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字数限制只能分章节上传,需要完整资料的小伙伴可以评论区留言,专业整理考研资料欢迎随时咨询,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汉英翻译基础教程笔记?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汉英翻译基础教程笔记(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汉英翻译基础教程笔记

由于字数限制只能分章节上传,需要完整资料的小伙伴可以评论区留言,专业整理考研资料欢迎随时咨询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考研笔记

穆雷《英汉翻译基础教程》

第1单元 翻译概论

巴别塔典故

(1)据《圣经·创世纪》,创世之初,普天之下人类同操一种语言。出于骄傲,人们想建一座通天之塔。耶和华对人类的骄傲感到恼怒,于是使人们的语言变得互不相通,从而在造塔的人们中间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只好放弃了造通天塔的狂妄打算。而那个建通天塔(Babel)的地方后来就被称为巴比伦城(Babylon)。

(2)巴别,希伯来文是“变乱”的意思,巴比伦文则是“神的门”的意思。由于“巴别塔”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内涵,使人们常常以此作为某种解释性的典故来利用。一方面作为试图通往天堂的路径,逼近上帝,因此可以用来表示一种对权威的挑战,无所畏惧的勇气;另外,由于故事中上帝对人类语言的变乱,则可用以体现人类语言之间的理解偏差,以及人类为寻求共同理解而不断追求的路途,许多人就把翻译比喻为一种建造巴别塔般的英雄事业。

节:翻译的目的

(1)从上述巴别塔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得出翻译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信息。

(2)在高度信息化的后现代社会中,各种高科技手段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在规模、频率和速度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球化的概念日渐清晰。在这个过程中,翻译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出现了空前活跃和繁荣的景象。

(3)到底什么是翻译?这是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者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其实,人们对翻译并不陌生,因为它时刻都会发生。比如,一个不懂粤语的东北人和一个广东人交谈时出现了语言交流的障碍,这时有一个既懂东北话又懂粤语的人帮助他们进行解释和沟通,那么这个(既懂东北话又懂粤语的)人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翻译。翻译的涵盖面很广,除了方言之间转换,还有将古汉语用白话文来解释,将汉语意思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来表达等都属于广义的翻译范畴。由此可见,你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扮演翻译的角色。

(4)翻译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广义的翻译指语言与语言、语言与非语言之间的代码转换和基本信息的传达。狭义的翻译指一种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忠实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5)季羡林先生在谈到翻译的目的时曾说:“翻译对于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英国的汤因比说,‘没有任何文明是能永存的。’ 我本人把文化(文明)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诞生,成长,繁荣,衰竭,消逝。问题是,既然任何文化都不能永存,都是一个发展过程,那为什么中华文化竟能成为例外呢?为什么中华文化竟延续不断一直存在到今天呢?我想,这里面是因为翻译在起作用。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若拿河流来作比较,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节:翻译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对翻译进行以下分类:

分类的角度类型

(1)按翻译主体的性质来分: 人工翻译、机器翻译

(2)按工作方式来分: 口译、笔译

(3)按翻译的材料来分: 文学翻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和实用翻译(包括科技、商务、新闻、法律等资料的翻译)

(4)按处理的方式来分: 全文翻译、摘译、编译、节译、改译、综译

(5)按翻译技巧来分: 直译、意译、音译

(6)按翻译原则方向来分: 异化翻译、归化翻译

(7)按翻译的目的来分: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

(8)按翻译的效果来分: 显性翻译、隐性翻译

节:翻译史简介

人类古代的翻译活动大都与宗教的发展密切相关。西方的翻译是从翻译《圣经》开始的,而中国的翻译则始于佛经的翻译。在这一点上两者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1.西方翻译史

高潮时期、特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1)第一次:公元前3世纪中叶

罗马文学家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得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公元4~6世纪

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第三次:公元11~12世纪之间

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4)第四次:公元14~16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用17年的时间翻译了《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英国的查普曼则用18年时间翻译了《伊里亚特》和《奥德赛》。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以语言通俗、优美和流畅而闻名于世,被视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第五次: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6)第六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①翻译范围从传统的文学、宗教作品扩大至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

②翻译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不仅文学家、哲学家、神学家从事翻译,而且还有一支力量雄厚、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承担各式各样的翻译任务;

③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打破传统方式并发展机器翻译。

2.中国翻译史

主要阶段特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

(1)两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伴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活动以宗教传播为主。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被称为“译经三大家”。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标志着中国译著的方向性转变。西方几何、测量、算学、农业、水利、机械、哲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被翻译成汉语,使这些知识在民间得以传播。

(3)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①代表人物是林纾和严复。林纾不懂英文,是由他人口述给他听,然后由他笔录整理出来。这些译作可读性强,使中国读者接触到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打破了章回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文学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②严复的译作多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向国人介绍西方进步思想,因此他又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主要译著有《天演论》、《原富》等。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流传至今仍为许多译者所推崇,足见其强大生命力。

(4)五四运动至建国前时期,我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列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马列主义经典《共产党宣言》、世界文学名著《莎士比亚剧本》(梁实秋译)和苏联文学作品《死魂灵》、《毁灭》等。该时期译作的典型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5)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

重点是译介西方的文学作品,译文质量普遍较高,涌现出一大批名著名译。

(6)20世纪70年代至今:

本次翻译高潮方兴未艾,在规模、范围、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大大超过了50年代。翻译队伍逐渐壮大,翻译领域百花齐放,包括社科、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教、卫生等领域。这是全球化时代来临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同时也就是翻译爆炸。

节:翻译的标准

(1)翻译的标准之争由来已久,“文质之争”、“直译意译之争”、“归化异化之争”,不一而足。

(2)让我们看看译学前辈怎么说:

①严复:信、达、雅

②鲁迅:宁信而不顺(直译)vs. 赵景深:宁错而务顺

③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原则“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化”(等化、浅化、深化)

④林语堂: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

⑤郭沫若:好的翻译等于创作

⑥朱光潜:译者“须设身处地在作者的地位,透 入作者的心窍,和他同样感,同样想,同样地努力使所感所想凝定于语文”。

⑦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⑧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与“化境”。

⑨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a.翻译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

b.翻译标准既是多元的,又是一个有机的然而变动不居的标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最佳近似度是一个形同虚构的抽象标准,真正有实际意义的是一大群具体标准;

c.具体标准中又有主标准和次标准的区别;

d.多元翻译标准是互补的。

⑩奈达(美国):动态对等:译文读者或译入语听众对于译文或译语的反应,要和原文读者或原文讲话听众对于原文或原讲话的反应进行比较,如果大体一致,就是质量上乘的译文。

⑪泰勒(英国):翻译三原则:要将原作的意思全部转移到译文上来;译文应当具备原作的风格和文体;译文和原作要同样的流畅。

⑫国际译联的《翻译工作者章程》指出:“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准确表现原作的思想与形式。”

(3)综上所述,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风格得体可以说是所有标准的共核,三者的次序不可颠倒。忠实准确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把原文内容完整准确地转达出来。译者不能随意歪曲、增删、遗漏、篡改原文的内容。通顺流畅指译文要充分发挥译入语的语言优势,译文语言必须标准规范、通俗易懂、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不存在死译、硬译、生搬硬套、文理不通的现象。风格得体指译文应尽量忠实转达原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风格。

节:翻译的主体

(1)“原文——译者——译文”是翻译界公认的三元关系。从这个三元关系可以看出,译者“既是原发语篇的接受者,又是目的语篇的创造者,处于‘上情下达’的中间、核心地位,正是:翻译的‘好’‘坏’全靠译者的 ‘思考’和‘感觉’,可谓‘成’也译者,‘败’也译者。”(胡庚申,2004)然而,传统的翻译观中的“舌人”、“媒婆”、“译匠”“叛逆者”、“戴着镣铐的舞者”等比喻无一不遮蔽译者的重要性。伴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研究的成果不断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彰显。近年来,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呼声很高,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如“译者是翻译的唯一主体”,(陈大亮:2004)“从原文到译文失去的是作者意图,得到的是译者意图,保留的是作品意图。”(陈大亮:2005)庞德“翻译”唐诗,“错译”之处多得不可胜数,却在美国引发了一场新诗运动;根据钟玲所探究的“寒山热”,寒山的诗作在中国本土从来没有得到过重视,“连次要诗人也数不上”,更不要说受到推崇,但经过翻译后,却在日本和美国大行其道,不但拥有大量读者,甚至成为美国50和60年代“疲惫求解脱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青年人的精神食粮。(王宏志:1999)

(2)如从总体的翻译研究的角度来看,关于译者中心和主导作用的讨论可以大体上呈现出“语文学阶段”——“结构主义阶段”——“后结构主义阶段”的研究轨迹。(胡庚申,2004:45)

从翻译研究者对译者主导行为的重视程度

从对译者身份态度看译者研究的发展阶段

(3)从上表可以看出,翻译研究界已逐渐开始重视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但这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呼吁“正名”阶段,而应进一步探讨“译者背后的总的原因”、机理和特征,特别是应从理论上真正对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给与明确的定位,并据此对翻译过程做出新的、全面系统地描述和诠释。(胡庚申,2004:54)

节:译者的素质

(1)译者要译出高质量的作品,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不少翻译大师也谈过译者素质问题。王佐良认为,“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翻译者是一个永恒的学生”。(王佐良:1997)余光中则说,“译者其实是不写论文的学者,没有创作的作家”。也就是说,“译者必定相当饱学,也必定擅于运用语文,并且不止一种,而是两种以上:其一,他要能尽窥其妙;其二,他要能运用自如。造就一位译者,实非易事,所以译者虽然满街走,真正够格的译家并不多见。”(江弱水,黄维樑:1999)

(2)总结起来,一名合格的译者应备的素质包括:

①精通至少两种语言

②熟悉两国的文化

③通略百科知识并熟练掌握至少一门专业知识

④认真、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⑤遵守职业道德

(3)当然,翻译的种类不同,对译者的标准也不尽相同。譬如,做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必须有较快的反应速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4)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列只是成为一名合格译员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人们对译者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既通又专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将会大受欢迎。

(5)名家谈翻译

巴金:一点感想

①我虽然译过几十本书,可是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一个好的翻译工作者,过去我常常说我的翻译是“试译”,而且我只是选择我喜欢的,笔调跟我相近的书。二十多年来我也犯过了一些错误。虽然我也不是没有小小进步,虽然我现在仍旧在译书,但我还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在试译。所以我不敢以翻译工作者的资格在这里讲话。今天我只想以一个读者的资格写下一点感想。

②我希望任何一本书的译者在从事翻译工作的时候,要想到他是为着谁在做这工作。倘使他是为着读者译这本书的,他就应当对读者负责,他至少应当让读者看得懂,而且也应当让读者看了觉得好(倘使那是一本坏书,就用不着翻译了)。“忠实”自然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有人借口“忠实”,把一篇漂亮的文章译成疙里疙瘩的念不懂的东西,有人甚至把外国文法原封不动地搬到译文里来,有人喜欢用“如此......以致......”一类从字典里搬来的字眼,以为非这样不能算是“忠实”,这就有问题了。真正的“忠实”,应该是保存原作的风格,而不是保存外国文句的构造。真正的“忠实”应该是对原作的每一整句的“忠实”,而不是对原文的每一个单字的“忠实”。

③外国文的一个单字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意义,把一个形容词译成中文,也有好几种译法,每一个单字都是跟上下文有密切关系的。我觉得翻译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并没有“直译”和“意译”的分别。好的翻译应该都是“直译”,也都是“意译”。那些改变了原文风格,改变了原文语气,改变了原文意义的翻译并不是“意译”,那只是编译,或“改编”。流畅或漂亮的原文应该都被译成流畅或漂亮的中文。一部文学作品译出来也应该是一部文学作品。我读过一些欧洲大小说家的作品。不说他们的风格,他们的文章绝不是生硬、笨拙、死板、疙里疙瘩的,更不是含糊得有时叫人读不懂的。而且外国人谈话也跟我们中国人一样,他们说的是活的语言,绝不是像我们在一些翻译小说中念到的对话那样的东西。(申雨平、戴宁,2000)

,