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使用APP语音播报功能,随时随地收听历史故事
预计阅读本文需要10分钟
一、旧上海钟表行“介绍券”骗局
20世纪30年代末,旧上海曾闹哄哄地演出了一场“介绍券”骗局。所谓“介绍券”,是一家外国人开的钟表行所发行的一种表券。但这表券经过骗子一番“点级”之后,已非寻常票券可比,它能使人们主动推广骗局,骗子自己无需劳神费力。
那时,“介绍券”雪花一般漫天飞舞,把旧上海搅得沸沸扬扬;然而,喧嚣过后,甩给旧上海百姓的是那不尽的苦湿之泪和绞痛人心的叹息。
这场骗局的主角是一外国人。这外国骗子先在某马路开了一家钟表店,接着便发行了一种公利券,并在报纸、街头大登广告。
广告中的标题冠以寥寥数字、异常醒目:“诸君愿不费分文得一枚价值四十银元的金表吗?”醒目的大字下面,又加有数行的小注:“诸君如有此意,请移架某路某洋行,领取、阅览具体规定,便能如愿以偿。”
广告发布后,贪图小利之辈见之莫不心动,纷纷前往洋行,以探知,获取不费分文而得表的“点金”之术。
洋行的帐房中,有一华人悠闲地坐着,凡见有人来索取简章,便滔滔不绝地向来人解释得表的方法,其词略为:“此表券仿照某某国商人优惠顾客的方法而制的。这里我已买了本行的一册公利券,并由此得到一枚金表。”
“每册公利券分40券,每券价格一银元,章程规定,无论何人,凡是向本行购买一册公利券的,都可得一枚价值40银元的金表,现在鄙人既然已得金表,自愿将此册公利券分送给各位。”
“各位拿到我送的一份零券后,可作价一银元,再加上39银元,向本行购买一册公利券,即可得到一枚价值40银元的金表。各位志在得表,现在既然金表已得,也就不再需要表券了,可以将表券转售他人,每券一银元,这样就收回了原来的四十银元投资,这岂不是没费分文而得到金表?”
“况且各位现在得到的表券是我赠送的,实际上自已只垫支了39银元,除得表外,各位还可盈利一银元。天底下还有比这更便宜的事吗?”
妮娓动听的一席话,来人听得抓耳挠腮,喜不自胜,纷纷揭钱买券,取得金表后,个个乐滋滋地离去(其实所谓金表,其实是铜壳镀金,价值不过10余银元)。
这些人得表回去后,为收回垫支的40银元(实际为39银元),各自竭力劝说别人去购买表券,并将手中的40份表券售给周围相识之人。第二批人从第一批人手中买得一份表券后,如法炮制,前往洋行购券取表。
此中最关键的花招,在于规定凡是想得到表者,必须先向别人购买一张零表券,然后持此表券再到洋行中购买整券,如此方可得到表;如没有零券,则买不到整册的表券,从而也就无法得表了。
作此规定的目的,是要保护前一批购买表券之人,使之能够收回投资而不受损失。有了规定,这个骗局就自然而然地推广开了。
应当说:最初的二三批购表券的人,如能将手里的表券全部“介绍”他人无遗,则的确可以不费分文就得一枚表。然而后面的人则不堪究问了!且不谈十批、百批,就仅以三五批计算,该洋行表券的推销量就已令人瞠目结舌了。
请看:一人得表,便有人向他购表券,这是第一批;这40人各自得金表后,又有1,600人向这40人购买表券,这是第二批;这1,600人得表之后,又有64,000人同这1,600人购买表券,这是第三批;而这64,000人如想不费分文而得表,则又有256万人向他们购买表券,这是第四批。
我们仅仅递推至第四批,该洋行就已卖出256万张表券,获256万银元的巨款。其情形令人惊骇不已。然而纸笔难述其意,还是此骗局之中的种种间接的招术。
有一李先生自看广告之后,也赶到该洋行索取章程,并得到一份表券,并且即刻花39银元买了一整册表券,得到一块表。
返家途中刚好被一同事撞上,此友便急不可待地向同事诉说得表的前因后果,并竭力劝说同事向他购买一份表券,以便和他同享不费分文而得表的快乐。
尽管同事内心早已断定这种表券必是骗人的把戏,但终因友谊攸关而不便拒绝,便勉强应其请求,买下了一份表券(这便是该骗局中最玄妙的招术)。
没出数日,李先生手中的其余39份表券也全部售出。此友高兴极了,询问那位同事是否已向洋行购买整册表券。
我那位同事回答说:“没有”。
李先生又说:“那你所买的一份表券岂不报废了吗?这岂不太可惜了。”
那位同事坦然回答:“报废一份表券事小,顶多只我一人受损失,如果我去购买整券,那么就有40人因我而受损失了。”李先生惊诧地说:“噫,你怎么见识这样短浅,你难道不知道40人也能够各自得到一块金表吗,怎么能说连累他们呢?”
那位同事笑而不答。
然而,很多人并不象李先生的同事那么明白,一时公园、茶楼、商店、餐馆,到处是手持表券向人介绍的人们。
听说有一著名侦探也染指此事。这侦探资格老,且交游甚广。他手下有许许多多的“三光麻子”(因为这些人过日子大多是吃光,用光,当光,所以被人们戏称为“三光”),经手的原告、被告多达数千人。该侦探听说洋行表券一事之后,即刻到洋行购买了数十册表券。
尔后,只要遇到认识的人,便卖与三五券,交往较浅的人也少则一券,甚至跑到燕子窝,咸肉店等市井、秽浊之地,按其店面的大小,分配不等的洋行表券。这些地方对侦探兜派的表券岂有不接之理?没几天,该侦探便轻易地得了十几块金表。
旧上海的侦探三光多如牛毛,有一人这样做,其他人当然也不会袖手旁观。一时这种骗局四处蔓延,很多人都被动或主观受其连累。
钟表店因此暴发以后,类似的“介绍券”如钟、戒指、千里镜、药丸等接踵而起,一般市侩也因见表行采用此法发达神速,纷纷仿效。然而,这种滑稽闹剧,很快成了妇孺皆知这些都是骗局,其效仿者全部一败涂地。
二、旧上海“鸿福券”骗局
旧上海几乎无处不设骗局,就连报馆这种产生文明和下文的地方也不例外。那时,一家报馆一连几日随报赠送顾主一份彩券,美其名曰:。
人们从所谓彩券中的说明得知,该彩券分三等:得一等彩券者,将由报馆赠送金表一块;二等,赠送银杯一只;三等,送银筷一双;价值从60银元至数银元不等。
但所赠送的彩券上并没有等次差别的字样,而是让顾主得到彩券后,回家用火烘它,彩券这才显出等次的字迹(其方法,用一种药水醮笔,把字写在白纸上,表面上看没字迹,但火一烘,字就显出来了)。
采用这种方法,表面上看好像公正,因为除了执笔者以外,其它人即使是报馆中专管彩券的人员也不知哪些彩券为一等、哪些为二三等。然而,其中的骗人勾当是大为惊人的。
人们得到彩券后,回家烘烤,会各自发现自己所得的彩券是一等券(其实券券彩券全是一等),于是纷纷到该报馆订报,(因为报馆规定,必须订报一年,赠券才生效;如不订报,即使是一等也不能得表),尔后人人欢天喜地地取到应得的金表。
然则,此表尽管灿烂炫目,但仔细察看却是价值不过两银元的铜镀表而已。直到这时,人们才知自己受骗,但悔之晚矣。
骗局在旧上海暴露后,该报馆并没由此打住,而移向外地故技重演,外地的订户情况更糟,寄去的订报款如断线的风筝,别说金表,就是铜表也不见其踪影。
通过这种欺骗手段,该报馆开业数月,订报收入很可观。不久,该报馆又突然宣布倒闭,报纸也就随之停发,表更是不敢说了。这一骗局,影响极坏,实为报界的败类。
这一小报的骗术可属上乘,它专骗聪明人。先送券,后订报,方法极妙。一般人自以为只有持一等彩券的人才前往订报,得到二三券彩券的人就不会前去订报。哪知你是一等,他也是一等,大家都是一等。结果人人皆上其当。
三、旧上海“橡皮股票风潮”
工商业的各类公司发行股票,让人随意购买,以此来吸收资金;而认购股票者,成为公司的股东,与公司利害相共,彼此相维。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集资方法,由于法律上允许股票自由买卖,公司的营业状况,名誉的盛衰枯荣,就直接影响股票价格的高低。
这样就往往出现股票价格高于其面值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情况。于是,一些狡點者利用股票的这一特点,制造种种欺骗手段。控制股票的涨跌,从中赢利。
当时,有一外国人来到旧上海,他居处讲究,穿戴华丽,侍从步步随后,交友阔绰而持重。据说,他曾在南洋某岛,花了数十万银元购置了大面积的土地,种植橡胶树,并创建了最大的橡皮公司。
这次来旧上海携了该公司的招股简章及数额巨大的公司股票,希望在旧上海出售。其股本额,每大股为50银元,每小股为5,000银元。
到旧上海不久,这外国人便大登广告、公布招股的章程,并把所有股票交给旧上海信用最好、声誉最佳的一家外国大银行,委托其代售。股票发行初始,人们大多徘徊观望,迟疑不决。
上前购买者寥寥无几。几天后,有人根据招股简章所注明的地址,向南洋的公司及橡胶园所在地通电询问,了解情况,得到的答复是情况属实。
自此,人们开始对这一股票表示出热心,然而这时该公司股票价格突然暴涨,大有供不应求之势,几日前才交给某大银行代售的股票竟然全部售完。这种情形又进一步把旧上海市民炒股发财的欲望引诱出来。
此后,人们纷纷争购股票,唯恐因一步落后而股价又已上涨。事实上,股价越是往上涨,求购的人越多。听说还有人用车载着巨额款项,四处觅访股票而未能如愿。
在该公司股票发行初期,曾有一些多财且善于做生意的商人,认为该种股票前景可图,于是早早垫出巨款,网购数万银元的股票,然后再把这些股票分售给他人,以此博取赢利,现在这些人在股票转手的瞬间便获大利了。
股票热越来越高涨,人们现在已经完全迷恋其中了。一张股票在一夜间就可能被倒腾好几手。股价在节节增高。茶坊、酒肆、妓馆、戏园,人们无处不在谈论此事,无时不在追逐此公司的股票。
常常有这种情形:宾朋满坐,人人冠带整齐,正兴高采烈,酒至醋处之时,忽然有人神色匆匆掀门帘直入,挤得一席,便与身旁座客喁喁耳语,神秘嘘嘘。
一会儿,宾客就与他一块离去。类似这种情况,在酒店中也时有发生。酒未三巡,而宾客好端端的突然纷纷起座相辞。主人莫名其妙,虽竭力挽留却终不能使客人重新入座,主人大为扫兴。
这种情况肯定是出于这种原因:不速之客刚从某处探听到谁谁有多少橡皮股票出售,便急急赶来通知宴会上亲友,敦促他们速速赶去争购。表示如不迅速就要被别人捷足先登了,因为还有许多人也知其消息等等。
橡胶股票市场如此之好,旧上海市民人人趋之若鹜。可以想象,其股价定超出原本股本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使多少人一夜暴富,又使多少人一夜赤贫。
人们怎么不想一想,旧上海上出售股票的公司多的是,为什么单单这种股票价格如此昂贵,上涨如此之快?苦果已经握在手里,只有自己和泪吞咽了。
揭开其中的骗局,人们不禁要瞠目结舌了;这一外国人来旧上海之时便携带了足以购买此项股票数倍的巨款。这一骗局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最大可能地激发人们的热情,获取人们的信赖。
为此,这一外国骗子第一步所做的事就是,把股票托付给深为旧上海百姓依赖信赖的某外国大银行出售。这就使股票从一开始就获得了较多的信任度。然后这一外国人秘密地召集若干同伙面授机宜,授意他们携带巨款,分别前往银行购买橡胶股票。
这些喽啰接到指示后,便上午去一次银行,傍晚去一次银行;你认购一次,我认购一次。甲乙丙丁纷纷前往认购。这样来来往往,给人一种股票行情看涨的假象。
更绝的还在于,他们今天按原价购进股票,明天则以高于一倍的价格购买股票,后天则又以更高的价格认购股票。这样,没消几日该股票就已售罄,且股票价格也在数天之内成倍地上涨。
市民们哪里知道这些股票全部为负有“秘密使命”的甲乙丙丁购买去了。他们只看到银行门前匆匆来、匆匆去的购买人流以及股价步步上涨的表象。发财的欲望使他们的眼色渐渐变红,他们开始争先恐后地加入购买队伍。
于是,骗局形成了,按此时加价格把股票全部抛售出去,这伙骗子便可得若于万金。然后,他们不满足于此。
在市民们的购买欲望被拨动,纷纷认购股票后,他们又暗中唆使人从市民手中再次购回股票,等到价格哄抬高后,再转售出去,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当价格哄抬到他们最为满意时,他们才把股票全部抛出。
这时,可怜的股民仍蒙在鼓里,还在彼此辗转买卖。这外国骗子欲壑既盈,便携巨款而去。
由于炒卖这一股票的主体已撤出,剩下的买卖者均是国人,在辗转买卖数次之后,人们渐渐感觉到股票的出售没有像以前那样的好价钱了。于是愿卖的人一天比一天少,价格也就一天天地低落下来。闹剧到此结束了。
在这场橡皮股票的骗局当中,外国骗子卷去了旧上海民间数千万银元的资金,旧上海商界的繁荣怎能不受影响!更令人愤愤不平的是,受了骗还没地方去追究。因为该骗子行骗的根本和理由无懈可击。
假设有人追至南洋某岛诘问该公司,对方会回答:“我确实有此公司,确实购了土地,确实种有橡胶树,不过树还未长成而已。”
但他购地、种树、设公司,总计不过数十万银元的资金,暂且不说将来橡胶的收益怎样,骗取旧上海市民数千万银元,早已获利百倍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尽人皆知,可上当受骗者依然层出不穷,不少人并不是没有警惕之心,奈何骗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实际上,一些民国骗术,到今天看来依然充满了意义......
古今骗子骗术一脉相通,最基本的思路就两点:让受骗者同情骗子,或者让受骗者信任骗子。
拙文一篇,文笔不成熟,恳望列位看官见谅或赐教。谢谢!
历史是永不落幕的舞台上演绎着生生不息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