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尽人生苦后来成为名人的古人(一将功成万骨枯)(1)

歌手李进有一个专辑《你在他乡还好吗》,《你在他乡还好吗》是他这个专辑里最重要的歌曲。李进用他浑厚的嗓音反复地问:“你在他乡还好吗?”

你在他乡还好吗?

是否想过靠着我的双肩。

你那不再熟悉的笑容,

对我可是一种敷衍。

手中握着你的照片,

我无法握往彼此的明天。

ah,你好吗?ah,你好吗?

你好吗?你好吗?今天你好吗?

无数的古人、今人怀揣出人头地的梦想,踏上寂寞的旅程,走进异乡的街道,去奋斗、拼搏、竞争,有人混得红光满面,有人混得满脸沧桑。

没有人会这么抒情地问你:“你在他乡还好吗?”大多数人会问你工资多少?奖金几何?买了几套房?开的什么车?如若你是一个成功者,自然可以侃侃而谈;可是如果你是一个失败者呢?则就无比尴尬了。失业了,离婚了,欠债了,你怎么对别人说。人们“show”的可都是自己的光鲜亮丽,狼狈只能自己慢慢品尝、苦苦承受。

吃尽人生苦后来成为名人的古人(一将功成万骨枯)(2)

最近有一个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讲的是四个从东北小城到京城奋斗的年轻人的故事。有人无法承受巨大的压力,自杀殒命;有人克服困难,收获事业和感情的硕果。电视剧旨在宣扬乐观拼搏、勤奋踏实的生活态度,算得上励志的“鸡汤”。

但现实生活还有它自己的逻辑,播种了不一定有收获。李白没有奋斗吗?杜甫没有奋斗吗?李商隐没有奋斗吗?蒲松龄没有奋斗吗?结果是什么呢?落拓和寂寞。

学会体谅、理解别人的落拓、寂寞是一种高级素养,一定不要嘲笑别人。

读晚唐诗人曹松的《南海旅次》,理解古人的落拓、寂寞。

吃尽人生苦后来成为名人的古人(一将功成万骨枯)(3)

1 曹松:71岁的老进士,写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人

曹松(828-903),字梦徵, 舒州(今安徽安庆市潜山市梅城镇河湾村)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依建州刺史李频,后流落江湖,901年中进士,被授校书郎的官职,后任秘书省正字。

请注意,曹松是在唐昭宗天复元年(901)才中的进士,此时他已年过古稀。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他担任的校书郎、秘书省正字等官阶都比较低,要说这也正常,刚进入体制嘛。如果他年轻,四、五十岁,还有进步空间,可是曹松已是白发苍苍的垂暮之人,两年后他就去世了。然而对曹松而言,虽然吃尽苦头,最终还是得到了他所渴望的功名,也算老天有眼,比蒲松龄71岁得到“岁贡生”的功名强多了。

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体会一下曹松“落拓功名五十秋”(蒲松龄语)的人生经历中的辛酸和无奈。一个骑着毛驴的、瘦削的、身着破旧青布蓝衫的秀才,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颠簸、跋涉,或者在他乡的一个小客店里困守。

说了半天曹松,很多人对他还是很陌生,但是提起“一将功成万骨枯”,很多人则非常熟悉,这个名句便是曹松的杰作,出自他的《己亥岁二首》中的第一首。

2 曹松《南海旅次》: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题目中的“南海”,郡名,主要辖区在现在的广东省。“旅次”,在他乡暂住。

首句的“越王台”,是指广州的越王台,非浙江绍兴的越王台。诗人登上越王台,是思乡心切,故而登高望乡,意同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诗人却说“忆归休上越王台”,不要去登台,为什么呢?“归思临高不易裁”,登上高处,遥望故乡,对故乡的思念就满溢胸腔,无法禁止了。我想回去,我想回去,可是我不能回去。我出来干什么来了,我来求取功名来了,我想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我现在一无所得,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客居他乡,思念父母、妻子、儿女,可是总也没有他们的消息。此联上句用“回雁峰”的典故,说自己现在客居的地方是“无雁处”,是大雁飞不到的地方,离家乡太远了,故园的书信传不过来。本来是“无书”,前面加上“谁道”,后面就变成“有书”了,反问的修辞很精妙,不仅加强了语气,而且和上联的“无雁”构成了工整的对仗。此联写诗人当下孤独、寂寞的处境。说实在话,在没有微信、QQ等便捷通讯工具,仅靠书信传递消息的时代,客居他乡的生活实在是够苦的,杜甫不也感慨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嘛,落魄的人,连孤独都是一样的。

颈联写景,景中有情。那叫一个凄清!早上,城头传来报时的角声,呜呜咽咽,似乎把路边花草树木上的霜都吹没了;晚上护城河的水拍打着城墙,月亮倒映在水中。每天,听到的只有角声,看到的只有护城河中的水波和月亮,情何以堪!

尾联的比喻太精彩了,借花喻心,表达人生的感慨。年年春来,年年花发,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展示自己生命的光华。我的这颗争竞的心,也希望像花一样开放,我可没有“躺平”呀,可是我的人生没有春天,没有和畅的春风、没有和煦的阳光、没有清澈的雨露,只有风雨、沙尘、冰霜。

说明一下,《唐诗鉴赏词典》把尾联中的心解释为“归思”之心,说每到春天来的时候,诗人的归思之心就像百花开放一样,蓬勃得无法阻挡,这样讲也讲得通。但我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觉得尾联的“心”不仅是在说“归思”,而是在抒发自己“求仕不得”的人生感慨。

结语

你在他乡还好吗?关切的询问。

我在他乡挺好的。可能是真好,也可能是报喜不报忧。

我在他乡不太好,这才是一部分人真实的处境。

混得好有混得好的原因,“春华秋实”,不播种,就不会有收成。努力很重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混得差有混得差的原因。方向不对,投机取巧,懒惰,都可能导致不太好的结果甚至一败涂地。

另外还有一些自身奋斗以外、自己无法把控的因素,所谓“时也,运也,命也”。

“我在他乡不太好”,说出来确实不太好意思,对有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人说说吧,喜欢踩低拜高的人就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