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来,同化我的第二故乡之二,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我的第二个故乡在哪里?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的第二个故乡在哪里(我的第二故乡之二)

我的第二个故乡在哪里

走向未来,同化我的第二故乡之二

(上接同化我的第二故乡之一)

四,不因家贫误前程,勒紧裤带上学堂

公元一九四九年元月二十九日是我们搬到同化过的第一个牛年春节,节前妈妈领我到市内当时叫做同化贸易合作社去买了几样准备过年的食物,还要给三舅买酒酬劳他老人家一下,但当时的白酒都是散装的,瓶装的白酒极少且价格特贵,妈妈就征询了一位年纪较大的店员送礼的话什么样的酒即便宜又大气,这位店员很热情的推荐了几款瓶酒,都是价格不菲。后来店员又推荐了一瓶时髦的瓶装啤酒,价格还可以接受,于是妈妈就狠了狠心买了一瓶啤酒。大年三十下午我们大家齐聚三舅家会餐,饭桌只有两个不够用,还是二哥有办法,将两间屋的隔栅门卸下来,在西间哥嫂的对面炕上用小板凳垫起来就成了两个巨大的饭桌了。在东屋一桌是老辈的三舅舅妈加舅的三个姨妈及我舅家的两个表哥以及四姨家的表哥,其他人爱在那坐随便,菜饭都相当丰盛,好几个大炖菜就用盆装直接端到桌上来了,大米干饭大馒头管够造。就在刚要开饭时,妈妈将在合作社买的那瓶啤酒送给三舅,三舅让大哥将瓶打开,大哥先是给他先斟了一杯,杯子还直往外冒泡,都觉得很新奇,三舅先是闻了闻,接着品尝了一小口,结果一下子全都吐到了出来,连连的说七妹子(妈妈在他们堂姊妹中排行老七)你这是什么酒啊,一股臊了巴几的马尿味。你们都尝尝、都尝尝!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在蒙登时大哥发话了,他说这是苏联啤酒,人家外国人就喜欢这个味道的酒。三舅一点都不喝了,他招呼大家都来尝尝这外国人的尿酒吧。结果其他人都说不咋的,但两个哥哥却一人一碗的抢着喝的一干二净。就在酒桌上,舅妈数落三舅,看你这个屯老二,这是外国货你不认,还说是马尿,儿子喝的馋嘴不舍的,你是真老擀啊。你一口我一句的连吃带闹,欢欢喜喜的就渡过了除夕日大团聚。然后我们就回到自己家中,包饺子煮饺子,吃到了来到同化我的第二故乡的第一顿饺子。

过完年我就是一个超过上学年龄的十岁的年纪了,家里仅仅靠两个尚未成年的姐姐打工的微薄收入解决糊口活命的基本生活问题都感到困难,但妈妈还是咬咬牙,坚持让我上学读书,当时学校还是沿用春季招生的老办法招收学生。阴历十五学校开学,妈妈就让姐姐带我去学校报名上学,距离我家最近的学校是同化市光华小学,姐姐没征得我的意见就直接给我直接报了二年级的插班生。从我家到学校有四十分钟的路程,首先是从柳条沟我家沿着柳条沟出口方向步行到沟口,东转九十度翻过玉皇山的东侧山脚下就是光华小学校。

我们学校是个全日制的小学校,老师的年纪都比较老,个个都是老气横秋,态度严肃不苟言笑,但对待我们这些愣头愣脑的小孩子还是和颜悦色文质彬彬,有的老师居然还穿件长跑大衫戴顶礼帽。还有的老师是装的是西装,但大多数的老师还是穿着普通市民的布扣勉腰的对襟蓝布裤褂为主。当时我们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尊敬师长,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還灵。

妈妈在家用一块旧的蓝色包袱皮给我改制了一个能跨在肩上的小挎包当做书包,姐姐又给我买了两只铅笔和削铅笔的小刀一块橡皮以及一张大白纸,回家后姐姐帮我将纸裁成32开的小纸片,然后她用缝衣针将纸片订成几个小本本。我们学校从二年级开始除了每周两节毛笔大楷字以外,铅笔只能做练习用,所有的作业必须是用钢笔来写。毛笔砚台墨三舅家里都有,可钢笔得自己现买,当时没有自来水笔都用蘸水钢笔,姐姐又带我去买了一支蘸水钢笔杆和钢笔尖,又买了包钢笔水粉,回家用热水冲开后就可以蘸着它往白纸上写字了,但搞不清楚是钢笔水粉的原因还是纸张的原因,写在白纸上的字经常会阴成一片模模糊糊看不出字迹的道道来。因为没有文具盒所以每天上学必须把蘸水钢笔的笔尖拔下来单放以免弄弯或是折断,每天上学每人都要拎一个盛着钢笔水的小瓶子。

春夏秋季带的中午饭可以凉吃,但到了冰天雪地的冬天,带的饭菜一路上早已经冻成了一个大冰坨了,好在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台取暖的煤炉子,大家就把自己的饭盒都放在炉子的周围,中午才可以吃到不带冰楂的饭菜。当时我带的主食一年四季都是个苞米面的大饼子外加半个萝卜嘎达咸菜,不过这也是当时我家的上品饭菜了,在家全部都碴子稀粥或者是糊糊菜粥加大咸菜。

为了方便给我带饭,妈妈在沟口飞机楼的垃圾堆里捡了一个装油墨的马口铁四方小盒子,我看到妈妈是用清水洗来洗去,用灶坑里的灰擦了又擦又用开水烫还用胰子(肥皂)刷,看起来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可我中午吃用这个外表光鲜的小盒装的饭菜时总是有一股浓浓油墨怪味,即便是这样也丝毫没有妨碍我那旺盛的食欲,时间久了油墨味道逐渐的淡薄了,虽然依然还有怪味,但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当时我记得我们的课程有语文算数常识音乐图画和体育。语文算数和常识都是班主任杨克敬老师一个人教授,杨老师高高廋廋的个子四肢修长,白白净净的毫无血色的面颊,一年四季都是那件宽松的蓝布长衫,年近半百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学究,讲课慢条斯理不急不躁,细声细语温文尔雅,他在黑板上板书的字四四方方规规整整,每一个字都是应该得到几个红圈圈的范例字。还有无论是在课堂或课余时间我是从来没有见过他发过脾气,从来也没有大声呵斥或是体罚过我们班级里任何一个同学。每当班级里面有特别淘气或者是被学校值周生发现的违纪同学后,他总是和颜悦色循循善诱的加以说教,要比家长亲切和蔼的多,由于他能尊重我们,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班级在学校里是一个遵守纪律学习成绩突出的模范班级。

因为一年级的课程一天我没有学过,所以老师上课时无论是提到以前一年级学过的功课,还是现在讲的新的课程,我都是一窍不通,刚到学校上课时就像个傻子似的坐在那里呆呆的发愣。譬如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讲解课文时他在黑板上写上"课文分析"四个大字,虽然这四个字我还能认识几个,但对词义的理解却与原意大相径庭,把个分析的析子误当成了分折的折字了!析的意思是说,细分辨别之意,而折字的含义是折断的意思。我当时也真的是动了脑筋,我想老师的原意是要把整篇的课文像折断柴草样的折成一段一段的来讲解。好像意义还不是太离谱,但老师的"课文分析"的本意绝对不是要把课文折成一段一段的意思,而是想细说课文的缘由的。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虽然是动了脑筋却将自己带到了叉道上去了,也真的是愚昧到可爱的程度了。

由于我的愚昧和迟钝,班级里总是由一些小测验,几乎我每次都是不及格,甚至还有几回就是一个大零散,所以班级里就有好几个男生明目张胆的当着班级里其他同学的面嘲笑我,还用一些低俗的言语污蔑贬低我,当时我是真的没有本事来回击他们,只得一忍再忍,尽量的躲着他们,不与他们正面交锋。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算一个家里很富裕住在学校附近的王锡明这个同学了,他的个头与我相仿,但比我敦实很多,原来就是市里人,能说会道能跑能跳,摔跤打架在班级里也能排上前几名,周围还有不少围着他转捧臭脚的小兄弟。小学二年级学生也就八九岁的年纪,可他有一个叫做毕G英小女生与他特别要好,每天给他削铅笔,帮他擦桌子收拾书包,替他值日扫地擦玻璃。他趾高气扬好显摆,经常欺负侮辱其他弱小的同学,我就是他瞧不起看不上的一个。我知道不是他的对手,又因我是刚乡下出来的农村娃,没有胆量更没有实力与他抗衡,所以忍让就是我当时最好的选择。后来杨老师发现这个情况后,对他耐心的加以说服教育,循循善诱的加以引导,让他换位思考。对他说如果有人处处故意难为你的话,那你是这么想的。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开导启发他,后来王真的改变了许多,与我班其他同学的关系也逐渐的得到了改善。

我班里还有一个家开小铺的叫做于X江的同学,身体挺棒,长的粗估伦敦,冬天只有他一个人还穿着一件黑色带大襟的小长棉袍,棉袍的前大襟上油渍嘛哈溜光崭亮,人也懒散邋遢,但挺仗义,他虽然读过一年级,但学习成绩比我还差劲。还有一个比我们年纪大许多患有严重外痔的叫做陈X光的男同学,当时学校的旱厕都没有格栅,好多同学都嘲笑他,但我和于同学不是这样,所以我们三人在二年级一个班里是比较要好的朋友。

于x江个头不高,但长的实成健壮,在我们班里摔跤打架谁都不是他的对手,就连王锡明都惧他三分。而陈X光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小老哥,我们三人之中他充当了军师的角色,鬼点子多有超前的真识卓见。陈的学习还可以,算是个中游吧,但于的学习却是一塌糊涂,就是一年级最简单的生字都认不到一半,但弹玻璃球打啪叽摔跤打架那可是十分了得的,全校出名。结果他每天缠住我替他写作业,我只得抓紧中午或是下午的课余时间一人来完成两个人的作业,他就连照抄都完成不了。我这替他做作业就成了常态,他自己也觉得过意不去,就每天从家里小铺偷带一些毛嗑糖球等零食来犒劳我,陈也能跟我借到光。这样一来使得我的学习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不到半个学期我就可以与班级里的同学平起平坐了,班主任杨老师看我是插班生,进步的这么快,他很高兴,多次在课堂上表扬过我。让我在担任一个扫地小组的组长,选派我去学校当值周生,让我参加四九年十一游行学校的秧歌队。

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学校秧歌队队员的服装是头上要像农民伯伯那样裹一条羊肚子白毛巾,白色衬衣蓝裤子,每个人手里还要拿一把木制的镰刀,一切所需物品都要自己准备。我除了头顶上的毛巾和鞋子外,上衣和裤子都是妈妈出面向邻居家的同学借来的。十月一日当天我早早起床吃完饭把借来的衣裤穿戴整齐,前后相对了好长时间觉得很满意,妈妈也说挺好的,于是我就急忙的赶到了学校与学校师生一起来到了游行集结地飞机楼主会场。

开会时只听大喇叭里的广播,内容也没有听清,上午是在浑江西岸主街区游行,之后又到江东的主要街道去游行扭秧歌,一直游行到二道江车站。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我们这些各个学校的秧歌队伍,接着是各个学校学生的游行队伍,学生队伍后面是机关和解放军的队伍,最后面才是群众的游行队伍。

整整的马不停蹄地游行了几乎一天的时间,直到下午三点来钟才回到学校。中午就在路边小憩,吃的是妈妈给我煮的自家小鸡下的五个大鸡蛋。回到家里感觉浑身无力腿发软,一头栽倒炕上一动也不想动了。妈妈帮我将衣裤脱下洗好后晾在院子的长绳上面,第二天妈妈将衣裤叠的板板正正还给了邻居家的同学。

爸爸被G军征调为民夫后一直为其抬担架抢救伤员。后来他们整个建制的投诚了BL军,接着在BL军队里南下继续抬担架救护BL军伤员,后因患严重肺痨病才回到同化家里,但已经丧失劳力,仅领到一点点支前人员的一次性补贴,当时在军用被服厂工作的二姐是供给制,每月只能将微薄的洗理费来接济家用。生活虽然相当艰苦,但家里让我继续读书的信念始终是不变的。

五,虽然家里经济拮据,童年生活依然多彩

我的第二故乡同化冬天的气候特别寒冷,当年的冬天好像照比现在要冷了许多。冬天小孩子都喜欢玩冰车,玩冰车的方法很多,我最喜欢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到光滑的冰面坐在冰车上,双手用两个氷钎子向身后撑去,小冰车就会在冰撑子的作用下朝前方滑去,撑力越大数率越快,小冰车前进的速度就越快,没有玩过这种游戏的人是体尝不到这种游戏的快感和兴趣的。二是将冰车带到高山坡上去,然后趴在冰车上,脑袋朝向下坡方向,两只手紧紧的把住冰车前面木板的边缘,两只脚就拖在冰车的最后面,这时人和冰车就会在其自身势能的作用下沿着坡道逐步加速滑向山下,拖在冰车后面的两只脚就是冰车下滑冰车的方向与停车的控制器,只要一侧的脚尖与地面一接触,冰车就会拐向触地那侧的侧前方。如果遇有紧急情况,就要双脚脚尖同时触地,两个脚尖就相当于两个直接与地面相摩擦的刹车的车扎了。但由于山坡较陡,下滑速度较快,往往一不小心就会侧滑到路边的雪沟里去或者是一下子就钻进山下路上正在行进的车辆的轱辘下面去的,好在当时的机动车极少,而马车也不是很多,所以危险性就相对的少了一些。这是一种最具刺激与挑战性的游戏了,这是对儿童胆量与应急反应的挑战与训练,是对儿童的好奇心和历险精神的培养与历练,这是孩子性格健康成长的一个绝佳的潜移默化的必由之路。

我还记得我大姐夫帮我做的第一台冰车时,冰车下面两条支撑腿与地上冰雪面接触的那底侧面上需要镶上的有利于减少摩擦力的两根粗铁筋那可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一家小铁匠炉的作坊里面求爷爷告奶奶的讨要到的。我们玩滑冰车的最佳去处就是玉皇山的西坡那条狭长蜿蜒起伏由山顶直达山脚下的坡路,每当冬天这里还会偶尔有一些滑雪爱好者,他们驾着长长的雪橇在这玉皇山高高的西坡山巅上一旦放飞,就会风驰电掣犹如箭出弦一般的滑飞出去,每当有这样的滑雪者的到来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不用人家规劝,自己就乖乖的躲到一隅,心中充满了满满的羡慕与崇拜,静静的观赏他们的出色表演。

在读小学的时每到春季我们学校还要组织同学们到市郊的风景区去远足(即郊游),选择的地点就是郊外有山有水的地方,二年级春季时学校就又组织我们全体同学到城北郊一处叫做蝲蛄洞的地方远足踏青。

事先老师要求同学都要多穿衣裤,最好是穿上高腰鞋,这次远足要登山下河,并要带足午饭,每人还要带一根拐棍似木棒,有条件的最好再带个能够席地而坐的小坐垫。

蝲蛄洞在北郊,距离我们光华小学校约有六七里地远。学校的全部同学都特别的兴奋,早就跃跃欲试,心情早就飞到了蝲蛄洞那里去了。当天很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一年级小同学走队伍的最前面,四年级的大同学殿后,学校的老师都是前前后后的忙着照顾或是招呼着同学,于是我们学校同学与老师的队伍就从学校里浩浩荡荡开拔,分年组班级成松散的行军队形向蝲蛄洞方向进发,途中各班之间还在文娱委员的组织开展相互拉歌喊口号。

大约步行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就来到了重重叠叠无数山包沟壑的地界,眼前就出现一座突兀耸立在路边的高峰,在路的一侧山峰犹如一把大砍刀从上而下劈开犹如一块巨大的幕布似的峭壁就矗立在我们的面前,须仰视方可望到它的峰顶。就在峭壁的下端有个一人多高十几米宽的直通到一眼望不到尽头大水洞,清澈哇凉的泉水汩汩从洞里中流出,在其周围平坦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潭,这就是远近闻名我们远足的目的地蝲蛄洞。

此洞是个纯水洞,没有旱路能进到洞里去的,据说很早以前有人就在这个蝲蛄洞的洞口水潭里面捡到一只蝲蛄的大螯,人们估计这就是这个洞中的大蝲蛄蝉蜕下来的大鳌。当时有人将其拿回家中仔细测量过它的容积,这只大长鳌的内腔体积居然达到四升的容积,能够容下六斤多重的小米。从此以后这个奇异的洞口就被当地人称为蝲蛄神洞了,都认为这个洞中藏有一只巨大的蝲蛄精。由当地人自发捐出善款并就洞口的正对面的一座山坡上修建了一幢蝲蛄神庙,庙里主神龛的座位上塑造一个造型和蔼可亲正襟端坐的神像,而神像的头冠就是一个蝲蛄的造型,初一十五香火不断,平时也有许多善男信女长途跋涉前来拜谒祈福。

先后也曾有多个探险者,徒步趟水或划着小船进去探险,但听说数次进去的人多而出来的少。后来有一个军阀派了一只装甲小汽艇进入洞中探险,这次一人都没损失,看来神鬼也是怕恶人呐。出来的人说洞里的空间越走越大,水也是越往里面越深,并且听见哗哗的流水声,而越是往深处去其声音越大,甚至盖过了汽艇发动机的声音,因为怕油料不够用汽艇半途就折返回来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其他任何人进去探查了,一直到我家离开这里蝲蛄洞的的这个神秘的谜底始终没有人揭开。

本阜还有另外一个神秘的去处,那就是位于江东火车货站与二道江客站半途路东山脚下的月牙泡了。月牙泡是因为它的外形宛如一轮巨大的弯月仰卧在被当地人称作为东山的山脚下,从高处看它它的月牙弓背是向东方向的东山根的一侧,而月牙的凹面以及两个尖角一个尖角面西偏北,另一个尖角则面西偏南方向。西面就是浑江的方向。南北尖对尖的距离约上千米,而月牙的弓弦至东山根处弓背处的距离也能有五百米的距离,据说月牙泡中心地带的水深没数,靠近东山脚下还与山脉地下水相连,因此即使是天逢大旱之年,本阜的江河几乎全都干涸的情况下,可月牙泡的湖水却是不降分寸,还会有大量的湖水日夜不停的通过我家后来搬到江东货站附近的房后那条小溪流向浑江的河道中流去。

月牙泡里的水即使是盛夏的七八月份也始终是哇凉哇凉的,在它的岸边四周长满了柳树的树丛,我们称作这柳树树丛为柳条毛子,树丛每根又细又长,一些临近的住户用镰刀将其割下后除掉树皮,就可以编制各种各样的筐篓粪箕子以及笊篱等家庭用具。在岸边的浅水中还生长着大量的芦苇蒲草及菱角等水生植物,月牙泡的周围的山林草丛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儿与小动物,每到夏末秋初我们一些小孩子就会成群结队的来到这里,嬉戏玩耍,逮鸟找鸟蛋,追赶小松鼠或是下到岸边的浅水处采摘蒲棒和长在水下浅土里的菱角,我采摘上来的菱角还不敢往家里拿,因为爸爸曾经数次警告我不准我去月牙泡野浴,为此他曾几次打的我半死,但就是记玩不记打,暗地里还是照旧去到那里野浴采摘菱角和蒲棒。蒲棒十分好玩,将它拿在手里迎风一抖,它的成熟的袍子就会随风飞起来,就像一个个小型的降落伞样的四处飘洒,景象相当的壮观刺激。但是那里的水也真的很凉,即使是夏天你只要在岸边齐腰的水中只呆丄十分八分钟的时间就必须上岸晒晒太阳,所以我们这些小学生没有一个人敢于游进深处中去的,水凉会让腿或胳臂抽筋痉挛的。

水泡里有许多许多的野生鱼种,特别是这里的大鲤鱼很久以来就受到了当地人们的敬畏,所以到月牙泡来专门捕鱼钓鱼的人是从来没有的。据这个月牙泡是整个浑江水里鲤鱼的原出生地,每年的雨季江河发水之际,各处江河湖海里从这里出生后出游到外阜的鲤鱼到了成年后,都要长途跋涉历经万难险阻回游到月牙泡里来进行繁殖产仔,然后就死在月牙泡中,完成了鲤鱼的一个生命的周期。

这里有我亲耳听到过一个古老的传说,这是当地一位种植香瓜的农民伯伯亲口讲述的。他说好久以前,同化还是一个沿着浑江江岸的一个小集市的时候,月牙泡这里是树木野草一片,周围几里地之内压根就没有住户人家。集市上有一位姓于的买卖人他自家养了两挂马车,他一年到头就是在安东与同化之间来回拉货赚钱。下行时是把这里的药材山货运到当时安东去,再从那里稍带回来一些洋货以及海盐鱼干咸鱼等产品,是当地一位有智慧能赚钱的聪明商人。一次他在安东市场上遇到了一位面容和善温文尔雅的一位李姓中年人,两人一交谈知道都是同化老乡,两人谈的十分投机,李老板诚恳的约请于去他家里一叙,于是二人就信步来到了附近路边的李家,四四方方好大一个院子,三间正堂瓦舍的大房子格外显得宽敞明亮,里说他从从老家出到这里闯荡江湖多年,现在就常驻这里办理家族生意,由于业务繁忙无法脱身,拜托于老客给老家带上家书一封和一包东西,并赠送给于老客一包同样大小的东西,交代了老家的住处是月牙泡东山脚下李家大院。

当时于老客心里就纳闷,浑江在同化地区是由北向南流去,于家就在浑江西岸人烟较为密集的江边居住的坐地户,月牙泡是在浑江上游距离于家能有五六里地远的浑江的东岸。月牙泡方圆好几里地除掉月牙泡这个湖泊外全都是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从来没有听说过那里还有人家居住。

由于不是饭口,于老客起身告辞,老者也没有挽留。当于老客回到同化家乡后一说此事,家里和邻居也都说月牙泡附近没有人家住户,打开给他的包裹后,里面就是几包干干巴巴的鱼籽似的东西,包内有一张字条上写一句籖语:大富大贵年年有余。

第二天老客很早就套上一挂马车,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过江沿着江边通向二道江去的路很快就来到了月牙泡附近,仔细一看果真有一条干干净净的小路沿着泡子的南岸一直通向东山山脚下,并且远远的望去隐隐约约的有栋住户的房屋,走到近处一看就在紧靠月牙泡的弓背处的东山根下,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四周围着围栅栏的四合院,院子中央高高的竖着一根旗杆,三间清堂瓦舍的正房宽敞明亮,院子里的人听见有马车的铃铛声立刻就出来迎接,一问果然是李家宅院府邸,一位眉清目秀精神矍铄模样的老年人很有礼貌的将于家父子让到正房的南屋,一位慈眉善目举止文雅主妇模样的老太婆急忙砌上茶水,这时就听见北屋的好多的孩童在嬉笑的打闹声。当于老客说明来意后,主人十分感激,收到东西和那封家书后,于老客就起身告辞了,临走李家老翁告诉于老客今天到家后必须立即连夜搬家,一定要搬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去,没有合适的房屋就是支起帐篷也要立刻搬走,一再嘱咐要千万千万记住!出到院外双方恭手作别后,父子两人上了马车刚刚走出便道,一回头刚才的一切景象消失的踪影皆无。于老客立刻就意识到这是神灵显圣。原来他家住在浑江西岸的岸边,以前也曾被江水冲过,李老翁提醒立刻搬到高处去浑江又要涨大水了,想到此处立刻把儿子也拉下车来父子两对着月牙泡的方向跪倒就磕响头,嘴里还不断的念叨着感谢的话语。

父子二人急急忙忙的回到家中什么话都没说立刻让家人收拾东西,急急忙忙装车,邻居家听说后,有好多人家疑义迟迟,都说大晴天哪里来的大水啊,想等到明天再做决定。结果就在当晚天空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倾盆大雨如注,顷刻间江水大涨,整个街道全部灌满雨水,此时家家户户哪里还顾得上家里的东西,全部都是弃家而逃,老的少的淹死踩死很多,玉皇山上几乎是挤满了逃出来的居民。过后据目击者说,当时站在山上借着阵阵的闪电整个眼睛可及之处分不清是江水还是街道全是汪洋一片,临江的房屋全部被洪水吞没。而于老客家里除了房子被水冲走以外大的物件基本没受太大损失。从此之后月牙泡的神话就被传的真真切切活灵活现了,为此当时地方上的一批善男信女们自动捐款就在月牙泡的东侧的山脚下修建了一座李老爷神庙,平日香火不断,每逢初一十五前来上供祈福的人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月牙泡的故事远远没有完,以前说的于老客后来搬到了浑江下游一个后靠大山前有一条小河的小村居住,他将这里靠山一大片不长庄稼只长芦苇沼泽地的池塘买下,用了几年的时间花掉了家里全部积蓄终于在这片荒凉的沼泽地里开辟出来一个巨大的湖泊来,并有一条从湖中通向浑江去的水道,在长长水道的两侧都修筑了护栏,并设专人看管维护。然后就把当年在安东李家赠送给他的那包干干巴巴的鱼籽撒到了湖水里了,结果就在当年的夏天几场雨过后,湖中居然真的孵出来了密密麻麻的鲤鱼小崽来了。他们全家精心照料,第二年夏天湖里面的鲤鱼就长到三四两重,于是这些个亿万条的小鱼都纷纷的冲出湖面游到江河湖海中去了。几后年的一个每逢雨季顶着瓢泼的大雨就有好多的成年的鲤鱼纷纷的从那条人工开凿的河道争先恐后的逆流而上,回游到湖里产卵。于是于老客就在湖面了不断的打捞出大量的大鲤鱼。从此之后于老板真的成为了鱼老板了,渔业发达,财源滚滚,暴富数代,经久不息。(未完待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