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儒家讲求中庸之道:处事圆滑、为人世故,可上达天听,下启百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共情能力。
这些儒士,能够通过细枝末节洞察人的内心,用春风化雨般的手段规劝世人。
他们规劝人的手段也很独特,依照这些人的特性,为他们量身定制,在旁敲侧击的过渡,深藏不露的引导之下,向这些各有脾性的人输出他们的看法。
面对这些性格迥异的人,还能做到输出观点却不被讨厌,这极大程度上就是共情的力量。
那么这种力量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获得呢?让我们跟着世界创意营销大师赛斯.高汀走进《实践:让创意涌现》这本写给创意工作者的书,找到创作和分享创意的勇气,感受共情力在创意过程中的卓越力量。
- 人这一生,都在与共情力作斗争
我在毕业之前的实习公司,是一个扁平化管理的公司。那个时候,工作组里的成员关系都很是亲密,经常一起出去玩儿。平常没事的时候,组长李姐偶尔会和我们聊起家里的事情。
我们从事的行业,与过去的传统行业大有不同。李姐的家人都是公务员,因此这么多年一直希望姐姐能够回去,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但李姐总觉得,那样频繁安逸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年纪轻轻地她,已经坐上了部门主管的位置,拿着不菲的年薪和公司分红。正是青春的年纪,还不到30岁,李姐想再拼一拼。但他的家人,似乎并不喜欢她做的这个决定。于是他和家人在电话里,上演了一轮又一轮的博弈。
那段时间,她总是红的眼睛来上班。不知道是不是家里逼得太紧的缘故,有一天她终于爆发了。
狭小的厕所隔间里,她崩溃地冲电话那边嘶吼:“做什么工作是我的自由,请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在我身上。”厕所的水流声再大,也掩盖不住她哽咽的声音。
同是在外地读书,尽管我的家长没有催我结婚,或者考公务员,却也是希望我能够早日回到他们身边。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有着一些不尽相同的经历。我们总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难处,明白自己的苦心。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又怎样去做?只能摸索着前行,却总是得到一个与自己万一完全背离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将这些问题归结于没有进行良好的沟通。却从来没有真正想清楚过,这很大概率是没有得到很好驯化的共情能力在作祟。
我们确实无法左右自身的感受和处境,这一点在重要的事情上尤其如此,毕竟关心则乱。但是刨出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之外,我们的行动是可控的。
“情绪当然很重要,但我们绝不可能任由当下的心情影响工作的进度。”
对于《实践:让创意涌现》这本书里提到的这个观点,我是十分认同的。因为不论是成功和失败与否,我们都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成功驯化共情力(是的,你没看错。共情力,是可以被驯化的。)足够相信自己的实践过程,足够相信行动的力量,那么结果很有可能就会不一样。
- 没有共情力,你就只能做个机器
我之前在大厂做运营,最常被问到的就是“这个创意不错,但我觉得,应该还有更好的点”。为了能抓到这个“更好的”创意点,那个时候,我经常怀着满腔热血,奋战到深夜。
现在想想,也是觉得有趣,似乎上位者总是将这些拿捏人心的小把戏玩弄得淋漓尽致,两三句话就将一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献出了他全部的激情,将一个虚无缥缈的创意点,当成他需要用尽一辈子的精力要去投入的事业。
但你不得不承认,你这个善于画饼的领导下,之所以能够成功打动你,让你热血沸腾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要归结为这强大的共情能力。
他们学生时代的记忆,或许早已给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但强大的共情能力,能够让他们迅速洞察你当下的需求。比如信任,比如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当你的这些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你自然会为了一份不被辜负而认真工作。
因此,驯化共情力的第一步,其实就是学会为自己发声。在科学的社会里,清晰的意识往往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创意工作者,我们绝不能畏惧脚下的困难,止步不前。
倘若你有足够的信心,那就请你从现在出发,去睁眼看世界,去吸引别人的目光,去聆听,去调试你自身的共情能力体会整个世界,去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很多时候,勇敢和自信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 打破信息茧房,驯化共情能力
创意工作者啊,请不要随意地迁怒他人。在我看上,创意其实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为此,大部分人不理解的时候时有发生。在我看来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一些直觉敏锐的艺术家,只会为了自己而工作。因为他们敢说只要作品能够打动自己,就一定能够打动他们的同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完全不需要与其他任何人产生链接的。因为这些艺术家和他们的受众是契合度极高的一群人。
而对于需要驯化共情能力的我们来说,改变他人或者与旁人契合度极高。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
我们驯化共情力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践,为了更好地摆脱现在的困境,提升更加具有创意的能力。因此这不是一个达标的过程,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不够敏锐的艺术家,会有屡见不鲜的翻车经历,也不足为奇。本书的作者赛斯·高汀曾跟随他的母亲,一起去观看一场美国最出名女性喜剧人的脱口秀演出。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脱口秀表演家的演出内容与电视上播出的完全不一样,还有少许的少儿不宜。
如果你现在的标准来看,这似乎是什么无伤大雅的事情。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即使是在以开放著称的美国,这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因此许多观众选择中途退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让人更想不到的事还在后面,这位脱口秀表演艺术家竟然因为观众的离场而暂停演出。就这样站在舞台上诘责起这些观众,控诉着观众的不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不明白他为这场演出付出的心血,认为观众提前退场是极其不礼貌的。
诚然,这确实不是一个很礼貌的行为,但这位表演艺术家选择当场诘责观众的行为,也是非常不可取。作为一个创意工作者,其本质,也是一个需求的服务者。为此你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如你所想,如你所愿。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合适的意图出发,选择合适的观众,并为设身处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提供的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至于我们的工作最后能否改变他们的情感状态?并且会不会产生影响?应该留给他们自己去判断。
要知道,我们尝试驯化共情能力不是为了改变他人,而是为了改变现状,变得更受欢迎,更为人所熟知。
成功驯化共情能力就意味着你可以是个好人,更意味着你能够成为比别人更加出色的创造者。
所以不必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我们首先要信任自己的创意,然后信任我们的服务对象。继续做下去吧!在不远的将来,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因此,聪明的创意工作者啊!很多时候对于我们的创意,最终能否很好地在实践中运用,是取决于非常多的因素。为此,请去多多享受这个实践的过程,比把失败的原因归结给我们实践的对象来得更加重要。
- 成功驯化共情力,你离行业顶尖就只差时间
我在2020年的冬天,离开了那个令我又爱又恨的大厂,给自己安排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我遇见培风,是在去往伊犁的火车上。
他是个很小资的人,这一点从他能扔下他的小酒馆,带着我上山下海就能看出来。我一度觉得能在火车上碰见他,绝对是百年一遇,是我运气好。
相识的五个月里相识的五个月里,我们在日照金山看伸手就能摸到的天,在茶卡盐湖仰望澄澈天空上唯一漂浮的云。我们在雅丹触摸每一片凸起的石砾,用相纸拓印丹霞山脊上根根分明的彩虹。我们一起冲向洪荒中一望无垠的沙漠,一齐扎进烟波浩渺的蜃楼绿洲里。
后来,我们去看了《隐入尘烟》。再后来,我们分手了。
结束旅行之后,一切都应该步入正轨。没有人能够永远沉溺在快乐的时光里,过度分泌的多巴胺会蒙蔽你的双眼。“我不能将自己活成一个茧”我这样对自己说。
“当你知道的别人不知道,你相信的,别人不相信,你想要的,别人不想要。我们难免会衍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和挫败感。但是,别太在意。”《实践:让创意涌现》这本书中再三强调,“要想满足每个人的需求,这简直是一件痴心妄想的事情,毕竟众口难调,我们要有勇气说出这不适合你,并且出于真心。这就是最好的进步”
可我要的不仅仅是一种“最好的进步”,我要品尝孤身一人来到罗马时的战战兢兢,体味只身一人夜路时的如履薄冰,触达弱小身躯被锁在厕所被泼脏水时的无力,感知被醉酒的父亲打得鼻青脸肿时的惨剧。
我要的是共情那些注定抗争的一生,斗争的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生,千里万里筚路蓝缕的一生。我要的是完全驯化并能运用在实践中,为我源源不断输送灵感的感知力。
“我要去品尝人生百态,然后将这些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我这样说了,也这样践行着。
PS:这次途经长沙,之前带我的创意总监K哥约我吃饭。期间他说我状态好了很多,越来越有他当年的风范了。我想是的,现在我们之间的距离,确实只剩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