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夏至到了,今年哪天入伏?今夏的雨水多不多?看看夏至谚语咋说的

6月21日就要迎来另外一个节气——夏至了。

作为夏季的第4个节气,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有些人认为“夏至”就是夏天到了的意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陈希龄所编著的《恪遵宪度》一书中对夏至的解释是:“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进入夏至是几伏天(夏至到了今年哪天入伏)(1)

在夏至节气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几乎是直射状的,而在北回归线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的奇景,并且在这一天也是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的一天。

既然夏至节气到了,今天就给大家来分享5句和夏至相关的谚语,不知道大家听说过哪些呢?

①夏至三庚数头伏。

每年到了夏至节气的时候,这句谚语就会被人提起,因为到了夏至节气以后,马上就要开始入伏了,即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是假就要来了。

但是入伏的时间每年都是不一样的,并且也不是随便哪一天。古人对于哪一天入伏,就提出了一个标准,也就是这句谚语。

进入夏至是几伏天(夏至到了今年哪天入伏)(2)

它的意思是说夏至节气到了以后,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其中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

在今年的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在7月16日,而且因为夏至和立秋之间就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一共有20天,所以今年的三伏天一共是40天,这样算下来今年的三伏天就是“加长版”的。

②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有雨应秋早。

说完了今年哪天入伏,再来看看今年的三伏天热不热。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就是三伏天,尤其是中伏和末伏是最热的。

而之所以夏至的时候不热,等到了三伏天才热。那是因为夏至这天虽然日照时间最长,可是从这一天以后每天太阳吸收的热量要比释放的热量多,因此每天都会有一定热量积存下来,时间长了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就达到了峰值。

进入夏至是几伏天(夏至到了今年哪天入伏)(3)

至于三伏天到底热不热,也可以从夏至节气这天的天气来进行一下预测。前面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夏至节气这天一滴雨没有下,那三伏天就会比较闷热。

而夏至节气这天如果下雨了,那秋季就来得早,也就是说炎热不会持续太久,这个夏天很快就过去了。

③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

今年在我的家乡湖南这边,好多人都说都已经夏至节气了,怎么天气还如此的凉快,一点夏天的迹象也没有。

而村里有些老人就说了“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这句谚语,相信不用我说,很多人也知道它的意思,说的就是不到冬至节气,不知道这个季节到底有多冷。而不到夏至节气,也不能下结论今年的夏天就不热了。

进入夏至是几伏天(夏至到了今年哪天入伏)(4)

因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是冬至节气后的“数九寒天”,而最热的时候就是夏至节气后面的“三伏天”。只有过了三伏天以后,才能确定这个夏季到底有多热了。其实这句谚语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并且也是很有道理的。

④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

这句谚语也凸显出了农民对夏至节气期间降雨的渴盼,它的意思是说在夏至节气这天下雨了,哪怕是一滴雨也能价值千金。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到了夏至节气的时候,许多的老农民都很在于夏至节气这天有没有下雨的原因。

其实在夏至节气的时候,无论是南北方都已经进入到了夏季,而这个期间的温度高、日照时间长,而作物的生长也很旺盛,同时它们对雨水的需求量就较大,因此降雨了对生长是非常有利的。

进入夏至是几伏天(夏至到了今年哪天入伏)(5)

因此在有些地方就有了“夏至雨点值千金”的说法,其实它和前面所说的谚语意思是一样的。

⑤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在农村一些懂得看天气的老人就常说,夏天的雨水多不多,从夏至节气这天就能看出来了。如果夏至节气这天是大晴天,那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偏少,可能夏季主要是以晴天为主,容易出现旱情。

进入夏至是几伏天(夏至到了今年哪天入伏)(6)

但是如果夏至节气这天下雨了,那后面的雨水就很丰富。“夏至落雨十八落”,说的就是会连着下十八天的雨。当然了这个十八是一个虚数,只是形容下雨的日子多,甚至一天就会下几场雨。

其实古人这句谚语也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夏至节气以后地面受热强烈,而空气对流也很激烈,就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

一般夏至节气以后,降雨明显增多了,在南方地区汛期就到了,局部地区会出现暴雨天气,这样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结束语

夏至节气就要到了,意味着最炎热的三伏天也就要来了。如果你想要提前了解一下今年夏季热不热,雨水多不多,不妨多关注一下夏至节气这天的天气情况吧。

进入夏至是几伏天(夏至到了今年哪天入伏)(7)

虽然这些谚语未必百分百准确,但都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参考价值也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流传至今了。

各位网友,你们还知道哪些夏至节气的谚语呢?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