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

2021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交易。到今天,全国碳市场交易就届满一年。在清洁能源大省四川,回望“答卷”的这一年,四川控排企业积极技改降碳、完成履约,按企业数计,履约完成率为95.8%;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99.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履约过程中出现的交易活跃度不足,流动性有限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周年“成绩单”

四川碳配额履约率达99.7%

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的建立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碳配额的履约情况也是最受关注的。

所谓碳排放配额,是政府分配给控排企业指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额度,单位以“吨”计。当企业实际排放量高于配额时,超出部分需购买,当实际排放量低于配额时,结余部分则可在碳市场上出售。

截至第一个履约期结束,四川省共46家企业按时足额完成清缴履约。按企业数计,履约完成率为95.8%;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99.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CCER市场来说。截至目前,四川碳市场累计成交CCER近3600万吨,成交金额逾10亿元,有效交易日比例超55%,累计成交量在全国9个地方碳交易市场中排名第5位,累计成交量按可比口径在全国排名第4位。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表示,如果没有碳市场运行机制,控排企业的降碳减排成本或许会更高;全国碳市场成功运行一周年,不但说明了我国碳交易体系的正式建立,同时从一年的运行情况来看,碳市场的运行实际上也降低了控排企业减排降碳的成本。

控排企业

引入CCER项目 开辟新“盈利点”

首年交易数据,同样折射出了四川控排企业在碳交易中的收获。一大批控排企业通过碳市场的调节功能技改升级,甚至开辟出新的盈利点,四川永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全国碳交易市场呼之欲出(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1)

永丰纸业(图据受访者)

永丰纸业碳交易负责人何先生告诉记者,因为2019年没有做煤炭的相关检测,以及自身的相关计量设施未完善,导致配额缺口比较大,排放10万吨左右,配额只有6万多吨,导致企业在碳配额购买上花费了计划外资金,但到2020年,公司通过完善计量,做好了相关检测,基本上做到了配额的自给自足。

何先生说道:“针对此前碳配额不足的教训,我们相对应做了很多技改,目前公司的碳排放水平基本上达到了行业的基准线,但是因为我们属于老厂,基础硬件设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改进后碳排放还能够降低;在技改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运用新技术、新设备,不但产品竞争力会大大提升,还能够直接产生节能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通过碳市场交易完成了技改减碳之外,永丰纸业还开始通过减排项目开辟新的“盈利点”,何先生说道:“公司现在还在考虑依托林地资源,对CCER进行相关规划,这部分项目是实打实的能够给企业带来此前没有的收入。”

“潮汐现象”亟待破题

75%交易发生在履约前一个月

在第一个履约期履约的过程中,碳交易流动性相对有限、交易活跃度不足,特别是交易中的“潮汐现象”,也引起了碳市场相关各方的关注。

作为碳排放的大户,四川泸州川南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也在去年年底面临第一期配额履约问题。该公司碳交易负责人张煦枭告诉记者,去年末公司顺利完成了第一个履约期的配额履约,因为碳配额不足,所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购买了76万吨的碳配额和CCER,共计花费1000余万元。

全国碳交易市场呼之欲出(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2)

泸州川南发电(图据受访者)

记者注意到,该公司的碳配额交易均是在交割期前不久发生,而且在交易中,川南发电也只购买了刚刚能够履约的配额,没有额外储存碳配额。

事实上,交易不活跃和临近交割期才买卖碳配额的“潮汐现象”,是整个碳市场交易都面临的问题。

数据显示,除碳市场“开张”首日成交410.4万吨以外,其余时间日交易量仅数十万吨,2021年,75%的交易发生在履约前的一个月。履约期结束后,2022年1月份成交量明显萎缩,碳市场再度失去流动性。

如何解决“潮汐现象”?何锦峰说道:“要想提高流动性和活跃度,从政策方面来讲,首先法律法规体制机制要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其次是市场方面的调整和促进。”

何锦峰表示,就目前而言,市场体量小,行业单一、需求单一是最大的问题。从供需两端来解决,如果将纳入行业、市场的参与主体增多,交易需求的可能性也会增加。由于目前市场参与的主体主要是纳入的重点控制排放企业,只有履约需求,下一步,还可以激发市场上客观存在但没有激活的需求,如储备需求、投资需求等。

最后,何锦峰总结道,目前碳市场本身是在起步阶段,出现一些问题较为正常的,随着顶层设计的完善,政策的稳定性逐步提高,碳市场运行会逐步符合预期,为共同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