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张文宏演讲(张文宏最新演讲)(1)

一直自称为“科学家”的饶毅,骂了张文宏半个月后,还是没有放下,到了新年的首月6日又在其自媒体上发一文章继续攻击张文宏。

张文宏也一直没搭理他。

昨天看到张文宏一篇新的演讲稿,在结尾中讲了一句话,好像与饶毅有关。

这篇演讲稿来自1月7日举行的第二届光华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作了主题演讲。

在他看来,中国进入大规模流行第一波后,将逐渐进入地方性流行阶段,与世界“同步”。

新加坡抗疫“成绩”为何优于美国

张文宏在演讲中介绍,近百年来,全球有5次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除了新冠,前4次都是流感,分别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1957—1958年亚洲流感、1968—1969年香港流感、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

如今,流感已成为地方性流行传染病,全球每年只有近20万人因流感死亡。当然,因为流感病毒检测量不足,这个数据可能存在低估。

那么,新冠是否也会从全球大流行演变为地方性流行?张文宏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在一些国家,公众经历了大规模流行的阵痛后,目前超额死亡人数已大幅降低。超额死亡是指一个地区实际发生的死亡人数与未发生传染病年份估算得到的死亡人数之间的差额,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传染病的致命性。比如新加坡,超额死亡已接近0,新冠病死率近期也非常低。

张文宏认为,新加坡之所以在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期间,超额死亡人数大幅降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德尔塔变异株流行期间,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完成了3针疫苗接种。

与新加坡形成对比的是,奥密克戎在美国的致命性很强。统计分析显示,奥密克戎引起的65岁及以上美国人超额死亡率峰值是德尔塔峰值的163%。这和美国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种率不够高有密切关系。就医和住院老年人的急剧增加,还导致了医疗资源挤兑,从而进一步抬高了超额死亡率。

演讲中,张文宏列举了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在新冠大流行高峰期第一波的多项数据:美国延续5个月,峰住院人数146328(万分之4),粗病死率1.8%;英国3个月,峰住院人数20065(万分之2.9),粗病死率1.13%;新加坡5个月,峰住院人数1442(万分之2.4),粗病死率0.06%;中国香港4个月,峰住院人数11646(万分之15),粗病死率0.67%。

中国内地如今也进入了大流行高峰期第一波,随着医疗资源的逐步到位,我们将过渡到地方性流行阶段。“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全球趋同,就像流感一样,成为季节性流行病。”

张文宏最后提到:

“当然,新冠病毒今后是否会出现大的变异,使人群缺乏预存免疫,还需要科学家未来进行严密监测。”

有网友认为,这是久不理睬饶毅的张教授对他的“调侃”。

不久前,饶毅在自媒体发文炮轰张文宏。

在文章中,饶毅自诩为“科学家”,指责张文宏不是科学家,是“造谣误导大众”,批判张文宏的一个观点“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怼道“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饶毅认为病毒未来会随机变异,毒性有可能变得更弱或者更强。

不少知名人士站在张文宏一边,批评饶毅胡说八道,还无君子风度。

如著名作家、原国务院副总理陶铸的女儿、红二代陶斯亮奶奶就出来说公道话,指出饶毅骂张文宏的言语“刻薄了!”。她还批驳道:

张文宏是感染科医生,特别这三年来与病毒终日相伴,对病毒从实践层面的了解使他拥有发言权。“清零”政策一旦放开,是不可逆的,直到病毒与人群达成一种平衡。张文宏说“趋势不会逆转”,只是表述了一个尽人皆知的流行病学规律。我相信奥密克戎会有更新的突变类型,但绝不会逆转成阿尔法或德尔塔。人与病毒共存是事实。

饶毅的一个粉丝也看不下去了,在他文章后留言指出他怼的不对:

看了一下张文宏医生的文章原文,个人认为更多的是给大家鼓励和信心及在务实层面的权衡思考,“走出疫情成为定局”在我结合原文张文宏医生的意思应该是“走出过去的防控模式与疫情特点”“逐步恢复疫前生活,让日常生活走向正常,而不是说新冠就不存在了不变化了”及“新形势下应加强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意思。此外,原文也没有偏离科学知识依据。而你讲的是另一层面的务虚大道理,是两码事。并且你不从逻辑上正面讲道理,而是绕开从侧面扣帽子,贬低别人,就不好了。

后来,国家卫健委终于宣布,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

说明我们走出了“新冠肺炎”与“乙类甲管”,已成定局!

这意味着,被饶毅斥责为“造谣”的张文宏讲的“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这个趋势不会再逆转”,这句话是与国家政策层面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看来错的不是张文宏,而是“科学家”饶毅。

作者: 跨歌

本刊首席作者简介: 东方赢,真业心学创始人,企业跨越式发展理论之父,曾担任大型实业公司总裁,出版著作《企业超速成长》《跨越式战略》,第四届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