵在纵笔神速。其实,还是“胸有成竹”的具体体现。明代归有光《尚书别解》云:“意到即笔不得留,昔人所谓兔起鹘落时也。”

“稍纵则逝”,也是成语,后称“稍纵即逝”,即少有放松,就会失去机会。

上文中还有苏轼写给文与可夫妇的一首诗,“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打开信)得诗,失笑喷饭满案。”这“喷饭满案”,或简称“喷饭”,都表示不禁失声大笑的样子。另有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也说:“一座大笑,喷饭满案。”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是赞扬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的画的。吴道子,名道玄,字道子,善画佛像及山水。苏轼对吴道子的画,赞誉备至,成语连连。

“以灯取影”,谓吴道子画人物就像灯映人影一样,形象逼真。

“逆来顺往”“旁见侧出”,都是表现作画笔势灵活自如、左右逢源。与现行成语“逆来顺受”“旁敲侧击”是不同的。(“逆来顺受”,表示对遇到的不平和无理采取忍让的态度。“旁敲侧击”,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是正面直说,而从侧面曲折表达。)

“不差毫末”,形容笔法准确,恰到好处,也可说“不差毫厘”

“游刃余地”,一般说“游刃有余”,典出《庄子·养生主》,在此以“庖丁解牛”刀法娴熟,绰绰有余,比喻作画运笔技艺熟练自如。

“运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说的是,楚国郢都,有个工匠,技术高超,能用斧子(古称“斤”)砍掉人鼻尖上的一点粉污,而不会伤着鼻子,叫“运斤成风”,也叫“匠石运斤”,或“郢匠运斧”,也是比喻书画笔法娴熟精到。

以上成语,都是赞誉吴道子画艺高超,故称其为“古今一人”,无人能比。

然而,苏轼又在《宝绘堂记》中,以自幼酷爱书画之体验,领悟出书画皆身外之物,“譬之云烟之过眼,百鸟之感耳”,不可过于迷恋的道理。“过眼云烟”,比喻容易消逝的事物,成为流行成语。如曹雪芹《红楼梦》中有云:“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云烟。”

苏轼《张君宝墨堂记》中,援引蜀地俗谚:“学书者,纸费(损害);学医者,人费。”并自云:“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以学书法和学医相比,说明同样的道理:不学无术,不能致用,同样害人。或喻指当政者没有真才实学,同样害人误事。

《东坡志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又称“味(体会、深究)摩诘(唐朝诗人王维,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人们常说的诗情画意。

苏轼的《日喻》,整篇都是以“眇者(盲人)”不识日,而以闻钟、扣盘、扪烛以为日,比喻事理之难明,必须善于学习。这就概括出“闻钟为日”“扣盘扪烛”等成语,比喻认识事物不能单凭主观臆测,而要深入实际。

《东坡志林·三老语》记载三位老者谈论年龄寿限的故事。

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盘古有旧(交情)。”意为与盘古同龄。

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一筹(计数工具),尔来吾筹已满三间屋。”“沧海桑田”,极言世事变化之大,经历之长。“筹”满屋,极言寿命之长。合起来,“海屋添筹”就成了祝寿之词。

一人曰:“吾所食蟠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山齐矣。”这就是“蟠桃献寿”的故事。据《汉武帝内传》载:西王母把四颗蟠桃(也称仙桃)赠给汉武帝,说此桃三千年开花结果一次。吃了蟠桃,就能长命百岁,万寿无疆。“与昆仑山齐”,也有“寿比南山” 的意思。都是祝寿之词。

《东坡志林》又有《贾氏五不可》记述晋武帝受人蛊惑,为其子娶贾氏为妻,反受其害的故事。其中引“俚语曰:‘证龟成鳖’此未足怪也。以此观之,当云‘证龟成蛇’。”

“证龟成鳖”“证龟成蛇”,是一个意思。后借喻小人说话无凭,颠倒黑白,迷惑蒙蔽别人。

《东坡志林》又一寓言以拟人手法记载,桃符和艾人争吵,门神从中解纷道:“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桃符”,是旧时习俗,年除夕画人形于桃木板上,悬于门首,以辟邪。王安石诗曰:“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说的这种习俗。

“艾人”,也是旧俗。端午节,用艾草扎制人状,悬于门户,以除毒气。

桃符、艾人、门神,都是贴在门上的,所以都是“傍人门户”。此借指人依赖别人,缺乏独立自主精神。

苏轼《艾子杂说》记述艾子在海边行走,先看到蝤蛑(qiu mou,青蟹,比螃蟹大),又见到螃蟹,再见到一种彭越(比螃蟹小)。于是喟然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这“一蟹不如一蟹”,后来就比喻情况越来越坏,一时不如一时。

《艾子杂说》还记载一则故事。“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何能克(治理)其家?’”其父不服,当场问其子,“米从何来?”儿子嬉笑着回答,“每以布囊取来!”父亲脸色大变,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这个小故事里有三个成语:

“家累千金”,和“家产万贯”一个意思,表示极其富有。

“不通世务”,今谓之“不识时务”,表示不了解社会情况。

“非其父,不生其子”,这是以否定之否定的说法,即没有这样的父亲,就生不出这样的儿子。其正面肯定的意思,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苏轼的诗词也留下了很多千古传诵的成语。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水调歌头》)“风流人物”“江山如画”“雄姿英发”“灰飞烟灭”“人生如梦”等(《念奴娇·赤壁怀古》),“不识庐山真面目”,(《题西林壁》)等等,都是人们出口成诵的成语,也都有动人的典故。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苏东坡在翰林院与一位善歌的幕士对话,集中概括了苏词的风格气势。

东波问:“我词比柳(柳永)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抱铜琵琶,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十分赞同幕士的评价。于是,这“铜琶铁板”、“大江东去”便成了诗文雄壮豪迈气势的专名词。

综上所述“三苏”之典,大致有:出人头地、行云流水、嬉笑怒骂、文如其人、一唱三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逝者如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不时之须(需)、水落石出、杯盘狼藉、水到渠成、不知东方之即白、贾耘老法、兔起鹘落、稍纵则逝、胸有成竹、喷饭满案、以灯取影、逆来顺受、旁见侧出、不差毫末、游刃有余、运斤成风、古今一人、过眼云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闻钟为日、扣盘扪烛、海屋添筹、蟠桃献寿、寿比南山、证龟成鳖(证龟成蛇)、傍人门户、一蟹不如一蟹、不识世务、家累千金、非其父不生其子(有其父必有其子)、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风流人物、江山如画、雄姿英发、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不知庐山真面目、大江东去、铜琶铁板等等。

作者系淄博第十一中学退休教师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