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千余年来,人们一直在苦苦寻找“楚都丹阳”,一会儿河南,一会儿湖北,一会儿陕西(商县),至今仍一无所获。然而,其究竟在哪里呢?新近出版发行的《楚都丹阳探索》一书,也未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溪河子不禁发问:何以致此呢?其实问题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因为这是一个“伪命题”,从一开始就错了。破解这一千古谜题,必须彻底厘清楚国的历史沿革,必须弄明白楚都的本质,还必须破译这一“伪命题”起始的缘由。以下内容节选自《景氏源起与楚史若干问题考辨》一书,有删节。

将楚都与丹阳联系起来的根由

人常言“楚都丹阳”,事实上楚都与丹阳没有关系。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世本》云:“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春秋左传》和《楚居》则只字未提丹阳。以上四本均未言丹阳即楚都之事。

第一个将丹阳与楚都并提的是班固。《汉书·地理志第八上》注“南郡”条下:“江陵,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同篇下注“丹扬郡”:“故鄣郡。属江都。……句容,泾,丹阳,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汉书·地理志第八下》注“楚地”条下:“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古今的大部分历史学家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

第一个将丹阳与枝江联系起来的是范晔。《后汉书·郡国志》注“南郡”条下之“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春秋左传正义》:“《地理志》云:‘南郡江陵县,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世本》云:‘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宋仲子云:‘丹阳在南郡枝江县,今南郡江陵县北有郢城。’《史记》称文王徙都于郢。《地理志》依《史记》为说,此时当楚武王也。《谱》云:‘楚,芈姓,颛顼之后也。其后有鬻熊,事周文王,早卒。成王封其曾孙熊绎於楚。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南郡枝江是也。”宋仲子,本名宋衷,三国时南阳章陵人。其把丹阳与南郡枝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谱》本又把熊绎被封的“子男之田”也按在了枝江头上。《春秋左传要义》亦从上述之言。

第一个将丹阳与秭归联系起来的是北魏人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又东过秭归县之南,县故归乡……江水又东径一城北,其城凭岭作固,二百一十步,夹溪临谷,据山枕江,北对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清宜都人杨守敬著《水经注疏》,亦认为“楚之丹阳在秭归,不在吴。丹山当在今归州境。”

第一个创立“楚都丹阳迁徙说”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释“归州秭归县”云:“楚熊绎初都丹阳,今县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同时释“荆州枝江”时又说:“江陵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按照杜佑的说法,楚旧都丹阳在秭归,后迁都枝江时仍沿袭旧称丹阳,楚文王再迁江陵,称楚都为郢的同时亦曰丹阳。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盖诸侯迁都,常仍旧名,故有两丹阳。”此处的“两丹阳”,就是分别指秭归、枝江。同为清人的苏州人士宋翔凤表示不服,其在《过庭录》中主张楚之丹阳先在淅川,后迁南漳。

自此之后,楚都与丹阳已不可分割,丹阳被认定为“楚国最早的国都”,丹阳之争遂正式拉开帷幕。关于古丹阳的位置,近代学术界有丹江源头水、当涂说、秭归说、枝江说、丹淅说等说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张正明先生《楚文化史》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迁至南漳。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丹阳郢都考》说:“楚丹阳当先于鬻熊时在淅川,后于熊绎时迁至今南漳县东北。”

石泉先生与徐德宽先生合写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根据陕南商洛地区古代记载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遗存的古文化遗址,推论西周时代的丹阳先在陕西商县,尔后迁至河南淅川。

刘彬徽先生《试论楚都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认为,楚国初封之丹阳在秭归,熊渠时迁至枝江,仍称丹阳。 

顾铁符先生《楚三邑考》一文认为,楚都丹阳的地点应先在丹淅,后迁荆山。

蒙文通先生《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文认为,楚都丹阳先在淅川后迁秭归、枝江。

目前较为被认可的是陕西商县说、丹淅之汇说和枝江说,因为这三处既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又有相关文物的出土。石泉先生关于“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丹江河谷(今陕西省商县)”的观点,前文已述,不再赘言。丹淅之汇说的依据较为充分,一是此处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文物,二是“丹阳大战”的主战场在淅川,但是其仍然缺乏西周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证据。枝江之说的依据较为有利,一是宜昌市万福垴遗址的发掘,出土了西周晚期的“楚季宝钟”;二是《枝江县志》记载“枝江楚开基地也”;三是在沮漳河流域存有大量的楚墓。

笪浩波先生《从近年出土文献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一文,其从《楚居》中只字未提丹阳分析,认为“丹阳地名至早是战国中晚期以后产生的,与早期楚人居住的地名无关,以往将丹阳作为探索楚都的重要依据显然是受到传世文献的误导,因而造成近2000年来关于楚国早期都城的多种说法,也使楚国早期中心区域的探寻最终走向迷局。”笪先生试图另辟蹊径,但是丹阳这一地名是因丹水产生的,它怎么会到战国中晚期才有呢?那熊绎居丹阳又作何解?

总之以上诸说各有各的道理,但都谁也说不服对方,学界尚且如此,至于民间亦不乏学识才子,做了很多有益的实地探查和求证,功不可没。

以上我对“楚都丹阳”的产生过程,研究状况进行了粗略小结,当然并不全面。前文通过对《楚居》中隈山、穴穷、汌水、夷屯、发渐、旁屽、乔多、若、宵的训解,对敖、莫敖的释读,对楚王族公族的世系传承、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深度剖析,楚国的历史沿革已基本清晰。可以说无论是西周时期的楚都,还是东周时期的楚都,都潜隐在《楚居》之中。自楚子熊绎建国,直至楚国灭亡,楚都共有7个,它们分别是:夷屯、发渐、宵、福丘(大)、疆郢(今纪南城)、陈郢、寿郢。其中福丘与疆郢均在今荆州,福丘系春秋时楚都,疆郢则是战国时的楚都。(按:“迁郢于鄀”,湫郢系楚邦,当然亦可视作短暂的楚都。)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有楚右尹子革回答楚灵王的一段话:“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供王事”。此“辟在荆山”是对的。辟,有始封之意,但熊绎“以供王事”却在丹阳。司马迁所言“封熊绎於楚蛮”,实封于荆蛮。《三国志·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所记周瑜就曾说过:“昔者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荆山之侧”,即荆蛮。

那么,酓绎为什么居住在丹阳,而不住在自己的封地内呢?答案是这与周朝的制度有关。

西周初期,周始建国,为避免各诸侯国不听王命,规定各诸侯当权者或者至亲男子留在天子都城镐京任职,实为“人质”。如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姬诵即位,周公和召公在镐京辅佐天子,令长子留封地守国。太公姜子牙更甚,留其第三子丘穆公镇守齐国,其与长子吕伋一起在京辅助周成王。

《楚世家》载:“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鲁公、卫康叔、晋侯、吕伋,皆周重臣,为王近臣,留在王的身边是可以理解的。酓绎身为楚子,显然身份不够尊贵,不是周成王近臣,不能象其父辈一样居京宗。

总之,丹阳与楚都无关。至此我想说的是,“丹阳之惑”可以休矣!

丹阳故城遗址

那么,丹阳在哪里呢?

从概念判断,丹阳必在丹水之北。上世纪80年代初,石泉先生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丹江河谷”的新观点,并进一步考证古丹阳位置在今陕西省商县。这个观点是从楚山的地理位置考证的,已非常接近于事实,但是仍然不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有两个地方最为可疑,一是“汉王城”,一是人们所言的“丹阳故城遗址”,二者以“汉王城”的可能性更大。

“汉王城”位于淅川县大石桥乡的丹江北岸,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从地面采集的陶片看,有西周时期的鬲、盆、罐,以及战国、汉代的陶片等,遗址的时代从周至汉。由于未进行发掘,城的规模、年代尚不清楚。

“丹阳故城遗址”位于“汉王城”的下游约15公里处。据史学家白寿彝考证,“(丹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淅水合流,进入汉江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这个丹淅交汇的地方隶属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村,已经在1971年修建丹江口水库时淹没。楚怀王时期的丹阳大战即发生于此。

南楚古都的教训(楚都丹阳之惑)(1)

丹阳故城遗址

丹阳位于丹水与析水的交汇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熊绎世袭前辈之职,为成王之师,在丹阳据守“商於古道”,统兵守护周都安全,防御来自南邦及淮夷的威胁。酓绎事成王必靠近镐京,这就是酓绎居丹阳,没有居封地荆蛮的原因。

周成王封酓绎为楚子,当在三监之乱平息之后。酓绎封爵后实际拥有两块领地:一是祖居地丹淅,一是新封“子男之田”蛮地。

封地建国,始有楚国,国都必建在封地之内。从酓绎之后,“至酓只(熊艾)、酓觛(熊亶)、酓樊(熊胜)及酓赐(熊杨)、酓巨(熊渠),尽居夷屯(《楚居》)”,因此建于蛮地的夷屯,才是楚国的第一个都城。

因蛮水和夷水之故,楚人自称蛮夷。武王三十五年,楚王曰:“我蛮夷也。”武王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居楚”,即居丹阳。武王的话也道出了酓绎居丹阳的真实原因,“令居楚”,是听命于周成王。

《楚世家》:“(熊绎)居丹阳”。《楚居》则表明酓绎没有居夷屯,而是交与屈紃代替自己,并让若嗌占卜择地迁居。将清华简《楚居》和《史记·楚世家》对照,二者的记载是相符的。

楚国第一个都城—— 夷屯

那么,夷屯在哪里呢?

目前夷屯尚待考。大致范围当不出南漳县城以东,蛮河(夷水)以北(今南漳县境内)这一区域。有两种可能:

其一,夷屯与夷溪相关联。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沔水(汉水)又南过宜城县东,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夷水导源中庐县界康狼山,山与荆山相邻。其水东南流,历宜城西山,谓之夷溪。又东南径罗卅城,古罗国也。又谓之鄢水,《春秋》所谓楚人伐罗渡鄢者也。”

康狼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八十里,山溪汇合后,入三道河水库,继南漳县城驻地流入蛮河。按郦道元所说自南漳县城至武安镇西的谢家台这段河流,即是夷溪,我认为并不是,夷溪实际是指今天的清凉河。

夷水与蛮水是不同时期的称谓,即今天的蛮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夷溪”,夷溪不是夷水,而是蛮河上游的支流。我深度怀疑蛮河在古时是由三段河流构成,下游为蛮水,中游为鄢水,而上游为夷水。夷水由多水汇集,最主要水系是夷水和夷溪。溪,即小河,显然是与夷水来对比。在夷水与夷溪之间相夹的是一条东南走向的山岭——马梢岭。郦道元所指的“宜城西山”,即马梢岭。

“宜城”一名首次现于史籍《汉书》。《汉书·地理志》载:“南郡宜城故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更名。”汉宜城县治所在朱市北湖岗(今山河村申家湾一带),后又迁回鄢(今楚皇城遗址)。南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侨立华山郡,改宜城县为华山县,郡治大堤(今小河镇东)。西魏、北周和隋朝改为汉南县。

郦道元(公元472年~527年在世)为北魏时人。彼时宜城治所在今小河镇东。自小河镇西望大约25公里处,所对的正是马梢岭。如果夷溪在马梢岭西侧,郦道元就不会说“历宜城西山”,因此夷溪在马梢岭东侧无疑。

马梢岭东侧的河流,即今清凉河。《水道提纲》载:“《禹贡》荆州之荆山,在(南漳)县西北八十里,漳水所出,即今清凉河也。”清凉河源出湖北省南漳县西北,源流有北河和南河,多水系在龙门集村北汇合后下注,流进蛮河,此段长约30公里,全长92公里。

夷屯当在宜城西山的夷溪一带,可在南漳县旧涌泉镇一带探查。今涌泉归南漳县九集镇辖属,清凉河与S305省道纵横其间。在3000多年前,此地当位于卢(今南漳县)、邔、若三国的交界处,按山川地理界限划分,夷屯归属东部邔国的可能性更大。

马梢岭系荆山余脉,夷屯位于荆山西簏。《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供王事。”此处正合其意,惜尚无证据。

其二,夷屯的所在地,在夷溪与夷水的交汇处,今南漳县武安镇一带。

夷屯从字面意思上符合这种可能性。《说文》: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玉篇》:万物始生也。又《广韵》屯,聚也。因此,夷屯即山水汇聚始生成夷水的地方,但仍需进一步考证,故作存疑。

在酓绎封爵赐田之后,楚人走出祖居地丹淅,来到夷屯,视野就不同了。当初屈紃为“楩室”建成后,无以祭祀,不得不在夜晚去偷若人的小牛(犝),像这样穷困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他为了纪念这件事,还把夷屯的“楩室”称作“夕室”。“夜而内(纳)尸,抵今曰夕。(《楚居》)”此可以证明,夷屯距若国不远,这也为我们找到“湫郢”埋下了伏笔。(按:楩室,李家浩先生认为犹“世室”之类,是“夷屯”的祭祀场所。《墨子·公输》:“荆有长松、文梓、楩柟、豫章。”“楩室”即用“楩柟”做的“室”。注:柟,即楠。楩柟,楠木的一种。)

自此之后,由于有了楚蛮之地,楚国的国力渐增。丹淅之地多为山地,耕作空间有限,食物相对匮乏,而蛮地土地肥沃,适宜耕种,可提供较多的粮食等生活所需。之所以说熊绎“辟在荆山”,大概亦指在向山林要耕地。但是由于受地域面积所限,其实力仍难以与周边方国如邓、罗、中、邔、若等相抗衡,尤其是近邻若国。

注:为了阅读流畅,参考文献俱略。预报:下篇讲——若国。

作者简介:

景广海,男,1965年5月出生,笔名溪河子,山东省邹平市人。先秦姓氏名学爱好者,著有《景氏源起与楚史若干问题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9。《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著作权登记号:鲁作登字2022—A—00769184

南楚古都的教训(楚都丹阳之惑)(2)

景广海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12月

本书主要看点:

1、首次揭示先秦“姓氏学”根本要义,提出“分族命氏”原则及模型。

2、首次全面破解景氏、昭氏、庄氏、悼氏、黄氏..........源起及世系传承,对于研究其他楚贵族具有借鉴指导意义。

3、首次厘清楚惠王封君制的内涵与实质,其不同于传统学术认知。

4、首次破解“楚都丹阳”之惑,将彻底结束千余年来寻找楚都丹阳,而至今仍一无所获的尴尬局面。

5、首次解决了困惑学界的“郢、郢都、郢城”的问题,解决了“楚都”到底在哪里,及其变迁的问题。

6、首次提出楚国的政权体制“都”与“邦”的建制问题(即“一都一邦”制);另楚有□,而无郡;郡为秦所首创。

7、首次破解“若,上鄀、下蠚”之谜,拿到了破解众多谜团的钥匙,而这一问题大家仍在苦苦探索之中。

8、首次提出“颛顼故里在襄阳”、“襄水即若水”这一命题。

9、首次揭示楚国历史发展的路径:立国(酓绎)——亡国(酓咢)——称王(酓达)——灭国(负刍),此观点颠覆了传统学术认知。

10、首次揭示了楚君的迁徙路线图:夷屯(酓绎)——发渐(酓巨)——若(酓义)——宵(酓达)——福丘、疆郢(文王)——陈郢(顷襄王)——寿郢(考烈王)。

11、首次揭示楚先的源起之谜(三楚先)。对楚先“得姓(嬭)”“得氏(酓)”问题,以及“楚先人的迁徙路线”提出了新看法。

12、首次破解在传世文献中,楚王为何被称“熊”氏之谜。

13、首次提出“屈氏源起猜想”、“屈氏故里”命题,对“莫敖”、“左徒”进行了释考。

14、首次破解《楚居》中隈山、穴穷、发渐、乔多、旁屽、宵、夷屯......等罕见地名及其地理位置。

15、首次破解《楚居》中疆郢、为郢、樊郢、若郢、鄢郢、湫郢........等十余座郢城的地理位置,对于暂无证据的提出刍论。

16、首次提出宜昌市博物馆藏的“秦王卑命钟”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编钟中“有铭、最大的那枚”原为一套,并对铭文进行了释读。

17、首次发现在青铜器铭文中有“左右合文”的情况(《大市铜量》)。

18、首次论证《大招》为景差所作,并提出《哀郢》《九辩》亦为景差所作的观点。

19、首次论证了钱穆宗师关于春申君黄歇是“芈姓黄氏”,而非“嬴姓黄氏”的观点(钱氏提出而没有证明),同时否定了他关于“楚庄王即顷襄王”的看法。提出了“楚宣王”即“楚庄宣王”的新发现。

20、首次论证“春申君故里”在常德。

21、首次提出“春申□的猜想”这一命题。

22、首次破解春申君黄歇家族覆亡之惑(黄歇之后还有一代春申君)。

23、首次系统地考证了战国景氏家族人物,对他们的“身世、爵位、官秩、作为”等进行了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