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FH70这个被替代品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前大多数火炮的炮架都不带悬挂装置,仅使用充气轮胎来提高火炮在牵引中平稳前进的能力的设计不同,为了便于牵引火炮,FH70的炮架装有带扭簧和减震器的拖臂悬挂装置,以提高公路和越野牵引速度。由于转向装置能向两侧转动60度,当大架打开时,转向轮也可转动90度,这样FH70的转向半径仅为9米,因此在比较有限的位置上射界已无法满足瞄准目标的需求时,可以很方便地在辅助动力系统的帮助下对火炮位置进行移动,重新进行放列调整。上述这些特点大大地简化了炮手的工作,这对于那些不用任何机械装置而用手操作重型火炮的炮手说来是非常受欢迎的。如果辅助推进装置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使用时,可用手泵来完成辅助推进装置的所有液压作用

fh70榴弹炮是什么年代的(东瀛炮兵的新老交替)(1)

具体来说为防止因发动机故障而影响火炮射击,该炮备有两个液压手摇泵,一个用于瞄准和供弹,一个用于操作架尾支撑轮。当发动机因故障不能工作时,可用手摇泵向液压系统提供液压动力,夜间操作火炮时,为了不发出响声,也可使用手摇泵而不启动发动机。此外,大架驻锄自动埋入地下的设计也使炮手能更迅速地放列火炮——当驻锄固定到位时,只用一发炮弹的后坐力即能将驻锄埋入地下。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射击时的稳定性,采用这种方法也可省去全部地面的准备工作。火炮准备射击时,炮手用手打开炮闩,装进第一发炮弹和发射药并将第二发炮弹放在输弹槽上。关上炮闩,点火管既由装填器自动装入,火炮即可准备击发,此后除需要炮手拉动击发杆以外,所有操作程序即变为半自动方式。射击时,由于炮弹运动所产生的后坐力被反后座装置和炮口制退器所吸收,炮管在摇架滑轨上后座距离为1400毫米。当炮管后座离开发射位置时,炮闩由于凸轮作用而自动打开,点火管被抛出,第二发炮弹被升到炮尾位置并与药室对准,以便最后用手将炮弹推人药室内。当炮手将炮弹和发射药装入后,再将下一发炮弹置于输弹槽上,使其靠近炮尾,必要时需重新进行瞄准调整,然后再击发火炮。高低机和方向机装有反向的闭锁装置,用来防止射击时所产生的力传给瞄准手的手轮上,其上的滑动离合器用来防止机构不受射击时的冲击发生损坏。炮手若想瞄准方向射界在478 密位以外的目标,需启动辅助推进装置的发动机,并用辅助推进装置驾驶员位置上的控制装置放下大架的轮子,拔出驻锄,然后将大架轮子转动90度,收拢大架,此时即可将火炮移动到新的位置上。由于该炮实现了火炮操作的半自动化,不仅缩短了行军战斗转换时间,而且也大大提高减轻了炮手的劳动强度,也正因如此该炮通常仅配用6名炮手,包括1名炮长、1名瞄准手兼辅助推进装置驾驶员、1名弹丸起动机操作手、1名装填手和2名弹药手,必要时只需4名炮手就能操作火炮进行射击。相比之下,同时期研制的美国M198式155毫米榴弹炮,虽然战斗全重只有7.17吨,但由于没有实现火炮操作自动化,炮手班人数多达11人,两者相差近1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FH70在操作使用上的效率之高。

fh70榴弹炮是什么年代的(东瀛炮兵的新老交替)(2)

总体来说,由于采用了诸多先进技术,FH70不但在内外道弹性能的优化上下了大功夫,而且在结构设计上既力求实用稳妥,又讲究人机工效和操炮效率。这使FH70拥有几个突出的优点:精度好、射速高、射程远、操炮简便。不但将西方国家60年代之前装备的老式火炮远远抛在了身后,也对苏制火炮形成了一些性能上的优势。事实上,当FH70样炮于1973年开始定型测试时,此前没有任何一种火炮(既包括北约也包括华约)能获得FH70这样好的精度——在直接瞄准射击和间接瞄准射击时精度均相同。至于精度好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采用了融入炮控指挥系统的瞄准装置和专为该炮研制的新型弹药。超高的射速则是FH70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所在,由于拥有辅助动力系统驱动的半自动装填系统,仅仅6人的炮组就能让这门155毫米榴弹炮以一种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射——13秒3发的急速射或是6发/分钟的稳速射。

fh70榴弹炮是什么年代的(东瀛炮兵的新老交替)(3)

不过在1980年10月13日,当FH70在西德翁特路斯的菜茵金属公司向西德联邦军展出时,实际射击表明,该炮的实际射速要比理论值还好,半自动装弹机的性能超过预期,试验场上的FH70发挥出了8秒3发的超常水平。此外,由于北约第39号基本要求的制定,这也使FH70在此前北约炮兵一直薄弱的射程问题上,至少与华约炮兵拉平了距离——FH70在发射基准的火箭增程弹时,射程达30 千米。FH70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拥有极高的操炮效率,由于火炮重量较轻,结构牢靠,炮架又装有悬挂装置,FH70在一般道路上牵引时行驶时速度为100千米/小时,涉水深1.5米。由于装有辅助推进装置,火炮短途自行能力和放列都很便捷——在没有牵引车的帮助下,FH70依靠自身的大众甲壳虫发动机、变速箱和差速器,不但能以16千米/小时的时速行驶60千米,而且爬坡度高达30度,涉水深也达0.7米;同样由于辅助推进装置的存在,通过使用简单的控制装置,炮手经过短期训练后即能操作火炮,火炮从牵引车上卸下到进入战斗用时不到1分半钟,火炮撤出战斗用时也不过是1分半钟。

fh70榴弹炮是什么年代的(东瀛炮兵的新老交替)(4)

FH70曾经代表了155毫米牵引式榴弹炮的最高水准,而日本陆上自卫队则是该炮最大的海外用户。二战结束以来,日本从其特殊的战败国地位出发,采取了一种现实主义的国家战略,即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与其结成军事同盟,向美军提供军事基地,通过牺牲部分国家主权取得美国的军事保护,从而集中财力物力于国家经济建设,并在国家经济状况允许的限度内逐步建设小规模军备。在这种日美安全合作的战略框架安排下,美军承担了保卫日本安全的主要责任,日本则采取“专守防卫”战略,日本政府对其军队的要求是:独力应付较小规模的侵略事态。日本陆上自卫队担负的任务也较单一,主要是负责国土防御,准备抗击苏军的登陆进攻。然而由于显而易见的政治原因,长期以来,美式武器遍布自卫队每个角落,而欧洲武器要进入日本市场则曲折得多。不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随着美日逐步形成相互需要的防务合作关系,地位有所提高的日本得以小范围“忤逆”美国的心意。就这样,到了冷战最激烈的70年代末,美国出于全力对抗苏联的考虑,默许日本少量购买欧洲武器的行为,这就为日本从欧洲引进FH70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决定向欧洲引进FH70之前,日本陆上自卫队除第7师外,在各师炮兵团中与师步兵团同等数量的直接支援营(甲种师4个营,乙种师3个营),装备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仅有的一个全面支援营装备M114型155毫米榴弹炮。无论是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还是M114型155毫米榴弹炮,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老炮”,到70年代末期已经明显过时,而且由于国产58式105毫米榴弹炮和58式155毫米榴弹炮研制失败,未能推进师级支援火炮的国产化进程。面对本来就十分强大的苏联炮兵火力,日本陆上自卫队长期处于劣势,即便是陆上自卫队第7装甲师当时正在换装的75式155毫米榴弹炮,也不过是M109A2的参照设计产物,其23倍径身管最大射程仅19千米。也正因为如此,在获知FH70研制成功,并成功装备英、德、意及出口沙特后,日本方面就决定从欧洲引进这种十分先进的牵引式155毫米榴弹炮及其全套生产技术,改善陆上自卫队的炮兵装备水准。于是作为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和M114型155毫米榴弹炮的后续炮种,日本政府于1983年通过英国“国际军品服务公司”正式引进FH70的生产许可证,由日本制钢所进行特许生产。日本产的许可证型FH70与欧洲原版相比,最大区别在于辅助动力装置中的发动机不同,液压装置也有所改进。

fh70榴弹炮是什么年代的(东瀛炮兵的新老交替)(5)

1988年底,首批75门下线(按 1988财政年度估价,每门炮价格约为 52.7万美元),开始装备本州以南的炮兵团。不过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本应装备最先进武器装备的北海道师属炮兵团,其7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在性能上落后于本州以南各炮兵团的FH70。这种看上去并非是正常的怪现象,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长期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推行北方重点防御政策,北部方面军不仅火力比南部方面军强,而且机械化程度也比南方的高。北方的师属炮兵团全部自行化。北方各师的步兵,不仅第7师(仅有第11步兵团)全部实现机械化,其它的3个师也各抽调1个步兵团(第2师、第5师和第11师)改编成机械化部队,此外工兵部队和通信兵部队等也都配备了装甲车。由于推行北方重点防御政策使得本州地区的防御力量相对变弱,因此采取了一些补偿性措施,而将原来的4个105毫米榴弹炮营和1个155毫米榴弹炮营全部换装成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不管怎么样,截止到1997年,日本陆上自卫队累计接受了479门FH70,不但成为该炮在欧洲以外的最大用户,装备规模甚至超过了英、德、意三个原产研发国,FH70也因此成为日本陆上自卫队炮兵装备的绝对主力。需要提及的是,1988年马来西亚陆军向英国“国际军品服务公司”订购了11门FH70,出于成本考虑,这批火炮由英国方面委托日本制钢所代工,然后通过海关手续上的某些手段,作为欧洲原产货被运往马来西亚。(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