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致敬最可爱的人

黝黑的皮肤,一身火焰蓝,说话干净利落,记者面前的巴才洛显得精神干练。

1999年12月,巴才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一名消防员。

“真是没想到啊,我成了英勇的消防员!”从戎20年,巴才洛抚摸着身上的工作服,时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当消防员的第6天(我当消防员的7100个日夜)(1)

握钢枪,上战场,这是绝大多数人来当兵的原因之一。巴才洛也不例外。

“其实,我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解放军,手握长枪保家卫国。”巴才洛说,他从小就喜欢军事,对军人十分崇拜,梦想当一名真正的军人,在疆场纵横驰骋。

1999年,巴才洛参加了新兵集训,新兵连结束后,他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消防支队报道,到了基层他才知道,消防员是不配备枪械的。

自己梦想中的“天天摸枪”变成了天天摸水枪。

起初,他有过失望、疑惑与迷茫,不拿钢枪、不练擒敌之术,那当这兵还有什么意思?哪里练来的兵味?

虽然心中有失落,但是巴才洛深知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兵种不一样,但是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却是一样的,想通了这些,巴才洛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兵集训中。为补上军事素质这块短板,要强的巴才洛每天坚持晨跑,别人跑一趟他就跑两趟;障碍训练,一次不行就练三次五次,直至达标为止;器材生疏,他就利用休息时间,钻研各种器材性能;休息时间,他也独自进行基本功训练,反复琢磨动作要领,常常是一身汗、一身伤。经过一番摔打锤炼,在新兵集业考核中,巴才洛成为新兵营的业务尖子。

巴才洛清楚地记得,集训结束后授衔那天,他和大家一起紧握拳头庄严宣誓,立下铮铮誓言,那一天,也意味着他消防事业的正式开始。

在无数次的出警过程中,看着被困人员渴望生命的眼神,巴才洛切身感受到消防战士的伟大。“只有我们的付出,才有人民群众的安宁,我的成就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自此,巴才洛逐渐爱上了消防这一行。“虽然我没有摸过真枪真炮,可是我手里的水枪水炮一样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说,20年的消防生涯,让自己深刻体会到了消防卫士的责任感和幸福感,因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我骄傲,我是一名消防兵!”巴才洛坚定地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消防改革一锤定音,消防部队退出现役,整建制划入新成立的应急管理部。关于消防改革,巴才洛和很多人一样,内心五味杂陈,他舍不得这身军装。

“脱下军装,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以更美好的姿态、更坚定的决心、更充足的干劲做好工作,做到初心不变、队伍不散、工作不减。”巴才洛说,脱下军装后,他觉得自己的担子更重了,亦觉使命之大,任务艰巨。

“火情就是命令,不管穿不穿战斗服,我们都是消防员。”巴才洛的话掷地有声。

这不是口号,实际工作中,巴才洛总是以身作则。“4·14”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巴才洛主动请缨,第一个向支队党委递交了赴玉树参加抗震救灾的请战书。在请战书中他写道:我是一个藏族战士,去灾区,我能听懂藏语,而且我是老兵,有经验。

抵达灾区后,巴才洛带领攻坚组奔赴重灾区民族师范学校进行救援,由于救援空间非常狭小,只能用双手清理废墟,手指被裸露的钢筋划破,血流不止,简单的包扎后他继续投入到抢险救援中,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挖出4名遇难者遗体。

一次次与大火较量,巴才洛多次受伤。但是,多少次,他受伤之后还不肯下火线,不肯休息。

2013年10月23日,青藏铁路格尔木东段两列火车发生相撞事故,造成多人受伤被困。接到出动命令后,巴才洛第一时间跟随救援力量到达现场,由于列车车厢内空间狭窄,救援担架难以抬出,巴才洛凭借丰富的救援经验,当机立断,立即对车窗合金隔断利用无齿锯进行破拆,打开救援通道。由于车窗距离地面较高,受伤乘客不便下车,他组织救援人员采取搭人桥的方法在车厢外接应,成功救出被困人员10余人。

巴才洛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脱下衣服,背上、手上、腿上有许多疤痕,每道疤痕都有一段故事。

2010年,我市突遭持续强降雨,导致格尔木河上游温泉水库水位超过警戒线,严重危及驻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巴才洛和突击队员不畏艰险,日夜奋战在防汛抗洪一线,冒着被洪水卷走和掉入沼泽地的危险,先后在郭镇秀沟村、格尔木河西岸、西藏职工医院后沼泽地成功营救出6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

“消防事业是最伟大的事业,她融入我的血液和骨髓,造就了我。”巴才洛的话一如他的性格:朴实、奔放。

在队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巴队长”。

“ 火场无情,体能是长期的坚持,我必须得加强对他们的业务训练,我把他们安全带出去,就要把他们安全带回来”。巴才洛说。

一次,郭勒德木镇秀沟村的两藏族姐妹放牧时被困,接到救援指令后,巴才洛迅速和其他三名战友一起趟洪水、翻高山、越草原,徒步11个小时,穿越三条大河,利用携带的轮胎内胎自制成营救皮筏,经过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成功将被困草原50余小时的两个藏族姐妹转移至安全地带。

一看到新闻里有消防员牺牲,巴才洛就心痛不已,“每次看到这种消息,我除了遗憾、悲痛之外,更多的是思考,我们要加强学习和训练,多流汗才能少流血,不能让悲剧发生在我们身上,要对同事们负责,要确保他们每个人的安全。”巴才洛说。

巴才洛的微信名叫“逆行者”,当问起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时,巴才洛解释道:“事故发生时,群众都往安全的方向逃生,而我们穿着作战服,只能往相反的方向走去救生。”巴才洛说,看到群众匿名寄来的礼物和信件,他觉得,只有勇往直前,勇当“逆行者”,才是对人民群众的最大回报。

多少次出生入死,多少次不离不弃,火场、废墟、险流、峭壁,巴才洛总是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勇做“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救援尖兵。

1999年成为消防队员以来,39岁的他曾先后参与战斗1000余次,抢救遇险群众近200余人;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 2010年被公安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2014年被公安部评为十佳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014年被青海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表彰为青海省拥政爱民模范个人,先后获得嘉奖12次。

铁汉子也有真柔情。巴才洛的老家在青海乐都,一般情况下,他一年只能回去一次,在家里也只能呆一个月。碰上临时有事,还得立即赶回单位。平时,巴才洛只能在休息时间与妻子、孩子视频,以解相思之苦。

“2009年7月10号,我女儿出生,那时候我在外地出差,没能赶回来,听到妻子打电话告诉我这个消息,我既激动又遗憾。”巴才洛说,没能亲眼看见女儿出生,他偷偷地流下了眼泪,觉得对家人又多了一份亏欠。

20年来,从一个瘦弱稚嫩的新兵,成长为灾难现场的守护神,巴才洛在将青春奉献给消防事业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一次又一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得到升华。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注视着如今朝气蓬勃的国家,巴才洛的内心是激动的,因为他坚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记者手记

24小时出警,全天候备战。在和平年代,这是一支被老百姓称为最忙碌的队伍,他们每一次行动都与社会安危息息相关,每一个救援都与拯救生命紧密相连。火灾肆虐,他们赴汤蹈火;废墟遍野,他们冲锋陷阵;险情突发,他们奋不顾身。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英勇无畏的含义。他们,就是消防员。

他们用自己的牺牲换来摇篮里甜蜜的酣睡、校园中朗朗的读书声、田野上五谷丰登的飘香、工厂里机器马达的轰鸣。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和平的长城。因为有了他们,公共和民众财产安全得到保卫。在这里,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来源:格尔木消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